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师粉杀国语言文学系南昌大学中文系原为江西大学中文系,创办于1958年。1965年5月,经过7年建设,已初具规模的中文系迁入瑞金办江大分校,实行半工半读。

中师粉杀国语言文学

南昌大学中文系原为江西大学中文系,创办于1958年。1965年5月,经过7年建设,已初具规模的中文系迁入瑞金办江大分校,实行"半工半读"。1968年10月随着江西大学撤消,中文系解散。1972年10月,江西大学复校,恢复中文系。中文哪盾攻活威亚谓府感系重新起步,至1993年教学、科研以及学科规模均有很大的发展。1993年5月,江西省省委省政府决策,国家教委批将查示即说加步目天照准,原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合并,建立文、理、利防激湖积承工结合的南昌大学,遂改称南昌大学中文系。

中文系现有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点一级学科,覆盖了夜什力叶助保选修危固火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全日制本科专业有 "汉语言文学"、"戏宜蒸州钟策双种压刘剧影视文学"和"对外汉语"三个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2003年被评为省级品牌专业、2006年被列为南昌大学八大强势学科之一。

中文系含有全省唯一的文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赣学"子项目"赣客方言研究",指许三个省级高校重点学它儿该凯药接字科即"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和中国古典文献学,一个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赣客方言与语言应用研究中心"。并设有赣文化与古籍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中文系图书资料室拥有10万册藏书,拥有与重点学科相配套的应用语言学中心实验室、普通话语音室,实验设施已测钢哪亚维太笑达到同类高校文科一流水平。

硫号南苗件中文系现有5门省级优质课程,即: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世界华文文学。 其中"现代汉语"课程于2004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在本科教学中,中文系一向注重广博与专深、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出了"双基五个一工程",即:阅读一百部名著,练就一手过硬的文章,一手漂亮的书法,一手熟练的电脑操作技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英语。中文系学生综合素质好,一次性就业率在全校名列前茅。

中文系是江西省高教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秘书学"的主考单位,培养了数万名中文专业自考人才。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五个硕士点还承担了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培养工作。2001年,南昌大学成立普通话测试站,挂靠中文系,承担了全校师生以及周围一些单位的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工作。

中文系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多年来接收了来自美、英、德、日、韩等国的留学生,2005年,中文系协助学校创办了法国第一所孔子学院--普瓦提埃大学孔子学院,并协助学校承担国家商务部的国际文化合作交流培训项目――非洲国家教育部门(汉语教学)官员研修班, 向"国际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历史系

南昌大学历史系其前身为创办于1980年的江西大学历史系。现有历史学、档案学两个本科专业和中国古代史、专门史、档案学三个硕士点。全系现有专职教师24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3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14人;省高校学科带头人5人,骨干教师2人。系资料室藏书5万余册,期刊130余种。历史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提升历史学、档案学的核心竞争力。历史学专业2004年被评为江西省品牌专业,档案学硕士点是江西省唯一的档案专业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获得国家级社科项目3项,省级社科项目13项,出版专著和参编著作12部,古籍校注4部,发表学术论文68篇,获省厅级科研奖12项。"十一五"期间历史学科发展将在江西历史与文化、苏区史研究方面寻求更大突破。

哲学系

南昌大学哲学系其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江西大学哲学系,是江西大学建校时较早创办的专业之一,办学历史较为悠久,师资队伍结构较为合理。现有专职教师22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1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15人。现有本科专业1个即哲学专业,1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江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右哲学研究中心",具校级独立建制研究所2个即道德与人生研究所、哲学研究所。

本系教师承担了省级教学改革课题3项,教学成果获校级以上奖励5项,"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获得者1人。在科研方面共出版学术专著6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1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完成或在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35项,"江西省社会科学文库出版资助"项目2项。获省级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

上一篇: 书里有品积极探索短视频矩阵 新模式助力全民阅读
下一篇: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