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是上海师范大学最为悠久的学科之一,1984年获得世界史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得世界史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世界史升级为一级学科后,又成功获得世界史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12年获准建立世界史博士后流动站,并被列入上海高校学科建设规划;2014年获得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高原Ⅰ类;2018年获批建立世界史本科专业。2019年7月成立世界史系。
目前,本系共有专任教师30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7人,讲师8人。此外,还有特聘教授、教育部首批跨世纪人才1人,特聘教授5人。在这支师资队伍中,获得各类人才称号的教师共8位,其中包括“马工程”首席专家1人、中宣部“万人计划”1人、“四个一批”文化名人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上海市千人计划”2人、“上海市申江学者”1人、“上海市曙光学者”2人和“上海市晨光学者”1人,占整个师资总数的26.7%。另外,师资队伍中,专职或特聘海外教师3人,海外大学留学归国人员6人,外籍教师2人。
本系包括四个学科方向: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地区与国别史、外国史学史与史学理论。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方向致力于西方古典时代、中世纪盛期和文艺复兴时代的社会文化史和政治文化史研究,形成了古希腊政治文化史、中世纪盛期拉丁西方社会文化史、古代城市史、古代妇女史和日常生活史、文艺复兴思想政治史等几个富有特色的研究领域。该硕士点学术力量雄厚,梯队合理,现有硕士生导师7名,其中4名为博导。
裔昭印教授,博导,长期从事古希腊罗马史、西方社会文化史和妇女史研究,现任国际社会科学委员会“性别与全球化”研究会成员、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秘书长、上海世界史学会副秘书长等学术职务。其代表著作《古希腊的妇女——文化视域中的研究》是国内部研究古希腊妇女史的专著,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她领衔撰写的《西方妇女史》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三等奖;主讲的“世界文化史”课程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获得上海市市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主讲的“西方文明史”被列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她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世界宗教研究》等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
周春生教授,博导,长期致力于西方思想文化史和文艺复兴史的研究,现任上海市世界史学会副会长、世界中世纪史学会常务理事学术职务。他出版了《悲剧精神与欧洲思想文化史论》《直觉与东西方文化》《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神对话》和《马基雅维里思想研究》等多部著作,其中《马基雅维里思想研究》,获得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三等奖;其作为主要参加者所著的《欧洲文艺复兴史》荣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他在《哲学研究》、《世界历史》等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陈恒教授,博导,世界史学科带头人;研究领域为西方史学史、西方城市史。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外国史学史》首席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历史学)、中国世界古代史学会副理事长和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等。开设《西方史学史》《西方史学名著导读》等课程。陈恒教授主编的《新史学》(CSSCI来源集刊)、《都市文化研究》(CSSCI来源集刊),以及“历史学研究入门”、“三联经典人文书库”、“大象学术译丛”、“城市与社会译丛”等大型丛书,在国内学术界颇有影响。
徐善伟教授,博导,上海师范大学“申江学者”。他长期致力于中世纪盛期拉丁基督教世界文化史和社会生活史的研究,现担任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史学理论学会理事、上海市世界史学会理事等学术职务,出版学术著作3部,其中《东学西渐与西方文化的复兴》获得省级哲学社科成果著作三等奖,在《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等权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两篇论文获得省级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他作为主要参加者所著的《西方妇女史》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三等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
李尚君副教授,曾荣获上海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称号。他致力于古希腊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史研究,讲授《古希腊语》《古希腊罗马史》等课程,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康凯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罗马史和中世纪早期史,研究主要集中于政治史、城市史、民族大迁徙以及早期基督教等领域,也同样涉及近代拉丁语文献研究。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月刊》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
Paolo Visigalli副教授,剑桥大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印度教与佛教哲学思想,通过对古典中印佛教经典文献进行深入文本分析,探索古代佛教思想在印度、中国及中亚各国的思想流变、传播过程及其与当地社会的关系。主要研究语言包括梵文、巴利文和古汉语,并可运用英、德、法、俄、波兰语等各种主要欧洲语言进行学术工作,在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Indo-Iranian Journal、Philosophy: East and West等国际知名学术刊物发表文章多篇。
世界近现代史方向以欧洲近代文明史、英国史和美国史等研究为特色,该方向学术力量雄厚,梯队合理,现有硕士生导师8名,其中5人为博导。
周春生教授,博导,长期致力于西方思想文化史和文艺复兴史的研究,现任上海市世界史学会副会长、世界中世纪史学会常务理事学术职务。他出版了《悲剧精神与欧洲思想文化史论》《直觉与东西方文化》《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神对话》和《马基雅维里思想研究》等多部著作,其中《马基雅维里思想研究》,获得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三等奖;其作为主要参加者所著的《欧洲文艺复兴史》荣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他在《哲学研究》、《世界历史》等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洪庆明教授,博导,上海市曙光学者,长期从事欧美近现代史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有西欧近代社会文化史和欧洲近代文明进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和上海市教委等科研项目,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杂志上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并翻译出版了《私人生活史》(合译)《法国大革命的降临》等多部译著。
刘子奎教授,博导,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史、美国对外政策、中美关系等。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等项目,并在《历史研究》《美国研究》和《史林》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肯尼迪·约翰逊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和《20世纪东西方关系》等著作。
黄艳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法国近代史、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兼任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会副秘书长,出版专著《法国旧制度末期的税收、特权和政治》,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
梁民愫教授,研究领域为西方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西方社会文化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公开出版专著及合著多部。参与撰写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6卷本)获第4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开设《西方社会史学专题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英国史专题》等研究生课程。
李新宽教授,博导,主要研究近代早期英国经济史和社会史,2014年至2015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做访问学者,主持完成全国社科基金1项,在研2项,出版《国家与市场——英国重商主义时代的历史解读》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蔡萌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美国早期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史。曾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系、美国托马斯·杰弗逊国际研究中心访学。在《世界历史》《美国研究》、《史学月刊》等刊物发表文章多篇。
李文硕副教授,主要研究美国城市史与城市化进程,曾在美国纽约大学访学,在《世界历史》《美国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外国史学史与史学理论方向目前有硕士生导师4人,其中3人为博导,都是学有所长的西方史学史和史学理论专家,在各自的学术研究领域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洪庆明教授,博导,是世界史学科外国史学史与史学理论方向博士点带头人,上海市曙光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20世纪西方史学史、18世纪法国政治文化史和西方城市史。在历史学主流刊物上发表文章多篇,主持国家项目和重大项目子项目多项。开设《20世纪史学专题研究》《欧洲近代文明进程研究》等课程。
于沛教授,博导,历史学家,研究领域为历史认识理论、外国史学思想、俄国史等。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史学理论研究》主编、《世界历史》副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世界史学科评审委员,1992年起领取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著有《史学思潮与社会思潮:关于史学社会价值的理论思考》《现代史学分支概论》《马克思主义史学新探》《西方史学在东方的回响》等多部在学术界有相当影响力的著作。
陈恒教授,博导,世界史学科带头人;研究领域为西方史学史、西方城市史。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外国史学史》首席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历史学)、中国世界古代史学会副理事长和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等。开设《西方史学史》《西方史学名著导读》等课程。陈恒教授主编的《新史学》(CSSCI来源集刊)、《都市文化研究》(CSSCI来源集刊),以及“历史学研究入门”、“三联经典人文书库”、“大象学术译丛”、“城市与社会译丛”等大型丛书,在国内学术界颇有影响。
梁民愫教授,研究领域为西方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西方社会文化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公开出版专著及合著多部。参与撰写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6卷本)获第4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开设《西方社会史学专题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英国史专题》等研究生课程。
世界地区与国别史方向以非洲史、国际关系史和城市史为特色,现有硕士生导师5名,其中3人为博导。
张忠祥教授,博导,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会长,出版《马里》和《中非合作论坛研究》等著作,在《史学理论研究》《西亚非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主要研究非洲史与中非关系。
刘伟才副教授,主要研究南部非洲、非洲历史和非洲经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在《西亚非洲》《世界历史》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著有《20世纪非洲经济史》(合著)等。
陆伟芳教授、博导,主要研究英国城市史和妇女史。在《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学术月刊》《史学月刊》《光明日报》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著有《英国的智慧》等4部著作。在研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一项。
刘义勇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国对外关系史、国际关系史,曾在耶鲁大学访学,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月刊》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世界史学科以研究特色为内涵构建课程体系。研究生的核心课程包括基础理论课和学位必修课两部分。基础理论课为3门,旨在夯实理论基础,学位必修课3门,旨在研究方向内深化学术研究。此外,学科还设立了学术前沿讲座,在一级学科甚至跨学科范围内拓宽学术视野。研究生课程注重学术能力的提升,课程形式以探讨为主,在实际的科学研究中夯实理论基础,挖掘学术潜力,强化能力培养。
近五年,世界史专业的研究生就业率为100%,硕士生主要就业去向,一是中初等教育单位,为基础教育系统服务;二是党政机关及其他事业单位和出版传媒机构;三是赴国(境)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用人单位对本学位点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反馈良好。
更多资讯,可登录好轻松考研官网,考研就要好轻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