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方法与资料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方法与资料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方法与资料去年年底,参加东南大学建筑规划学院的研究生工作坊,这是我当时汇报《历史地理学的概念、方法与资料》的发言稿。也许可以换一个标题:历史地理学关心什么?当然了

去年年底,参加东南大学建筑规划学院的研究生工作坊,这是我当时汇报《历史地理学的概念、方法与资料》的发言稿。也许可以换一个标题:历史地理学关心什么?当然了,这些都是我数年之内自己学习琢磨的东西,没有理论价值。

中国的历史地理学(historical geography)是一门既新且旧的学科,原因在于:一方面它有着本土的传统学术传统(沿革地理),在很大程度上从属于历史学,另一方面以西方现代地理学作为学科基本架构,矗立于目前的学科体系之间。

1、概念

所有现象都在时间中存在而有其历史,也在空间中存在而有其地理,换言之,任何现象都应具备时间与空间的属性。时间是历史学考察世界的独特视角,空间是地理学考察世界的独特视角,那么,历史地理学考察世界用的就是综合时间与空间的视角。因此,我认为应该存在一种最广义的历史地理学—:作为思考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视角或思维。在这个层面上,历史地理学可以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应该是思考任何现象的基点。甚至有历史地理学者将这样一种综合时间与空间的思考视角称作“尽全时空观”,认为应该有一个独立学科“尽全时空学”。

然而,即便我个人抱有这样一种宽松的学科意识,但仍然不免成为这个具体学科的一部分,故而需要在写作和研究中思考“我为这棵学科树做了什么努力吗?”。作为具体学科的“历史地理学”蓬勃发展于建国之后,特别是得益于谭其骧先生给毛泽东主席编纂《中国历史地图集》(图1);在谭先生、侯仁之先生和史念海先生的努力下,中国的历史地理学被定位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并就学科研究内容达成基本共识:研究历史时期(距今一万年以来)地理现象的变迁。大千世界有无数现象、无数要素,“历史地理学”自然无法通吃。因此,现在的历史地理学者普遍以“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现象的变迁”作为自己的任务,从而与现代地理学和古地理学区分。

任何现象只要存在于空间之中,就都可以被视为地理现象,故而所谓 “地理现象”仍然非常多样且复杂,学者仍然不可能全部顾及。所以,目前中国的历史地理学科又仿照现代地理学的分类,具体分为历史自然地理(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等)、历史人文地理(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人口等)和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等几个大的分支。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历史政治地理,是以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变迁为纲,探讨政区变动、政治变化、区域社会进程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2、方法

中国历史地理学目前是一个“套路化”比较严重的状况,硕博士论文尤为明显,原因在于学科研究方法的可复制性、可移植性非常强。“连续剖面法”可以说是目前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所谓“连续剖面法”的基本思路如下:

(1)选择研究区域。研究区域的选择多种多样,以自然区域(地形、流域)、古今行政区、文化区为主,如《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南岭历史地理研究》《唐代江南西道研究》《明清南阳盆地交通研究》《隋代南方政区改革研究——以湘川地区为中心》,等等。随着学术发展和欧美地理学观念的引入,学界对如何选择、定义区域富有争议却无法达成共识。目前来看,流域是作为研究区域的比较好的选择。

(2)建立连续地理剖面。由于历史地理学旨在探究某一地区地理现象、地理面貌的变迁,必须有不同时代的地理现象、地理面貌做出对比,故而建立某一区域的连续地理剖面就成为必由之路。一般的做法是,对不同时代选择一个标准年份(该标准年份应该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复原某一或某些地理要素在该年份的分布,从而形成一个时代的地理剖面;逐次复原多个时代的地理剖面,便建立起研究者所需的“连续地理剖面”。

举例而言,如果我要研究近代南京城内空间布局变迁,就需要复原近代多个年份的南京城市地图;如果要研究六朝时期江南地区政区变迁的影响因素,首先需要复原六朝不同朝代江南地区的政区建制面貌。这一环节中的关键词是“复原”,以比较传统的史料收集、整理、辨正为主要手段,即“考据”。

历史研究基本方法包括_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_历史研究基本方法是什么

连续地理剖面示意图

历史研究基本方法包括_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_历史研究基本方法是什么

《从“临江扩城备战”到“两江四岸发展”——唐宋虔州城市格局演变》,《华中建筑》 2016年第10期。目前,这一环节正在朝着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方向发展,如中国历史政区变迁的CHGIS(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图2),六朝南京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浙江大学学术地图(图3),中南民族大学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图4),使已有的复原数据能获得共享。

通常,受资料限制,历史时期地理剖面的重建通常是碎片化的乃至根本无法实现,比如“文化地理面貌”“交通运输”等抽象内容。这时,历史地理学者会采用“指标化”来处理。譬如要复原某区域多个时代的文化地理面貌,则首先将“文化”分解为宗教、风俗、教育等,其次确定各领域的指标:宗教面貌的指标——寺庙、高僧,风俗指标——方言,教育指标——书院、进士。将特定的指标统计、量化并呈现在空间中,就构成其所代表的地理剖面。

(3)总结与对比。总结不同阶段该区域内某一要素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并将不同阶段该区域内某一要素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进行对比,归纳出具体时空内(具体的时段与具体的地域)的变化规律(或者说趋势)。如六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县级政区从平原向山区拓展,这就是归纳出的一种规律。这一阶段通常需要地图作业,如分布图、密度图。

(4)因果解释。历史学本质是构建因果联系,解释原因,分析影响,即“事后诸葛亮”和“马后炮”。在总结归纳地理要素变迁规律后,历史地理学者会将这一变化规律置于广泛的背景中进行思考,试图将它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自然环境变迁等各方面要素建立因果联系。有时或许存在明显相关性,却不一定存在直接因果关系,这就并不妨碍学者做大量的联想。这在历史学色彩浓厚的历史地理学中是不道破的秘密。这一局面说明,光靠历史地理学者尤其是历史学出身的学者,无法弥补这一天然缺陷,无法做出有力、可靠的时空解释。这呼唤着在历史地理学中进一步引入现代地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分析方法、模型意识和理论引导,只是比较困难。历史学作为人文学科,从一开始就比较排斥理论、拒绝模型,而历史地理学研究者多半出身于历史学,那历史地理学目前的面貌也就不奇怪了。

例:一篇硕士论文《南朝岭南政区地理研究》的章节安排

上一篇: 探索频道热播中国记录片 让更多美国人了解中国
下一篇: 五年级探险想象作文500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