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下午,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会第三届第一批研究课题开题会,在中关村(京西)人工智能科技园·智能文创园多功能厅举行,秘书长连春国主持了会议。各课题组指导专家,课题负责人,主笔人及课题组成员等三十余人参加了会议。
张义丰教授以门头沟山地属性的地域识别、中国式门头沟乡村旅游现代化、农民现代化是实现农业乡村旅游主题游径的必然选择、门头沟区农业与乡村主题游径四个方面,为《门头沟区农业与乡村主题游径的创新与研究》开题。
国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惊铎为《北京市最高峰灵山生态价值与旅游服务模式研究》项目开题,该项目将以灵山生态资源服务价值深度研究为基础,以灵山旅游服务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研究为前提,以灵山生态旅游景观价值研究为依据,为灵山旅游发展保护提供智力支持为目标,为科学合理,积极有效的推动灵山旅游发展,提供完整建设方案。
刘德泉老师围绕《西山系与青白口系地质命名及成因研究》课题进行了解读,他提出要用专家的权威、专业的知识、地方文化人的乡土气息,把高深的地质知识变成生产生活当中常见的科学常识,使项目研究达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目的。
安全山老师畅谈了《古村落文化调查分析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研究》课题的内涵,他认为“古村落”是门头沟区的特色品牌,是北京市最大的古代村落群。根据2006年北京市调查,全北京古村落共计42个,其中门头沟33个,占比达到60%。我们要对门头沟区古村落的价值进行深入解读,并提出与旅游发展相契合的路径选择。
齐鸿浩老师表示将对北京东胡林人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的历史文化定位进行比较研究,通过资料考察来断定东胡林人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再通过近些年的考古发现,佐证东胡林人遗址考古发现的科学地位,完成《东胡林人遗址考古学意义研究》课题。
师昌璞老师以中国历代长城发展历史为视角,以《关于明长城在明代京西军事、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意义的研究》为主题,对题目的要义进行分析和讲解,同时对课题研究的重点、要点、冷点做出了辨析和提示。
王树忠老师以三个提问为《浅议门头沟红色文化历史的功能作用》课题开题,提出该项课题应该回答三个问题,一是什么叫红色文化?二是门头沟红色文化的地位和特点是什么?三是门头沟红色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他表示门头沟红色历史值得认真推敲,深入研究。
王春和老师分享了《京西古道文化体验生态系统构建》的课题思路,强调了文化是具有时代属性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文化具有可塑性,文化需要时代的加持。文化必须利用传承,创新发展。文化价值的意义就在于做软化活化,要给予更多的载体赋能,更多的形态展现。
时玉亮老师以国家层面的要求、北京层面的展示,门头沟区发展的定位,沉浸式文旅融合手段为研究背景,分享了《北京永定河流域沉浸式文旅空间创意营造研究》的新思路。李明德老师对该课题进行了点评,他认为永定河流域比较长,在流域范围内讨论有三大难点,流域的难点、沉浸的难点,创意的难点,我们要通过课题把“创意”落实在门头沟的山水间。
马淑琴老师认为,门头沟区有着瑰丽的自然山水、悠久的历史文化。从自然山水到历史人文被历代帝王、文化名人和各界人士用诗词来记录描述,描摹门头沟自然山水人文的诗词也同样是门头沟的宝贵财富,是门头沟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为了将门头沟区双诗歌之乡的美名传承下去,本课题组将尽全力高质量完成《门头沟古诗词汇编》。
杜晓老师根据门头沟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对课题展开了诠释,他认为《门头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类型与特征》课题设置的初衷是要理清门头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存量资源,并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与传承的路径选择。
包世轩老师分享了门头沟区内各类宗教遗产的总目录,并详细的介绍了区内现有资源的代表性地标建筑,他表示要在实地考察调研过程中逐步完善各项资料,完成好《门头沟区宗教文化遗产纲目》课题项目。
在认真听取各课题组指导专家的发言后,谭杰会长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各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要查阅大量史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课题研究的内容,做出深入科学的梳理,与此同时还要对研究客体保护、利用和价值转化,提出深思熟虑的意见和建议,使课题研究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现实意义,真正起到指导客观实际的作用。
谭杰会长也对研究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期许,研究会要加快培养年轻会员的步伐,发扬上一辈会员献身永定河文化研究的奉献精神,踔厉奋发,承前启后,为门头沟区的文化事业继往开来,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