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出发,让历史学考研变得简单和有趣。
目录
“良史”与中国古代史学话语体系
尤学工
【摘 要】“良史”是中国古代史学话语体系的重要话语与思想资源,其最初内涵是“书法不隐”。在古代史学发展进程中,“良史”的“书法”由早期以“礼法”为核心的道德性认识逐步拓展到以“史才三长”为代表的学理性认识;“不隐”由早期对“礼法”原则的坚持逐步扩充到对“素心”、“义理”、“公心”与“史德”的倡导,实现了从品性论到认识论的发展。“书法”与“不隐”存在价值性认识与事实性认识的内在矛盾,古代史家以“名教”进行协调,求其和谐,但并不能真正解决这个矛盾。“良史”话语重视对历史的价值性认识,呈现出史学主体自觉意识不断增强的趋势。它丰富了中国古代史学的话语体系,塑造了古代史学的学术品格和史家的精神范式。
【关 键 词】良史;书法;不隐;史学话语【作者简介】尤学工(1972- ),男,河南周口人,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史学史研究(武汉 430079)。
【原文出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成都),2018.6.145~15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与文化传承”(16JJD770007)之阶段性成果。
中国历史不应等同于汉民族发展史
赵永春
【摘 要】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人数最多,文明起源最早,文化发展最快,一直主导中国历史走向,但我们不能用汉民族发展史代替中国发展史。因为,中国古代“中国”一词除了具有指称华夏汉族及其政权的涵义以外,还有指称“中原”的涵义,应该包括进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还有指称“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即“懂礼即中国”)的文化涵义,应该包括“懂礼”的有文化的少数民族;还有指称“国家”政权的涵义,应该包括受汉族国家或中原国家政权管辖的少数民族;中国古代,后来政权也称历史上以中原地区为主且有相互递嬗关系或没有递嬗关系但为自己政权所继承的多个政权为“中国”,即中国古代的“中国”还有“继承性中国”的涵义,更是与少数民族及其政权密不可分。可见,中国古代,汉民族仅仅指一个单一的民族,而“中国”则不仅包括汉民族,也包括“中国”的少数民族。认识汉民族发展史,仅仅是认识汉民族一个民族的发展史,而认识中国历史则需要认识属于“中国”的各个民族的发展史,不能用汉民族发展史代替整个中国发展史。我们在认识中国各个民族历史时,尤其要注意从“继承性中国”的内涵中去认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各个民族的历史,即从“后人看中国”中去认识“中国”,才会得出比较切合实际的结论。
【关 键 词】汉族;少数民族;上溯法
【作者简介】赵永春(1953- ),男,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辽金史与民族关系史研究;马溢澳(1988- ),女,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博士,研究方向:辽金史研究(吉林 长春 130012)。
【原文出处】《东岳论丛》(济南),2018.11.93~104【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的‘中国’认同与中华民族形成研究”(15ZDB027)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历史研究的主体性、核心问题与基本路径
鲁西奇
【摘 要】中国历史研究的主体性表现在研究者站在怎样的立场上、研究谁的、为谁而研究中国历史。中国历史研究者的立场主要有“国家”立场“、世界”立场以及“人”的立场三种。中国历史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有:其一,中国文明的形成、发展与特质;其二,多元、统一的中国之形成与发展;其三,中国的现代转型。中国历史研究者须“进入”并立足于现实的与学术的“中国田野”,去开展中国历史研究;亦应充分使用多样、多元的历史资料,梳理多样、多元的历史叙述,从而形成多样、多元的中国历史认识。【关 键 词】中国历史;主体性;统一性;多样性
【作者简介】鲁西奇,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武汉 430072)。
【原文出处】《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京),2018.3.37~48
公共性与社会化:公共考古学与公众考古学之思辨
魏峭巍 方 辉
【关 键 词】考古资源;属性;对话机制;考古学社会化;公共领域【作者简介】魏峭巍,上海大学历史系(上海 200444);方辉,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济南 250100)。
【原文出处】《考古》(京),2018.8.114~120
宋代史书编传新趋势及其特点
燕永成
【摘 要】在史学自身、教育文化、印刷制图技术以及史籍社会需求等诸多因素共同促使下,宋代涌现出诸多简明直观类、易读便诵类、形象生动类以及综合实用类等普及、实用性史著,并且以上史著编传目的较为明确,叙事内容简明、易晓,甚至实用,它们不仅能够满足童蒙、科举士子以及专业人士等诸多社会阶层对史学知识的多样化需求,而且还受到一些社会名流或者学术精英认可、推崇,它们极大地提升了宋代史书的普及化程度。这种史书编撰与传布所呈现出的新趋势,既是整个宋代史书编传活动的重要亮点,也是宋代史学繁荣与发展的突出体现。
【关 键 词】宋代;史书编传
【作者简介】燕永成,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原文出处】《人文杂志》(西安),2018.10.100~110
微观世界的宏观思考:从成都个案看中国城市史研究
王笛
【摘 要】公共空间是观察社会关系的极好场所,在这些地方,各阶层的人们——特别是生活在下层的人们——进行着日常的生活。但在中国,城市公共生活的研究却长期为城市史学者所忽视,通过对中国城市空间的研究,可以更进一步揭示出民众与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的关系。把研究焦点转移到一个具体更小的公共空间,即20世纪成都街头文化和茶馆,把这两个微观研究对象置入中国城市史研究这个更宏观的语境中,对都市大众文化的研究进行若干反思,以加深我们对中国城市下层民众和精英的理解。要全面了解一个城市,需要进入这个城市的底层,探索这些组成城市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单位,考察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即使这些细节看起来多么微不足道。城市民众与公共空间使用的相互影响,使成都街头文化和茶馆文化在20世纪经历了重大的变化。研究这些变化,可以进一步理解改良者和改革及其他政治运动,是如何影响普通民众、精英与国家之间关系这样的宏观问题。
【关 键 词】中国城市史;公共空间;街头文化;茶馆;成都;微观研究
【作者简介】王笛,暨南大学历史系(广州 510632),澳门大学历史系。
【原文出处】《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京),2018.6.102~120
林甘泉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卜宪群
【摘 要】林甘泉先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在中国古代经济史、政治文化史、史学理论,以及秦汉史等许多重要领域都有建树,提出了诸多很有价值的独特看法。这些学术成就,离不开他独特的治学理论与方法。总结林甘泉先生在史学研究方面的理论与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20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的发展演变,也有助于推进当前中国史学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关 键 词】林甘泉;史学研究;理论;方法;唯物史观【作者简介】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732)。
【原文出处】《学术界》(合肥),2018.11.172~187
郭沫若与日本汉学界之学术关联考述 ——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为中心
王舒琳
【摘 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旅日生涯对郭沫若融入国际汉学潮流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他在日本开启上古史研究,除依靠由经入史的中国传统治学方法,还利用在日之便利获取近代考古学的新材料和新方法,吸收日本汉学家林泰辅、小川琢治等人的研究成果,撰写出颇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从郭沫若同日本汉学界的学派关联看,他倾向京都学派,并与两代京都学人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谊。是故,郭沫若与日本汉学界有着密切的学术关联。
【关 键 词】郭沫若;日本汉学;中外学术交流史;《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作者简介】王舒琳(1987- ),女,山西忻州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联系邮箱:928325943@qq.com(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长沙),2018.5.201~208
2021年历史学考研打卡
(已有5000人参与)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快扫描下方二维码
和朋友们一起打卡互动吧
↓↓↓
2021年历史学考研必加群
学习交流,寻找研友
快扫描下方二维码
↓↓↓
在“历史学考研帮”微信公众号首页:
回复“学校全称”,比如回复“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即可查询相应大学精华合集;
回复“加群”,即可以加入QQ群联盟,寻找考同一学校的战友;
回复“排名”,即可查看各高校历史学专业排名情况;
回复“每日一练”,即可练习往期每日一练合集;
回复“统考“或”自主命题”,即可查看最新“统考院校名单”和“自主命题院校名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