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野泽丰,生于 1922 年, 1949 年毕业于东京文理大学。著有:《孙文与中国革命》(1966)、《辛亥革命》(1972)、《“大东亚共荣圈 ”—— 亚洲的革命和反革命》等。 中国近现代史学术团体与研究方向 日本史学界向有厚古薄今之传统,古代史作为“真学问 ”一直为史家所乐道,近代史的学术性 却受到质疑,中国近现代史的学术价值更不被认可。1950年代起,野泽丰、池田诚、竹内实等老一 辈学者在困难的条件下开始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成为日本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经过日本 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中国近现代史已经成为日本历史研究中的“显学 ”,是大学特别是国立大学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科目,形成了稳定的学术队伍,出版《现代中国研究》、《近邻》、 《辛亥革命研究》等刊物。 在日本的大学,除京都佛教大学外,都不设立史学学部,历史为文学部的一个专业,日本大学 的历史专业主要设三个专业方向:日本史、东洋史( 现在多改为亚太地区历史) 、世界史。其中,从 事日本史研究的人最多,一般占据史学专业教师的半壁江山。各大学专门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 教师并不多,无法与国内历史系或者历史学院相比。
相关的学术团体就成为中国近现代史学者、教 师交流的主要平台。 日本国内有许多历史研究的学术团体,日本历史学会是一个全国性的历史学术团体,拥有众多 会员。会员的研究领域涉及日本史、世界史、古代史、近现代史等各个专业。日本历史学会每年举 行年会,规模庞大,吸引日本各地的历史学者参加。现在日本有许多研究中国现代史的学术团体, 中国现代史研究会无疑是最主要的。日本有两个以中国现代史研究会为名的学术团体,一个在关东, 一个在关西。关东地区的中国现代史研究会为著名学者野泽丰等先生创办,关西地区为池田诚等先 生创办。这里谈谈我比较熟悉的关西地区日本中国现代史研究会。关西中国现代史研究会是一个以 大学教师为主体的、自发的、民间性学术团体,也有大学生、研究生和历史爱好者参加,会员以关 西地区学者为主,在北海道、鹿儿岛、山口县、名古屋等地都有他们的会员。该会成立于1969 年秋, 开始是以读书会的形式出现,1980 年起发行刊物内部刊物《中国现代史通讯》,1997 年开始公开发 行学术刊物《现代中国研究》,每年2 期,目前会员已经发展到200 多人。会员的研究领域涉及近 现代及当代的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方面。
研究会为纯民间组织,研究会经费来源 于会员缴纳的会费、刊物广告,每次例会或者年会有年轻教师、学生负责具体的会务工作,研究会 给学生很少的补贴。中国现代史研究会每月举行一次例会,此外,每年还要集中召开为期2 天的年 会,采用 “合宿 ”的形式,即集中研讨。这些会议都安排在周六、日举行,避免影响会员正常工作。 研究会会员多有自己的研究方向,此后,研究会还组织集体研究课题,出版共同研究成果。目前关 西地区中国现代史研究会已经出版了《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近现代关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 《抗日战争与中国民众――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二十世纪中国与日本》等书。《抗日 战争与中国民众――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还被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发行。 日本学界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包括中国共产党史、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等部分。野泽丰、 竹内实、池田诚等老一辈研究者以研究辛亥革命、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史等见长。1960 年代,日本 发生了大规模的反对安保条约斗争,日本大学生是反对安保条约的主力,一部分的学生在这个时代 开始关注中国,读孙中山、毛泽东等人的著作,在老一辈学者的影响下,走上了研究中国近现代史 之路。
辛亥革命、孙中山、鲁迅、中国近现代史是他们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而对中国国民党史、 中间党派史、中国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则比较薄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近现代史研究、党史研究开始突破“左 ”的束缚,研究呈现出繁荣 景象,也给日本中国近代史研究以极大影响。日本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也由过去重点研究中国共产党 历史发展到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民俗等全方位等各个领域。其中在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断裂与继承关系、国民党的训政与中国近代 国家的形成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近代农村社会等方面都取得 了可喜的成果。如: 2000 年东京大学出版会出版的 8 卷本系列研究丛书《现代中国的构造变动》、 2004 年青木书店出版的7 卷本著作《中国的20 世纪》、 2008 年东京大学出版会出版的4 卷本丛书 《20 世纪中国史》、 2010 年岩波书店出版了毛里和子主编的《丛书中国的问题群》共8 册,等,全 面地研究了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政治制度、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中国社会文化、 农村的变迁、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等问题,从广阔的视野、以新的 史料和新的角度,全面研究了近代一百多年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这些系列著作可以说代表日本学 者整体研究水平。
此外,日本学者在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他们用“第三 只眼睛看中国 ”对中国学者有不少有益的启发。同时,日本学者继续深化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研究。 京都大学副教授石川祯浩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史》、大阪大学田中仁教授《 1930年代中国政治史研 究—— 中国共产党的危机与再生》等,都堪称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力作。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严密 的考证、大量国内外第一手资料的发掘和使用,对已成定式提出质疑,并将研究视野扩展到世界, 其扎实的考证和史学功底收到中国学界的重视。 日本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特点 日本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继承了传统的治史方法,重视考据、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和利用, 论证缜密而充足,从不空发议论。在阅读日本学者的研究论文时我们会发现,索引、参考资料部分 一般要占到整幅文章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初到日本时,导师神户大学安井三吉教授告诉我,当 初他们在东京大学读书时,老师就教导学生,引用别人的每一句话都要有出处。老师也经常告诫我 研究必须尽可能地发掘和使用第一手资料,这让我受益匪浅。我翻译安井三吉教授著《卢沟桥事件》 出版后,寄给国内抗日战争史著名研究专家,他们无不惊叹《卢沟桥事件》资料之翔实、全面、细 致。
为了写《卢沟桥事件》一书,1990 年安井老师利用到东京参加日本历史学会年会的机会,带着 我一起到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研究室去查阅当时日军布防的地图,其实刊有那幅地图的资料集早 已正式出版,但是,老师还是要再核实一下最原始出处,老师对资料使用的慎重和仔细,给我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北京大学历史系等高校将该书作为研究生的必读参考书。竹内实( 1923 年 6 月 12 日~2013 年 7 月 30 日)日本 “毛泽东学 ”的权威和 “现代中国研究第一人 ” 。 日本中国近现代史学界重视发掘、整理相关的第一手资料。例如竹内实先生主编了10 卷本《毛 泽东集》、 9 卷本《毛泽东集补卷》以及别卷,共20 卷的著作,他还撰写了大量研究毛泽东的著作, 被誉为研究“毛泽东权威 ”、 “现代中国研究第一人”。2001 年 11 月成立的亚洲历史资料中心, 是日本公文书馆的一个部门,该中心将保存在日本国家公文书馆、外交史料馆和防卫厅防卫研究所 图书馆的大量档案文件进行数字化处理,已经公开图像达1400 多万个,使各国读者可以轻松地在网 络上查找到自明治维新至日本战败的重要资料,其中许多涉及中国近代史的内容,为深化日本的中 国近代史研究提供了便利。 日本学者重视跨学科、跨地域的横向研究,中国近代史研究呈现出从未有过的蓬勃发展态势。 如上所述,日本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50 年代,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一辈学者已经逐渐 淡出学界,他们培养的第一批学生也多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