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的教育
教育中的成长
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全面再认和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大量的新材料、新情境,学会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摆脱死抠教材知识点的困境。针对这种要求,我们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在问题设置方面做到针对性、有效性、引导性,分层设问,层层推进,既有课本基础知识方面的提问,又有检验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联系实际说明问题能力方面的提问,成为我们研究的主要方向。
由于政治制度自身的难度以及高一学生对政治制度不太了解的的原因,在高一历史课程中比较难的部分之一是西方代议制,现以《美国1787年宪法》为例,简单谈谈我在日常教学中如何体现设问的有效性。
首先,我在多媒体上展示具有美国特色的图片(上图),明确告知学生我们要学习的是与美国有关的知识。第一个问题设计为“你印象中的美国是什么样的?”,鉴于美国的国际地位、文化影响以及和中国的关系,高一学生还是对美国的知识比较感兴趣,对美国历史也有基本的了解,当然每个人的看法是各不相同的,这个问题的设计看上去没有出奇制胜的地方,但是学生的兴趣却会被调动起来,达到我们开篇“短、平、快”“稳、准、狠”的目的,迅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接下来,由学生回答的答案得出的信息是比较丰富的,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求同存异得出共性认识---“美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第二步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汤姆斯·弗里德曼的一段文字资料。(如上图所示)结合这段资料我的第二个问题设计为“大家认为这个作家的观点是否有道理?”,无论学生回答有或没有,我们都能由此导入新课---《美国的1787年宪法》。并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证明学生的结论,同时给学生学法指导---史论结合。
第三步利用《大国崛起》的部分节选视频,给学生展示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战争,以及独立战争胜利后的情况,《独立宣言》强调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不可剥夺的权利,生命、自由、追求幸福……这是美国的理想。利用这个背景认识,我的第三个问题设计为“独立后的美国能真正成为自由、独立的乐土吗?美国人民是否像童话故事的结尾,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呢?”这个问题并不困难,其主要目的是带出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有主动寻找历史谜底的意识和兴趣,而且这种问法比较活泼,容易拉近和学生的距离,避免课堂氛围一潭死水。
下图是我接下来使用的书信资料,通过分步骤展示这段资料,我的第四个问题设计为“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为什么会发出如此感概?”,第五个问题为“根据美国宪法之父的观点,你会为当时的美国选择什么道路?”这两个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即可得出答案,是因为邦联制的弊端,美国将由邦联制走向联邦制,成为一部法律约束之下的整体。
本节课教材中123页资料链接介绍詹姆斯的观点,其中说到:“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被信任的”。我引导学生结合书上的现有资料,配合麦迪逊和孟德斯鸠的观点(如下图),提出我的第六个问题“一个国家确定了新的政府,出台了新的法律和制度,人民就会感到安全与幸福吗?”这个问题的出台经过几次磨合和调整,最终以三段资料为背景烘托出现,学生在阅读并思考的前提下,得出结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课程进行到这个部分的时候,学生基本上已经被这种层层推进的方式吸引住,他们会自觉的去思考、去追问、去研究,他们自己会非常明确地认识到,当时的美国必须要有新的体制,新的政府,而政府的权力又必须受到限制,接下来学生自己就会提出新的问题“应该怎样限制政府的权力呢?”这样的推理结果就是法律的出台成为历史的必然。而接下来的重点是法律是如何制定的,是依据什么原则制定的?这个问题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围绕这个核心,我设计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场景,让学生观看1787年制宪会议的历史图片(如图),然后提出我的第七个问题“这幅图片看上去大家齐聚一堂,气氛祥和,请你仔细观察,你会从图片中得到哪些信息?”,这既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从历史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可以自己观察,也可以相互讨论,课堂气氛很是活跃。引导学生遵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原则,认真观图,学生会看到每个人的表情是不一样的,有的慷慨激昂,有的凝神关注,也有的沉默不语,这些表情背后就是学生自己会思考的问题,“他们的表情为什么不一样?”,还有的同学会非常仔细的注意到这次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16天,这说明会议进行的不是很顺利。通过这些信息,学生结合第一部分的知识,就可以明确得出图片中的问题,制宪会议中的矛盾就集中在“如何既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又可以防止民主和自由的丧失,同时还能得到人民的支持?”。这是这节课所有问题的核心,也是凸显重点知识的必要铺垫。
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和特点是重点知识,那么怎样让学生认识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这个原则并不困难,但是怎样让学生发挥主体意识,自己探索得出这个结论,而不是老师直接呈现结论?这个理念使得我在这个步骤上进行多次改动,设想过由单个学生介绍,或者学生分组讨论,最终决定依靠引用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结合当前高考运用材料、设计问题的模式,让学生自己从解读材料,从中得出结论。
根据第一部分宪法内容(上图所示),学生可以得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原则。我们熟悉的美国精神是独立、自由,那么仅仅是中央集权的话很明显是不能达到这个目标和理想的。我们就利用这个矛盾点引发学生对第二个原则的认识,“在美国中央政府内部权力该如何设置才能体现美国独立、自由的精神呢?”。结合1787年宪法的内容,课本知识的介绍,让他们利用三角示意图(下图),清晰明了的看到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分配,并由此可以解决“三权分立以及三权分立是如何实现的?”这一问题。
课堂教学的设置不仅要考虑知识性,还要照顾到趣味性和生动性,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活生生的历史,是有血有肉的历史,不是枯燥的记录而已。于是我围绕最后一个原则设计了一个小故事(下图),问题由此引出,“面对这样一个不称职的法官,你会怎么做?”学生反响热烈,会说“罢免”、会说“没办法、”也会说“重选”……在这种场景下,安排大家进行表决,无论结果如何,学生都会获得两个认识:第一、法官的产生方式不同于总统和议员,法官是终身制,目的是尽可能确保司法独立;第二、这种大家民主表决的方式就是美国政治生活的重要原则---民选原则。
学习历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历史思维,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辩证的、发展的看待历史问题。对于这样一部宪法,来自各界的认识是不一样的,为此我给出史学界对此不同的观点,并提出“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部法律?”这一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积极性高涨。把课堂氛围推向高潮。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究,以一个个的问题为主线、借助于种种历史资料、解决自己的问题,这种环环相扣的问题式教学方法会让学生不由自主的进入知识的学习过程。
最后我们要引导学生“学史为用”,让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体会美国1787年宪法分权与制衡的政治智慧,体会美国政治体制的自我创新,认识各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多样化和特殊性。因此最后一个问题设计为“比较英国和美国的政治体制,并谈谈对我们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有什么启示?”。引导学生根据历史资料中对英美政治体制的简单介绍,抛出我们的问题,学生在前一部分学习的基础上,面对这个问题会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他们不仅会分析英美两国的政治体制,而且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兼顾当前的时政,这会让学生很有兴趣,最终也达到了我们这节课的目的。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力求课堂问题设计做到针对性明确、有效性突出、趣味性浓厚。在不断地探讨、改进、磨合的过程中,最终这堂课得到学生、老师的认可,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关的历史知识,也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我们的教学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教学中没有哪种方法具有普适性,只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适时调整,但只要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这种方法就一定是有效可行的。
扫码二维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