我们都生活在历史当中,我们都是历史的亲历者,创造者和回顾者,我们享受历史,享受着从出生到死亡的一生的历史,我们消费历史,在流转的时空中,消费某个朝代的历史,消费某个文明的历史,消费一部人类的历史,甚至是地球的历史,宇宙的历史。
但是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思维,历史又对我们有什么用?这些问题看上去很大很空洞,然而在人们反复的实践和思考中,历史作为一个思维概念被不断凸显,历史的重要性被不断地证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用历史的思维去寻求一个问题的答案。
有人认为: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这种对于历史的解释,一定程度反映了大多数人对于历史的认识。我不是历史专业的研究者,我所谈的历史一定与专业领域内的历史学家所研究的历史有不同的意义范畴。“过去发生的事”这种解释将历史的落脚点放在事上,这很好理解,我们接触的历史包含了历史记叙,历史评价和历史审判。而这一切的基础都在于历史叙事,也就是我们需要能明白发生了什么,才能够做出评判和反思。历史记叙无疑是历史最为直观的表现形式,史书,典籍,纪录片,还有新闻报道都是历史记叙的表现形式,然而在我看来,记叙仅仅是“历史”过程的开始,或者说是历史的基础,但绝不是其精髓之所在。
我们很多时候对于历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过去发生了什么。诚然,搞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是很重要的,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搞明白发生了什么仅仅是为了搞明白发生了什么。我们有把历史作为茶余饭后消遣的工具,高谈阔论中忆往昔如何如何,但是很少有人在史诗般的记叙中插入自己的反思。如果没有思考和分析,历史将丧失意义。
根据我的经验,人们很难把历史看作是一种科学。所谓很难把历史看作是一种科学,是说在不同的人那里有不同的历史。盲目自大的理科愤青,往往断章取义,用某个历史时期的某个历史片段作为论据激烈地证明自己可笑的观点。文科生,尤其是天天沉迷于新闻评论和著作的人,可以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去回答一些历史问题,但是他们往往没有能力运用历史的思维来做出评价和预测,历史在他们那里同样毫无意义。
那么历史在我这里是什么呢?它的意义又何在呢?
我们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所谓当代史,就是现在,一切历史都对于现在有意义。古人对此做过一定程度的总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兴替是从政治层面讲的历史意义。在古代,往往有某某皇帝汲取历史教训从而轻徭薄赋,开创盛世的例子。这说明历史有教育意义。明太祖朱元璋是元末历史的亲历者,作为一个百姓(元朝的制度不许“南人”有名,所以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接受了历史的洗礼,知道了暴政的后果;同样的,毛主席赢得中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出身农村,了解农民,接触历史,了解中国兴替的规律,虽然他的舞台已经是20世纪的中国,但是历史上当时的社会形态和他所了解的中国历史社会形态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历史教给了他一些东西,从而让他能够站在时代之巅。
以上说的是历史对于政治的借鉴作用,事实上我的理解和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对于历史这重意义的理解无异,即历史有借鉴作用。然而在一个月前,我又有了一些深入的感悟。
历史课上有一句很有用的话叫做历史不容假设。这其实反映了历史学的无奈之处,就是它只能以已经发生的事作为逻辑起点。七月份,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听招生专业介绍会,历史系的本科教学主任讲完了以后,有一个男娃举手,问说我们学校的计算机条件怎么样?
我当时很开心,我,或者很多很多人有过这样的设想,就是去模拟历史。事实上模拟这件事是数学思维在其他学科上的体现,数学思维是一种邪恶的控制欲望很强的思维,但是很有用,因为数学很讲道理很精确很能说服人。令人遗憾的是,数学模拟不能做很多事情(比如说长期的天气预报)。那个同学站起来说了很多,语无伦次水平极差,然而其核心意思其实是在说:我想模拟历史。
我觉得他现在应该不在人大,因为我觉得他对于历史的理解程度和高一时候的我差不多。而且他说话的水平太差了,他举了很多个例子说明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模拟的,比如他努力地试图说明我国古代严重的黄河泛滥问题其中蕴含着一个物理学道理,河水的搬运能力与水流速度的三次方(我记不清了)成正比,这为人们更加细致的研究历史问题提供了一个机会。我没有任何嘲笑他的意思,但是我想说的是,我对这个问题想了很久了,而且很多很多的伟人对这个问题也想了很久了,我相信(信仰)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上出现的社会形态结构都是历史必然,换句话说有因有果,因果相关,有一点决定论的意思,比如很有名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在一个午后,我问我可爱的同桌,如果有两颗地理环境一模一样的星球,而且都产生了文明,那么这两个文明的形态会不会完全一样?
我现在还记得她的眼神和无奈的回答:反正老师讲了地理环境不决定一切。
那问题是什么决定?写到现在我想可以有一个比较模糊的认识了,我所谓的历史,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一种推理的思维,由过去看未来,由昨天看今天。思维工具是有用的,有用在于能够帮助到人们一些东西,事实上历史思维从广义上讲已经被广泛应用:比如公司的业务增长统计,什么同比多少环比多少,是一种历史比较;再比如说我们对于今天中国经济崛起的分析,很多用到了历史上的论证,比如清华有教授认为中国经济之所以发生了一个较长时间段的高速经济增长,是因为引爆了工业革命:即一个有为的重商主义政府所带来的持续不断的市场创造。听听,用17世纪的历史来解释21世纪正在发生的事还对于英国工业革命的核心进行了重新分析。同样是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分析,又有人说,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历史上长期经济总量占到世界经济的三分之一以上,当下的经济增长不过是历史反弹回到这个体量的国家的应有的经济水平。历史是一种思维,是一种解释事实的思维,历史在搞明白是什么之后就要去解决为什么,而搞明白为什么是极其重要的,如果事实是好的,你不搞明白为什么,那你就没有办法复制好的事实,同样的,如果事实是糟糕的,你不搞明白为什么,你就没办法去避免下次再发生不好的事。
毛主席是我崇拜的人,他讲“实事求是”,这才是真正的历史思维,实事就是事实,求就是去分析,是就是规律。这个观点可以比较完美的解释历史思维的分析过程,但是听起来有点像“格物致知”,事实上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于“实事求是”中的那个“是”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我们以往总是在说规律规律,有经济运行的规律,有社会发展的规律,有创业成功的规律,也有追女朋友的成功经验所总结的规律,好像所有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在于分析现象发现规律,但是问题是:历史思维能够被所谓的规律所取代嘛?
先谈谈我对于规律的理解:规律其实很简单,就是客观的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好像还有几个什么什么的我想不清楚了),我们想一想,社会领域内,有哪些东西是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呢?我们说有价值规律,这很好理解,不等价交换双方不乐意。那还有呢?好像一时半会想不起来了,有时候(应该说是所有时候)规律太大太普遍太简单太没用了,它们根本无法指导我们去做一些事情,更多是时候,我们只是相信有一些规律的存在而社会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样为我们借鉴成功的经验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或者说是心里安慰,然而事实上我们根本没有搞清楚是怎么回事,或者说我们永远也搞不清楚社会领域内一些事实为什么发生。这个时候,历史思维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一些事情。
以下是我对于历史思维的理解和解释:
首先历史思维不是研究历史的思维也不是寻找规律的思维,其目的在于洞察未来从而解决当下问题,一言以蔽之:历史思维是从过去到未来再回到当下的思维。
其次运用历史思维需要承认以下事实:①历史的发展自有其逻辑,但是我们无法完全理解掌握只能默认;②在需要解决问题的时间限度内,历史逻辑发挥作用的条件不发生改变;③个体对于历史规律的预测和随之做出的行为改变本身属于历史逻辑,对于历史发展不产生影响。
使用历史思维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①明确自己的目的(即要实现怎么的目标);②了解自己目前所处的社会大背景大环境;③最大可能地了解历史,有以下两个优先级:(1)时空上越接近优先级越高;(2)史料和分析越多优先级越高;④具有分析比较技术上的优势。
在承认事实并且具备以上条件之后,历史思维的执行过程可以说是显而易见呼之欲出:明确当下目标,通过回顾历史分析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制定发展战略。这个过程的核心在于通过回顾历史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听上去极其的普通和简单,甚至可能让读者有些失望,但是我所谓的回顾历史和分析未来发展趋势有着更为广泛意义上的可信性。诸位读者,何谓回顾历史?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来说,回顾很简单,就是说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人做了某某事。然而这种回顾能够帮助我们分析未来吗?显然不能,我们需要的是更为具体详实全面的回顾。在这里我想引入一个概念“大数据”(Big data),所谓的大数据就是指通过数学模拟算法强行联系因果做出内部推理而非依据逻辑和规律,这种想法与主流的历史研究格格不入,但是却在诸多领域十分奏效,事实上,大数据所依靠的巨量信息正是来自历史,而信息的整理与回顾也是回顾历史的一种方式,我引入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我们回顾历史的方式其实不仅仅是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在历史思维里,了解这个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和了解其更为详实的细节和社会背景比简单了解发生了什么要重要的多。正是由于对于历史的回顾,我们才有材料(数据和结构)用以分析以后可能发生什么,而在分析以后可能发生什么的时候,我们又需要引入现在的材料(事实上也是数据和结构)来进行推算。
在看完我对于历史思维中回顾历史从而推论未来的想法后,一定有人觉得这是不可行的,历史发展的主体是人们群众,事实上我极其赞同这个观点,毛主席讲:“人民,只有人民才是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然而正是人民给了这种历史思维以数据收集从而进行历史回顾的机会。下面我试图阐释我对于传统历史方法和未来历史方法的理解。
我一直不是很赞同强行的将科学分为文科理科工科商科医科等等,尤其不认可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起来,我非常鄙视以理科生或者文科生自居的人,在我看来,一个以理科生自居的人没有理科生的素质,同时一个以文科生自居的人也没有文科生的素质。事实上,自然科学或者人文科学都是最高科学(某种意义上我们称之为哲学或者神学或者真理等等等等)的不同方面,其研究领域不同,研究方法不同,研究人才的个性也不同,但是长久以来很少有人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研究历史为什么不能像研究物理一样引入数学公式,研究化学为什么不能像研究哲学一样引经据典?在我看来,科学不同分支研究方式的不同是由于学科的目的不同,物理研究的是客观事实,而且是很客观的客观事实,客观到人可以用尚不成熟的数学来描绘和解释,历史研究的是社会流变(“流变”自钱穆语),这种流变本身也是客观的,但是是不那么客观的客观,换言之其规律难的表现形式过于庞杂,难以用简洁的分析工具(比如数学公式)一言以蔽之,所以人们用相对而言更为简单实用的逻辑史料分析去解释历史。科学是要解释现象的,而解释现象需要工具,往往运用解释已经不再属于科学的范畴了,然而科学所利用的工具却还要管未来的应用,这是不合适的。
我所谓的未来历史方法,是基于现在历史研究条件改变而所必然形成的。一方面,历史很有用;另一方面,以往的历史研究解决不了新问题。那怎么办?就要有新的人用新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他们研究的历史可能只是近二十年内的历史,但他们从这20年内历史中得到的信息可能要比以往历史学家从过去数千年中得到的信息还要多,从而分析出来的信息比以往所总结的兴衰治乱之理有用得多。
历史思维已经在影响这个世界,而对于这之后的分析还很寥寥,或者说不入流。有时候我们要承认,人是功利的动物,人类是功利的群体,对变化视而不见是不对的。我只是在饭后随便写下了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顺便做出以下基于历史思维的推断:
1. 研究工具的变化会使历史研究本身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同时由于历史研究本身革命性的变化,历史的重要性将在各个领域内凸显。
2. 以往探索规律式的研究将在一段时间内过的很难受,新的研究方式不会基于规律而是基于算法和数据结构;
3. 社会形态结构将在未来二十年内发生巨变,马太效应将加大社会差距,绝大多数人无法掌控生产力却通过信息流提供生产资料;
4. 新的社会范式将会应运而生,会有新的科学产生;
5. 人类自身需要革命,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融合将史无前例地将关注点聚焦到人本身,同时社会和科技进步都需要人本身做出改变以适应变化;
6. 未来的一大哲学问题会是:想方设法地重新界定人类存在的意义。
我相信世界是在改变的,但不是由个别人改变的,顺其自然,我们需要新的改变,从过去到将来,我们有很多理由相信现在有很多大问题有很多大机会更会有精彩绝伦的史诗级的认知革命。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我拭目以待。
2018年10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