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第 7 期【摘 要】在《历史研究》一书中,汤因比提出了“挑战”与“应战”的理论机制来诠释文明发展的动力,从而揭示历史的演进。本文通过对“挑战”与“应战”理论的内涵理解,思考了该理论的合法性或有效性,从而分析了该理论所适用的可能性。【关键词】 “挑战”与“应战”;历史研究;有效性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强调了用“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单位,也就是“我们称之为一个社会的人们的某个群体”i。并且,汤因比把文明的进程理解为起源、成长、衰落和解体这四个阶段。关于文明发展的动力,则被归之于“挑战”与“应战”理论机制。一、“挑战”与“应战”理论的内涵汤因比以神话为线索,通过《新约全书》、 《浮士德》、《瓦拉预言》、《希波吕托斯》等故事情节,来论证自己所提出的“挑战”与“应战”理论。关于“挑战”,分为自然环境的挑战和人为环境的挑战两方面。自然环境的挑战又分为艰苦地区的刺激和新地方的刺激。人为环境又分为社会内部和社会外部,社会外部分为打击的刺激—— — 突然打击的形式和压力的刺激—— — 持续施压的形式,社会内部指的是内部缺失的刺激。当人类对于这些“挑战”勇敢“应战”并取得成功的时候,文明便随之而来。
在《历史研究》中,在论述文明的起源、成长、衰落和解体的四个发展阶段的过程中,汤因比在给出“挑战”与“应战”的涵义之后,开始给予这种机制各种限定,以便使自己的论证站稳脚跟。在谈及文明的起源时,汤因比就提出了“中庸之道”,以此说明这种挑战需要适度,不能足够和过量,只有挑战的程度适中,才能保障应战的成功可能,进而确保文明的出现。在文明的成长中,汤因比又指出,对于挑战的过度反应会带来文明的停滞,并且,真正最适度的挑战不仅能够保障应战的成功,而且能够“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ii,也就是成功的应战者应该具有创造性。同时,成功的应战者也应该具备自我表达和自决(即自我表现方式)的能力。这样,文明的成长,依托的挑战就从自然环境这样的外部因素转移到人为环境这样的内部因素,更加注重“成长中的人格和文明内部”iii。之后,文明的成长依赖于“少数创造性的群体”iv,需要英雄人物的带领,其余大多数人才能紧随其后共同发展文明。关于文明的衰落,汤因比指出,其本质是“少数创造性群体丧失了创造能力”v—— — 表现出对环境控制力的丧失以及自决的失败,从而导致“大多数人不再进行相应的模仿”vi, “随后整个社会出现分裂”vii。
值得注意的是,汤因比在文明的衰落这一章中指出“这一部分将占据我们这本著作所有剩余的篇幅”viii。在文明的解体中,汤因比运用了社会机体的分裂和灵魂的分裂对此加以说明。二、“挑战”与“应战”理论的适用汤因比将“挑战”与“应战”的理论当作文明发展的动力,明显将这一机制提到了较高的地位,在分析了这一理论在《历史研究》一书中的内涵之后,有必要分析这一机制的合法性或者有效性。首先, “挑战”与“应战”理论的是如何受到汤因比的重视的。关于这个问题,在考察其涵义时有过涉及,即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论述相关理论时首先指出的—— — 神话线索。也就是说,汤因比以神话故事及其中的英雄人物为线索,结合了其前期所划分的各种文明的相关事例作为论证,提出了自己的“挑战”与“应战”理论。神话故事里的人物经常是骁勇善战的英雄,或者更明确地说,是拥有能力的战士,由此, “挑战”与“应战”这个理论更像是战士面对困难的英勇反抗。而且,如果结合汤因比所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这样的现实经历,也可以从另一个视角反映出这位历史学家对战斗的一种介怀情绪。同时,历史的形成,文明的出现,也和战争密切相关,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不过,这一理论的出现,按作者成书的标题及内容来说,还是神话这一线索起了更重要的原因作用。
但是,这就引出了质疑,为什么神话可以作为这一重要理论的前提线索,进一步说,神话是没有证明的能力的,即便将神话勉强与历史联系在一起,其更合适的位置也应该是辅助的作用,将之放在一个重要线索的位置上是不够精准的。其次, “挑战”与“应战”理论,根据之前的内涵分析,尤其是在文明的起源的分析,这一理论更像是一种关于矛盾的理论。面对矛盾的出现,人类开始着手解决,但是解决的结果也是难以把握的,或者说,结果可以成功,自然也可以失败,失败了就等待下一次的契机,也可以换一种方法。这样的理解,就很难明确区分出“挑战”与“应战”理论与矛盾学说。在接下来的关于文明的成长、衰落和解体的章节中,汤因比确实赋予了这一理论更多的特殊性质,这里用特殊性质,只是作为一种特质的区分,没有更多的涵义。这些特质,也可以理解是对这一理论的更广泛适用所作出的更多的限定的努力,这样就又引出了进一步的思考:一个理论被赋予如此之多的限定条件,在更广泛适用的同时,也流露出了相反的方面,即限定过多是否会缩小其适用范围?如果是肯定的,那么这一理论就总会有顾此失彼的嫌疑,就是说,为了适用这一历史例证而这样解读,但面对另一历史例证,就有相当不同的解读的可能。
如果是否定的,那么为什么又需要这样多的限定,若是因为面对不同的问题要有不同的解答方式,那么“挑战”与“应战”理论的适用界限在哪里,似乎并没有能力达到文明的解体那么远的边界。再次, “挑战”与“应战”理论也类似自然法则,而且,这一理论的适用对象也可以扩大至动物而不仅仅是人类。当然,这一理论所论述的维度就是社会及生活在其中的人类,其所要说明的范畴就是“文明”这一历史研究单位。但是,如果只是从本来的考察范围来压缩考察得出的理论,是不够细致的,并且,这一理论如果跳出限制的大范围来说,又真的可以在别的范围中作出同等的理解和把握。“挑战”与“应战”这一理论如同之前分析的类似矛盾学说一样,更进一步说,这一理论更像是与矛盾学说相比之下更加通俗易懂的自然法则,联系自然法则,就会想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弱肉强食”等等这样显而易见的说法。这样的理解,也可以结合汤因比所处的二十世纪是自然科学快速发展的时代,这一用来说明文明发展的动力的理论,容易被打上自然科学的烙印,而作为研究历史的目的需要,也难以逃脱自然科学的牵扯。当这一理论与自然法则相似之后,其适用对象就自然不会局限在人类这一高级动物的单一界限里,而是可以用来同生物界打交道。
因为,关于这一理论的内涵,确实也可以用在生物界的演化中,连同该理论所限定的各方面条件,如果抛开人类这样的狭窄维度,也可以借用来理解生物界的演变和更替。这也就是说, “挑战”与“应战”理论是最开始就为了解读文明的发展、研究历史的演进而提出来的仅供人类使用的理论,但是,这一理论无法证明自己的无可替代性,即是说,这一理论无法为自己找到真正的主人。当人类的文明需要该理论作为动力机制的时候,它便被拿来为人所用,同理,当抛开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这个理论的时候,它依然可以被拿来为他所用。再进一步理解,那些当初限定这一理论的条件在这里又再一次赋予其更广阔的适用,而且是比之前的广泛更加广阔的适用。如果“挑战”与“应战”理论被置于这样一种允许无限放大其适用的境地,甚至失去控制自身适用以及阻止被扩张的能力,那么这一理论是很难精致到作为一个重要理论的程度的。所以,根据对“挑战”与“应战”理论的内涵分析以及对之进一步思考,这一理论即便可以作为文明发展的动力机制,也难以找到自己真正的宿主,同时,这一理论被给予的条件限定,也加剧了其失去自我、迷失归宿的严重程度,这样的一种理论,会遇到过多的障碍,也很难保障该理论在面对自己的“挑战”时,会做出怎样的“应战”来获取自身的胜利。
注释:i[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郭小凌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5年版,第13页。ii[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郭小凌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5年版,第186页。iii[英]阿诺德·汤因比: 《历史研究》,郭小凌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5年版,第206页。iv[英]阿诺德·汤因比: 《历史研究》,郭小凌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5年版,第230页。v[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郭小凌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5年版,第247页。vi[英]阿诺德·汤因比: 《历史研究》,郭小凌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5年版,第247页。vii[英]阿诺德·汤因比: 《历史研究》,郭小凌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5年版,第247页。viii[英]阿诺德·汤因比: 《历史研究》,郭小凌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5年版,第247页。【参考文献】[1]阿诺德·汤因比著,郭小凌等译.历史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作者简介: 林明晓(1993—),女,满族,黑龙江省鸡西市人,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学历,学校:黑龙江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当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理论研究。探究汤因比“挑战”与“应战”理论的适用■ 林明晓(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科 教399 ·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