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曹辉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鞠瑞馨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建筑师(通信作者)
王天尧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师
刘子宁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师
多馆式城市文化建筑群空间演绎研究*——以大连市科技文化中心为例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课题:参数化建筑表皮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21-DBY-KY-05)
0 引言
文化建筑是市民公共文化活动的物质空间载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多元化,文化建筑的功能不断发展演变,成为创造文化氛围、激发市民文化交流、形成有机互动的公共空间。多馆式城市文化建筑群是指由多个建筑组成的城市文化建筑群,其中每个建筑均具有独特的风格与功能,在城市规划与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连市科技文化中心根据其所在的区域位置、场地环境、城市特点、气候特点及建筑属性,在与周边山、海、公园自然共生的环境中充分挖掘自然元素,形成“海浪”击打“礁石”的概念。以“一轴、一带、五馆”为城市文化空间布局,为刚柔并济的整体建筑形象增添了浪漫气息,以此塑造“海上游大连”的独特滨海景观界面。项目通过对文化空间的演绎,更好地展现多馆式城市文化建筑群的特点与内涵,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与审美水平,促进了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
1 项目概况
大连市科技文化中心坐落于大连东港商务区东北端,依山面海,构建全新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基地用地范围由A、B、C、E、F地块组成,将与现有东港生态文化无缝衔接,形成新的城市文化增长点。大连文化科技中心包括海洋馆与文化美术馆、天文馆、城市集散中心、科技馆、公交枢纽综合体5个场馆,其与海洋公园共同组成新的市民中心。大连文化科技中心建筑群巧妙利用现有交通框架、场地位置及景观廊道,通过整合现有社区环境及周边生态,促进培育东港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同时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促进大连的文化繁荣。
鸟瞰效果
2 城市设计:文脉传承与演绎
规划设计愿景
作为城市地标项目,大连市科技文化中心充分展现大连浪漫之都的特点,形成“海上看大连”的重要城市界面。在“海浪”与“礁石”的碰撞中创造趣味性室内外空间,“海浪”成为纽带,紧密联系各场馆。
1)“海浪”与“礁石” 在与周边山海、公园自然共生的环境中,大连科技文化中心建筑群基于“海浪”击打“礁石”的理念,使“海浪”的有机线条缠绕“礁石”,形成造型丰富、极具深意的城市形象与建筑形态,实现刚劲与柔美的统一。
2)系统与秩序 规划场地由A、B、C、E、F5个地块的景观与海洋公园、大海形成整体系统。文化场馆与景观深度融合,室内外景观融为一体。C地块由城市集散中心、圆形景观连廊、景观湿地、滨海广场及摩天轮共同构成强力轴线,使各具特色的建筑与景观元素融入打造滨海地标的宏大叙事之中。
3)视角与尺度 通过海边肌理延伸于地块上形成大小各异的圆柱体,在不同方位创造与环境相对应的不同区域。方案中每个场馆拒绝简单重复,展现出独有魅力。柔美的“海浪”将场馆连成整体,“海浪”与“礁石”碰撞出的趣味空间为游客带来充满惊喜的沉浸式体验。
规划布局
在“一轴、一带、五馆”的规划布局中,大连市科技文化中心与海洋公园共同构筑东港商务区的城市滨海风景,也将成为周边山海、公园景致画布中的艺术城市。建筑立面以“海浪与礁石相互融合”为基底,刻画出动感、开放的城市形象,以此形成“海上看大连”的城市天际线。以海上摩天轮为中心,轻盈与灵动的整体形象彰显出大连作为北方明珠的浪漫气息,塑造“海上游大连”的独特滨海景观界面。
“一轴、一带、五馆”的规划布局
场馆规划
从海洋馆与文化美术馆中体会大自然与文化艺术的魅力,在天文馆仰望星空,从极具活力气息的海洋公园,到科技馆沉浸式体验“未来生活”,流线设计富有深意,使人们流连于人类文明的时间长河中。“礁石”聚集了更多核心功能,而“海浪”提供了更多的服务支持与公共交通空间,与“礁石”硬核紧密联系。场地中部的城市集散中心、圆形景观连廊、景观湿地、滨海广场及摩天轮共同形成核心轴线,突出建筑特色与景观元素。
1)A、B地块位于港浦路海洋公园一侧,海洋馆、文化美术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聚集于A地块场馆内,从追溯生命起源,到探寻文化脉络,再到寻找文明发展历程,合理的流线布局使场馆形成高度有机的整体。天文馆位于B地块,可与A地块共同组成海洋公园的一部分并与其紧密结合。
2)C地块的城市集散中心为其他场馆及海洋公园的游客提供服务支撑,并实现功能扩展。场地要求50%的绿地率,周边可解决大巴车停放问题。场地中央形成以休闲、运动为主题的中央草坪与环形步道,可举办海边音乐节等活动,成为该区域的城市客厅。
3)E、F地块位于港浦路内陆一侧,科技馆布置于E地块。位于F地块的公交枢纽综合体结合现有地铁站布局,在满足公共交通枢纽的前提下,下部布置商业、上部布置住宅,产品类型充分考虑当前市场去化需求,实现完善区域配套、缓解项目投资压力的目标。
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既服务展馆,又承载人们的活动,打造充满活力、功能复合、尊重生态的景观系统。海洋象征进化、更替和发展,包容各种生命体。海洋公园形成环抱建筑群的朵朵浪花,呈现湿地及森林景观。在满足消防、人流集散、场地活动等需求的同时,其功能、流线与海浪呼应,形成海浪肌理。以摩天轮与空中圆环为轴线的整体布局,强化了与海的轴向联系,与建筑群隔海相望,汇聚为公众视线的焦点。
3 建筑设计:文化空间演绎
大型城市文化建筑的“精神性”与“市民性”是建筑“地域性”与“大体量”“公共性”相结合的文化空间演绎。公共场馆建筑群坐落于大连东港沿海地段,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可集中展示大连的风采,同时也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了解大连文化、科技、艺术的场所。
设计通过延伸“海浪”肌理,借由“海浪”形态的连廊将建筑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充分展现自然之美。建筑群结合海洋公园的大片绿地,通过柔和动态的形式连接水与陆地,游客不仅可在展馆内感受海洋气息,还可通过海洋公园与大海近距离接触。
可持续设计策略
在尽量不改变自然地形及原有平整场地的情况下,规划布置功能分区及对应竖向标高,保证场地建设与场地使用的合理性、经济性,以降低工程成本,加快建设进度。同时,以适合污水、雨水的排水组织和要求设计地形与坡度。
项目深入研究海绵城市的生态理念,多维度、立体化落实此目标,通过植被覆盖、透水铺装、屋顶绿化、蓄水池设置等措施构建生态有机的城市“海绵”。
主要场馆设计
“海浪与礁石”“圆与方”的视觉对比,以及相互冲突所产生的空间差异感赋予场馆更多内涵。“海浪”的立面形态塑造丰富的城市文化空间,带给游人无限的惊喜。
五大展馆在“海浪与礁石”的主题中,以不同角度的体块组合塑造“海浪”起伏的建筑群。游廊的主体结构与展馆风格统一,由“海浪”翻卷而起的“逐浪游廊”为展馆提供衔接海洋公园景观的自然过渡空间。海洋馆与文化美术馆、天文馆、城市集散中心、科技馆、公交枢纽综合体的分布暗喻自然演进的时间轴线,游廊分支与5个展馆相连。游廊中心环绕水系,作为展馆空间与沿海景观的结合点,丰富了海洋公园的游览空间与视觉体验。
海洋馆与文化美术馆
在海洋馆与文化美术馆建筑中,海洋馆仿佛巨大的“礁石”屹立于水面上,其主要功能体块形成象征“礁石”的建筑主体;文化美术馆如浮于“礁石”之上的岛屿,通过形如“海浪”的步道与海洋馆建筑主体紧密联系,“海浪”缠绕“礁石”,在内部形成海洋庭院与雕塑花园庭院,并在屋顶打造观海平台,向毗邻的天文馆“迸发”。“海浪”呈现环绕“礁石”的曲线形态,通过层叠错落、上下起伏、交织缠绕等变换,使“海浪”形象更生动。同时,通过灵动穿梭的“海浪”生成环抱“礁石”的流动线条,多样性的空间场景为观展游客提供丰富奇幻的空间感受。圆形中庭为内部空间增加采光,使空间互相渗透。“礁石”体量于局部穿越至中庭,在室内空间展现石头的自然坚硬,与室内建筑曲线边界形成强烈对比,丰富观展流线的节奏变化,增加步行趣味。
1)功能分析 海洋馆与文化美术馆4层通高,附属功能围绕功能主体自由布置,海洋馆、文化美术馆、非物质文化展示中心、剧院、游客服务区等功能布置于1,2层,办公、餐饮及配套服务用房布置于顶层。
海洋馆与文化美术馆效果
2)流线分析 建筑在南侧与西侧分别布置通向海洋馆与文化美术馆的主入口,南侧广场为游客步行主入口,西侧为机动车主入口,最大化实现人车分流。建筑内部通过3个垂直交通核联系,实现各层及各功能分区的联动。
海洋馆与文化美术馆首层平面
天文馆
“海浪”自海洋馆与文化美术馆飞溅至天文馆,在“礁石”上形成整体盘旋上升之势,多样化的体量使整体形象更生动。首层展厅空间作为“礁石”,对其形体进行切角处理,犹如“海浪”冲刷后的原始形态,“礁石”自然分布,模拟自然状态形成诸多趣味共享空间,为观展游客带来奇妙体验。同时,通过柔性“海浪”造型串联分散的“礁石”空间,形成完整有机的空间形态。2层空间的“海浪”造型更整体,凸显体量感与力量感,双层“海浪”错落层叠,部分“礁石”与“海浪”造型呼应,贯穿室内与室外。
1)功能分析 天文馆平面设计为放射状布局,几何形式遵循天体系统的运动轨迹,提供形式上的象征价值。首层为主题展馆、特色展区、临时展厅及宇宙儿童乐园,同时设立科普商场及游客服务中心以满足游客服务需求;2层为研学中心,包括剧场、天象厅、培训教育及学术交流空间等,同时设置餐饮区;3层为行政办公功能区及研学中心住宿功能区,实现行政办公与观展流线分离,满足研学中心的私密性与住宿采光等要求。
天文馆效果
2)流线分析 沿场地西侧规划路设置地下机动车出入口,到达场地后可直接进入地下停车场,地上布置少许小型车辆停车位及大巴停车位,满足临时停车需求。在场馆首层及2层中庭设立大扶梯,满足1层及2层公共功能空间的疏散要求,从主入口或地下电梯可进入首层,由自动扶梯进入2层。设置环形步道,可在首层沿环形步道直接到达2层。围绕天象厅周围布置相对私密的研学空间,实现参观人员与研学人员分流,研学人员通过布置于研学功能区中的核心筒直接到达3层住宿功能区。
天文馆首层平面
科技馆
科技馆位于E地块,“海浪”在科技馆形成高潮点,在此“海浪”动势覆盖整座建筑,“礁石”形态不再清晰,更多以内部功能空间概念呈现。
1)功能分析 场馆为使用者提供科技展览、科技观影、科学交流、配套服务等功能,辅以休憩娱乐等延伸功能。场地上5个圆柱形功能体块由外侧流动形表皮串联形成整体建筑形象,5个功能体块根据使用空间大小置入展厅、IMAX巨幕影院、动感影院、4D影院、球幕影院等功能。通过屋顶特殊处理及屋面空间利用,形成若干室外活动及观景平台,进而提升整体建筑的丰富性及空间的多样性。科技馆立面仿佛“海浪”卷起,“海浪”动势覆盖整座建筑,形成有机的建筑整体造型,加强与周边环境的互动与融合,流动的设计语言贯穿建筑室内外空间,营造独具特色的城市风景;展示空间、互动体验区与儿童乐园,营造随处可见的教育场所及趣味性的互动装置;球幕影院内部空间体验日月星辰变化,游客在此可感受时空迁移,探索宇宙奥秘。
科技馆效果
2)流线分析 E地块周边港普路、港隆街与东辰街3条道路为主要车行路线,在场地东侧与南侧设置人车混行出入口,场地内部设置2个地下停车出入口,并在地面设置若干小型车及大巴停车位。场馆大厅中央设置扶梯以满足大量人流运输需求,中心两侧分别设置2个交通核,其中1个交通核直通地下;在科技馆3层设置科学试验交流区、主题展厅及球幕影院,配套展品库房及其他服务用房设置于外围;多功能厅及餐饮区分别设置于科技馆4,5层。
科技馆首层平面
4 结语
在建筑数字化时代,文化类建筑群在城市中的价值不应局限于建筑功能、形态等技术性问题,而应拓宽至人文视野,发掘其与城市公众之间的关系。大连市科技文化中心以“礁石与海浪”为主题,采用海浪般的有机线条缠绕礁石,通过数字化设计进行城市文化空间的整体演绎,同时尊重系统与秩序、视角与尺度、功能与布局、精神与市民性、空间与特色及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并对建筑海浪理念进行景观延伸,构成建筑整体的精神场域,共同演绎城市的文化空间。
参考文献:
[1]王艺姝 . 大型城市文化建筑中的地域性表达与呈现——以昆明广福路三个文化建筑为例 [D]. 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22.
[2]王宇洁,仲利强 . 核心与外延——当代城市文化建筑多元化职能解析 [J]. 城市建筑,2009(9):12-13.
[3]李博文 . 基于文化生态理论的文化中心建筑复合化设计研究——以济南市钢城区文化中心为例 [D]. 山东:青岛理工大学,2021.
[4]徐珂 . 建筑策展:塑造城市文化空间的宣言式实践——2021 年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及先导展策展与城市文化空间 [J].建筑创作,2022(6):170-174.
本文刊登于《城市建筑空间》杂志
2023年第5期
点击上方↑
购买本期杂志
END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