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规则,如果不想错过文章,记得读完点一下“在看”,这样每次新文章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
01
历史文化引领下的城市更新
在当前城市发展由规模扩张转向集约化品质提升、经济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历史文化空间的更新已经成为坚定地方文化自信、城市更新建设与品质提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一)内涵解读
城市是以新旧交替的态势不断向前发展,历史积淀的存在方式不仅仅是三维空间实体,也包括思维的时间信息。而这种空间与时间的叠合最为明显的就是城市中的历史文化空间。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中所留下来的重要资源,是记录一座城市的地貌、城池、政治、经济、文化随时间、大型事件以及城市化进程中更迭变化所留下来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的综合。
城市更新是对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区域做出长远的、持续性的改善和提高。实施城市更新的目标是以全新的城市功能空间替换衰败性的功能空间,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而城市历史文化作为城市竞争力提升和打造城市品牌的重要环节,其空间更新为新时代城市彰显文化自信提供了独有的历史文化属性。与文化传承紧密结合的城市更新是走出一条高质量的城市更新之路的最佳途径。
(二)政策趋势
“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习总书记的话语对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空间保护与利用做出了重要指示。
2020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通知,要求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切实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决制止破坏行为。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提升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区功能,推进老旧楼宇改造,积极扩建新建停车场、充电桩。从此可以预见,新时期的城市工作,将以城市更新作为重要抓手,注重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02
以文化城-大东区历史文化空间更新探索
大东区区位图
大东区位于盛京古城以东,是沈阳最古老的城区之一,是著名的工业城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作为一个老城,在新时代下的发展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与机遇,需统筹考虑城市未来的多元化发展,对现有历史文化资源与空间进行整合梳理与功能的重新划分,结合资源保护、更新改造、活化利用、产业转型等方面,对现有空间进行品质提升与功能补充,保护并传承大东老城区的历史文化与历史记忆,打造高品质人文生态区与文商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一)大东历史发展与遗存
1、历史形态演变
大东区老城部分的城市形态随着城市不断向东扩张,由最初的单点的祭祀、坛庙建筑,逐步在城郭内形成安定的居住片区(清末民初),主要建设范围为城郭以内的东北侧,以商业、居住、教育设施为主,城郭外建有北大营;民国时期迅速向城郭外东侧扩张,主要以军事工业、民族工业为主,配套以住宅、公共设施等。九一八事件后,北侧建有一处日本造兵厂,逐步形成连篇的建设区域。新中国成立后在原有的建设基础上扩建了大东工业区,完善了工人居住生活设施;在原路网基础上建设了沈海工业区。
大东区城市形态演变示意图
2、历史文化遗存
在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大东区占有重要地位。区内分布有盛京城、大东工业区等两个历史城区,堂子街、黎明新光厂、和睦路工人村、造币厂、老龙口酒厂、战俘营地区、肇新窑厂、东基文化宫、东基厂等9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区内文化遗存丰富,建筑遗产供计96处,其中含有24处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产化遗代表性项目有13项,国家工业遗产一项。
大东区历史文化遗存分布图
此外,赵尔巽、张学良、杜重远等等重要人物都与大东区有着重要的联系,且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多次访问过大东。沈阳的第一家机械工厂盛京机器局(沈阳造币厂)、东北最早的飞机场东塔机场、全国第一个工业园东北兵工厂、东北第一座机制窑厂肇新窑业公司、156工程黎明公司与中捷友谊厂等等均建在大东区,而且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地也在大东区,可以说大东区承载了众多历史底蕴和历史价值,是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区域。
大东区历史文化资源年代分布示意
(二)老城发展面临的问题
1、保护利用有待加强
现状资源保护情况不理想,肇新窑厂等价值特别突出的资源急需得到抢救性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公众开放度不高。造币博物馆、奉海铁路车站主题展、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新光厂厂史馆等具有重要意义的展馆均以内部开放为主,功用发挥不足。
肇新窑厂
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
2、整体品质有待提升
文化景观与环境品质有待提升。社区级文化、体育设施无法满足居民文化活动需求。文化设施与历史文化资源缺乏关联度,公园、广场等开放空间历史文化属性有待加强,难以充分体现大东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堂子庙巷建筑群及东北陆军讲武堂旧址陈列馆
3、特色主题有待强化
现状利用历史文化空间已建成有9处博物馆展示馆、3处公共服务设施、2处文化创意园、2处特色商业,但除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外,其余设施在本市的认知度较低,且并没有形成特色文化品牌,缺少标志性空间。
已建成历史文化空间资源
4、文旅产业融合基础薄弱
大东区的文化企业数量少、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关联不紧密,知名度不高,拉动力不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并没有能够转化为文化经济,缺少消费空间。
(三)特色文化价值的提炼
通过综合大东区历史、城镇发展、社会经济建设、大事件、历史人物等特点的梳理,总结现状大东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特色,可以认为大东区是沈阳名城格局特色最鲜明的城区,延续了名城山水格局与拼贴式城市空间布局;沈阳文化遗产类型最丰富的城区,各个年代遗存体现了大东区历史沿革与沈阳历史发展相契合;沈阳民族工业遗产最集中的城区;红色警示遗产地位最突出的城区,分布有红色启蒙、战争警示、工人运动到红色警示工业等相关多类型资源空间;沈阳现存民居类型最齐全的城区,区内分布有合院建筑、趟子房、公馆、近代集合住宅、现代工人住宅等类型的居住建筑。
各年代文化遗产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类型的数量情况、分布情况、历史价值情况、未来发展潜力等方面的评价模型的构建,提出建设更新主旨——以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时期历史文化为依托,全面展示清文化、工业文化、抗战文化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形成民族工业文化传承地和红色警示文化展示地,进一步将大东区打造为体现“民族自强、爱国情怀、文俗风情”的高品质人文生态区、体现“民族自强、爱国情怀、文俗风情”的高品质人文生态区。
(四)历史文化空间的落位
通过对历史文化空间的分布特征与历史文化定位相匹配,结合空间内的重要文化要素将大东区老城区的历史文化空间结构定位为“两廊一区山水格局”,并根据历史文化主题和定位对每个区域的特点与潜力项目提出了相应的更新要求;根据不同文化定位的列举出了不同级别的更新建设文化地标。
大东区历史文化空间文化地标
1、大东路:大东盛景展示廊道
大东路是近代盛京城与大东新市区、现代大东工业区的重要联系通道,串联了三陵衙门、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万泉公园、大亨铁工厂、黎明厂等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大东路等街路空间品质提升、局部地区空间更新,展现满族礼仪、盛京文俗、民族工业起源、现代航空航天工业长子等文化内涵,再现大东区发展辉煌历程。
2、东北大马路:民族创新发展廊道
东北大马路是近代盛京城与奉海市场的重要联系通道,同时还起到连接现代沈海工业区、大东宝马工厂的重要作用,沿线近、现代工业遗产资源丰富。通过东北大马路等街路空间品质提升、重点地区更新建设,以近、现代工业遗产为载体,展现大东区不断创新发展的民族自信。
3、七二四地区:红色文化生态体验区
七二四地区是沈阳市伪满洲国时期工业遗产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是国家重要的兵器生产厂及配套生活区,同时厂区内生态环境优势明显。通过老旧小区更新、局部地区功能提升、重点厂区置换,围绕军工生产展示红色警示文化内涵,强化生态优势与科技体验,突出民族爱国情怀。
4、山体地貌:龙脉生态带
长白山余脉棋盘山经大东区境内向北陵、塔湾延伸的高岗坡地,清初龙脉向沈阳城北延伸的一部分,沿线还串联了七二四地区及东湖、北大营弹药库、北大营营房遗址等。通过生态文化公园建设、重点地区更新发展,展现山城融合的空间特色,同时以战争遗址为载体突出红色警示文化,突出民族爱国情怀。
5、河流水系:水脉文俗带
作为沈阳环城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为浑河古道,沿线已建成大东广场、沈海园等城市公园、广场,同时还串联了王明宇公馆、东北陆军医院旧址、老龙口酒厂、东北陆军讲武堂、二战盟军战俘营等历史文化空间。通过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局部地区更新,增强水系绿地的人文属性,市民生活属性,展现水城融合的空间特色。
历史文化空间更新规划结构图
03
总结和展望
大东区的历史文化空间的更新多注重在历史文化的定位、价值的认定与城市功能的衔接与空间的提升上。历史文化空间的城市更新应更加的注重事实与落地,省市政府相关部门须加强统筹,重视各市区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强老城区的历史文化方面的专题研究与探索,制定相关鼓励政策,保障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与合理化利用。另外,历史空间的更新也需要加强多元化主体介入,发挥公众参与优势,积极引入社会资金、鼓励各界力量参与到更新利用工作中,让城市的人文,通过经济社会多方面的支撑与衔接,使其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金名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