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卷第2期2018年3月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Liaoning NormalUniversity (SocialScienceEdition ) Vol.41No.2Mar.2018DOI : 10.16216 / j.cnki.lsxbwk.201802110 收稿日期: 2017 - 05 - 07作者简介:康振栋( 1966 - ),男,山东聊城人,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史研究。 ① 沈玉成.左传译文[ M ] .北京:中华书局, 1997 : 321 - 322.古代汉语“可以”的历时演变略考康振栋, 王 健(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 摘 要:“可”和“可以”都是现代汉语的重要词汇,分别表示几种不同的语法意义。其语法意义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助动词“可以”源于“可(助动) +以(介)”的句法结构。在“可以”的形成过程中,其句法位置、前后成分的语义关系、人类认知心理的重新分析等因素都是“可以”虚化的重要机制。“可以”早在上古时期既已凝固成词,因此探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具有一定难度。如果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此问题展开讨论,无论对于古代汉语研究,还是对于近现代汉语研究,都是有意义的事情。
关键词:汉语语法史;可以;虚化 中图分类号: H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1751 ( 2018 ) 02 - 0110 - 05 “可”和“可以”都是现代汉语的重要词汇,分别表示几种不同的语 法 意义。但 是 上 古汉语 的“可以”本来并不是独立的助动词,而是“可(助动)+以(介)”结构。在历时的发展演变中,“以”的介词性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完全成为助动词“可”的后附成分。在“可以”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其所在的句法位置、前后成分的语义关系、人类认知心理的重新分析以及与此相关的句法关系的调整等,都是“可以”逐渐虚化的动因和机制。但是从历时文献来看,“可以”早在先秦时期既已完成了虚化,成为独立的助动词。探讨助动词“可以”形成和进一步虚化的脉络,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如果我们遵循词汇和语法演变的规律,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虚词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进行历时的分析,无论对于古代汉语研究,还是对于近现代汉语研究,都是比较有意义的事情。一、“可以”的形成及其在上古的演变 (一)上古汉语的“可”和“以”1.上古汉语的“可”是亦声字,作动词,表示同意,许可。《说文·可部》:“可,肯也。
从口,丂,丂亦声。”段注:“肯者,骨间肉肯肯箸也。凡中其肯綮曰肯。可肯双声。”《尚书·尧典》:“帝曰:‘吁!嚚讼,可乎?”“嚣讼,可乎”意思是(他)不思正经之事,不讲正义之言,又好与人争辩,(你们)同意(任用他)吗?”《左传·哀公十一年》:“季孙告二子,二子不可。”“二子不可”即这两人不同意,“可”是动词。其同意、许可之义隐含着可以、能够做某事、从事某项活动的意思,这是“可”演变为助动词,表示能够、可以的语义基础。例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国之人,不可与也。”该句意思是,对于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