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让传承更有生命力——新时代十年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观察

让传承更有生命力——新时代十年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观察

让传承更有生命力——新时代十年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观察从制定出台《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关于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实施意见

黔东南州苗族文化_黔东南苗族历史文化研究_黔东南苗族民族文化

拥有99项159处国家级非遗名录、628项1025处省级非遗名录;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被设立为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贵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优秀率连续三年全国第一;贵州有14个项目入选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一份份“成绩单”,呈现了贵州非遗十年来砥砺奋进的丰硕成果。

新时代十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纵观新时代十年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展现出愈加鲜活、更显生机的发展前景。

从 2014 年印发《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 年)》,到 2015 年提出“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贵州不断挖掘非遗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时代价值,使贵州非遗频频“出圈”,成为世界认识贵州的一张靓丽名片。

非遗保护的“四梁八柱”更加稳固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其种类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多个类别,如苗族银饰、侗族大歌、侗族蜡染、安顺屯堡文化、布依族“八音座唱”、苗族医药等。其中,侗族大歌于 2009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8 年唱响米兰,代表中华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近年来,贵州不断强化非遗的文化肌理、存活空间和传承载体,不断壮大非遗发展力量,让非遗保护的“四梁八柱”更加稳固。

从制定出台《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关于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实施意见》等,到印发《贵州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总体要求、工作任务、保障措施,进一步细化非遗保护工作,夯实了非遗工作的制度支撑,为贵州的非遗传承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据统计,截至今年 3 月,贵州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 项、国家级非遗名录 99项 159 处、省级非遗名录 628 项 1025 处,各市州政府陆续公布的市州级名录将近 2000 项,县级名录 4500 多项……

此外,贵州还从文化生态入手,从单个非遗项目保护提升为区域与项目保护并重,重点保存当地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人文生态,确保非遗项目活态传承。目前,贵州建有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1 个(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省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2 个(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化生态保护区、黔南水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3 个(贵州省丹寨县石桥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贵州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台江芳佤银饰刺绣有限公司);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57 个,目前有 173 家省级非遗工坊。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原副司长马盛德说:“贵州在‘非遗’保护工作方面做得有声有色,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全国有 21 个,贵州有 1 个,全国有 100 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基地,贵州有 3 个。”

非遗传承更具时代感

截至 2022 年,贵州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94 名,省级非遗传承人 623 名,市(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1300 多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6800 多人。

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既是“赤水竹编”非遗技艺传承人,也是“赤水竹编”产业化、规模化的带头人之一。2012 年她注册成立了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主营竹编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和加工,兼顾文化旅游商品的销售,创立了“极竹堂”竹编品牌,2022 年预计产值2000 多万元,真正用市场养活了非遗。

“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石丽平一直致力于塑造苗绣品牌。自 2008 年以来,石丽平成立贵州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创办“鸽子花·松桃苗绣”文化品牌,产品销往 67 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刺绣花鼓、鸽子花系列还成了外交部和联合国指定的外交礼品。

全国人大代表、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省级马尾绣传承人宋水仙带领上千名绣娘从事绣品生产,不仅带动了技艺的传承、也推动了产业的发展。2020 年,宋水仙带领当地水族绣娘搭上网络快车,开启民族手工艺品线上销售模式,让“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

在贵州,不只山水灵动,更有人文跃动。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如今贵州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技艺、图案、符号等进行再设计,创意赋能转变为特色旅游产品,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在毕节,彝族漆器技艺、苗族蜡染、苗族刺绣等非遗商品的年销售额早已突破亿元大关;在凯里,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元素的服装品牌已在全国拥有 20 多家门店,遍布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

同时,独具民族魅力的苗绣、蜡染、马尾绣等非遗还登上世界舞台,成为众多设计师的“心头好”。

2021 年 8 月,EP YAYING 服饰设计师团队从多彩的民族文化中汲取灵感,将锻银、蜡染等非遗工艺融入并应用于服装设计中,采用蜡染设计灵感、融入品牌基因元素、辅以现代纺织科技,创作发布了 EP YAYING 2021 秋冬“多彩贵州”系列,向世界递上一张独具民族风格的东方名片;彩妆品牌“花西子”将苗族银饰融入产品的包装设计,用“苗族印象”作为彩妆产品的主题,既兴非遗之美,又展开了“国潮”风尚的全新认知途径;宁航蜡染从原生态的蜡染服饰开始做起,逐步将这一非遗手艺融入时尚设计,登上了国际时装周的大舞台。

这是现代化语境下的“非遗”故事,“古老”一夜之间变成“新潮”。

“非遗+”激发传统文化新活力

近十年来,贵州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融合发展,开发“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博物馆”等“非遗+”模式,真正让非遗概念深入人心,让非遗文化嵌入百姓日常生活。

11 月 26 日,在法国巴黎拉开帷幕的“贵州非遗文化展”,再一次以“非遗”之名,让世界惊讶于贵州的缤纷色彩。在近些年的发展中,贵州许多从时光深处走来的文化符号,用“非遗+”的方式,在现代社会的土壤里滋长,赢得更为持久的生命力。

“非遗+科技”创新业态发展,“非遗+艺术”助推文创融合,“非遗+数字化”促进产业升级……非遗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展示了创意的魅力,多样的跨界融合也为非遗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今年 8 月,在第 30 届广州博览会上,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妇女民族手工业协会携手深圳UBI“百解元稀”数字艺术共同打造的“大黔世界—山海经·锦绣黔南”数字藏品,吸引了观众的注意。该数字藏品系列将人们熟知的神话形象九尾狐、白虎、玄武等与带有黔南州特色的枫香染、苗绣、马尾绣等非遗有机融合,并加入趣味朋克的创作元素,打造了一个深远浪漫、丰富多元的神话世界,让大众看到,非遗也可以很时尚。

从《新笑傲江湖》手游联合西江千户苗寨在游戏中加入真实苗族文化元素,再到省文化和旅游厅携手《QQ 飞车》打造贵州主题赛道展现贵州自然风貌及科技发展成果;从贵州省博物馆守护神系列·蝴蝶妈妈数字藏品上线为大众带来一场带有贵州非遗魅力的视觉盛宴,再到数藏九州平台发行数字藏品《贵》再现迷人的贵州风情……如今,可以说“非遗+数字化”在贵州大地上遍地开花,为非遗的“活态化”提供了新思路。

“我们希望优秀的民族文化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所以结合现代人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推出了一系列的非遗数字藏品。”黔南州妇女民族手工业协会会长李珊介绍,“特别是年轻一代,他们对民族文化不是特别了解,接触也少,用数字化形式能更好地将非遗文化传播到年轻群体中。”

非遗传承为文旅融合注入强劲动力

近年来,贵州大力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支持非遗有机融入景区,推出天龙屯堡人文游、欢度苗年节庆游等非遗旅游新形态,不仅让非遗项目活了起来,也让景区旺了起来、游客留了下来。

此外,贵州还推出涵盖十个主题、N 条线路的非遗专题旅游线路,打造“多彩贵州·博物盛筵”文化品牌和特色文化展示窗口,让文化聚合效应伸展出品牌效应,走出一条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布依八音震撼开场,欢快的苗族板凳舞点燃气氛,布依山歌勾出淡淡的乡愁,布依族转场舞热情奔放……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万峰林景区的夜晚是非遗表演的时刻。随着文旅融合不断推进,万峰林景区致力于发展“非遗+旅游”模式,把布依族八音坐唱引进景区,组建民间艺术团、表演队,让非遗文化为旅游景点增添色彩。

拥有 7 项国家级、22 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在“以文促旅,以旅兴文”的发展思路下,也持续不断在“非遗+旅游”模式上深耕。

国春银饰公司是丹寨县“非遗+”模式发展的一个缩影。不久前,由该公司主创的“苗族银饰工艺融合创新及产业化示范项目”,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创新工程结项等次,获得该结项等次的项目,全国仅有 3 个。

位于丹寨县城核心位置东湖湖畔的万达小镇,自 2017 年开业以来,一直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侗族文化为内核,不仅引入当地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民族手工艺、苗侗美食、苗医苗药等内容,并配套建设四星级万达锦华酒店、多家客栈、万达影城等,形成独具特色的综合性商业、旅游目的地。

如今,丹寨万达小镇已被列入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今年 9 月,入选由国家版权交易中心联席会议主办的 2021 十大年度国家 IP。

看一段舞、听一首歌、制作一件手工艺品……在以黄岗侗寨为中心的侗族非遗深度体验游中,侗戏、侗族牛腿琴等非遗元素成为旅游线路亮点;在“非遗周末聚”活动上,游客零距离与非遗传承人互动学习,体验农民画、剪纸、水书、陶泥等非遗项目;在丹寨县非遗项目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中,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

上一篇: 探究城市空气质量趋势,其季节性变化,受区域差异的影响有多大?
下一篇: 生动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