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治史三书》书评

《治史三书》书评

《治史三书》书评感受名家的“充实而有光辉” 简评 作为一位历史的学习者,须知一定的史学理论与方法,老师向我等推荐了这本史学界大名鼎鼎的,以下便是我对本书的一些看法,望多多指教。

感受名家的“充实而有光辉” 简评 作为一位历史的学习者,须知一定的史学理论与方法,老师向我等推荐了这本史学界大名鼎鼎的,以下便是我对本书的一些看法,望多多指教。 一 内容概括与作者简介 《治史三书》是当代史学名家严耕望的所著的一部治史经验之书。本书由《治史经验谈》、《治史问答》和《钱穆宾四先生与我》三本小书汇集而成。作为国学大师钱穆最欣赏的弟子,严耕望先生以治史严谨、淡泊名利、学术成果丰硕厚重而受到尊敬。他主要研究领域在与中国历史地理、政治制度,唐史(唐代交通)等等,这一点从他书中精心拮取的例子就能看出来。严耕望将自己毕生治学经验、甘苦于书中娓娓道来,处处针对青年学子所需,毫无保留,颇具苦心。 二 读书过程中启发性较大的要点 (一) 《治史经验谈》 ·要精专,亦要博通 作者关于治史中所需要的“博通”提出两点涵义:一是对于史学本身的博通。历史的发展本身具有连贯性,一味只截其中放大研究,必定也不能观其研究对象的全貌。二是对于其它社会科学的博通。作者还提到“博通”还能帮助我们在面对成堆史料史实时避免错误,以及有助于对一些史实作出更好的解释。 ·做“面”的研究而不是“点”的研究 “面”是指某一个较大的研究范围及里面所包含的广阔的问题群。

在研究彼问题时或许能找到相关此问题的答案。这一点不光是治史,在人文科学领域的研究都可以借鉴。 ·要看书,但不能只抱着题目翻去材料 除了专题研究,也要看非研究范围甚至非专业的书。我想这是要做到严先生所说的“博通”的最重要一步。 ·慎作概括性的结论 作者提醒我们,学术不同于政治宣传、商业广告,不应轻易地下概括性的结论。重视具体论据,并由此得出可靠的具体的结论,甚至哪怕只是真实史料枯燥的排列整合,也比看似光鲜有力而无力的结论强吧。 ·不要忽略反面证据 作者提到,研究进行到某一阶段,一般心中都会有了关于事实真相的想法,不免留意与自己意见相契合的证据。只留意有利于自己意见的史料,这样一来几乎任何问题都可以照自己的意见去证明。隐隐觉得很多客观的史实和经过其实是被化了妆的,历史真的是由胜利者来书写。 ·关于具体问题和抽象问题 作者提倡多研究具体问题,从具体问题入手。因为具体问题需要主观判断的成分少,依托于大量的可靠的具体的史料才能站住脚,更不易被人否定。而抽象问题,每人因知识背景不同,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结论,相比之下更主观也更不容易使其他人信服。 ·问题的实用性 历史不是埋首象牙塔里空谈,我们着眼于具体之处,有着理论与真实调查和数据做支撑,观照范围也并非空大不可捉摸,积累认知,也可算是意义之所在了. ·大问题与小问题 关于研究问题的大小,作者认为,最好分不同阶段看待,因为每个阶段学识的充沛吸收程度﹑学术见识﹑研究深入度﹑体能健康状况等等都是不同的. ·自己的能力与材料 作者在此谈能力主要是从个性和知识储备两方面来谈。

个人的性格我们无法作评论,而在研究过程中如果发现缺少某些辅助知识的储备,则需要我们临时抱佛脚。 材料的选择上,作者提出一定要注意材料是否充分到可以圆满解决问题,而且自己是否有能力掌握材料。 ·论著标准 作者借用古语“充实而有光辉谓之大”提出“充实”和“光辉”两个优秀厚重的史学论著应该具备的要点:“充实”意味着材料丰富,论断平实,踏实而不发空论,内容扎实、考证精详、术业专工,即古人谓之“学”的范畴;“光辉”意味着有见识力,工作成果有魄力,言别人所不能(敢)言,且工作规模恢宏、组织严密兼有创获,总的来说是目光锐利、思想深刻、高瞻远准,古人谓之“识”的范围。 ·立志与计划之工作要诀 这部分中作者提到其平时工作要诀:勤、恒、毅、勇、谨、和、缓。作者还特别提出写作不能中断,否则写作能力与技巧都容易生疏。 (二) 《治史问答》 ·研究历史不要从哲学和中文入手 作者认为,历史是一项人文学、社会科学相综合的学科,包罗万象。研究历史就该从历史本身入手,从其它哪一方面入手,都不免无意中执着于某一方面,着眼点不免局限。 ·社会科学理论只是研究历史的辅助工具 作者于书中提到,社会科学理论只是研究历史的辅助工具,不能以运用理论为主导方法,史学不同于文学,历史学家对于理论抱有警惕的心态是对的。

理论是可以解释很多现象,但历史是非虚构且一次性发生的。 (三) 《钱宾四师与我》 这部分讲的不光是钱穆先生与作者的学术、师生之缘,也是作者对于自己学术生涯的再次回顾。严耕望先生受钱穆先生的启发与影响相当大,钱穆先生的教诲有两点印象尤深。一是研究问题时,不但要努力收集具体事实的材料,由此得出可靠的结论,还要思考、引申自己的结论,使之更富有意义。 二是钱穆先生写信时提出学问贵在通,如果就文论文、就画论画、就经论经,局限就很大。 三 对于书与作者的一些感想 全书通读后,我所体会到的,作者在书中传递的在最重要的信息也许是"朴素的为学"于积累的众多材料上,建立自己的体系,建立客观的学术态度、立场、方法;严谨考证、慎下结论;总的来说,要用一种从精细走向宏大、脚踏实地的“笨办法”,下“笨功夫”。而朴素的为学的最终目的,想必是迈向作者所推崇的“充实而光辉”的境界,聚沙成塔,积水成湖,几十年如一日的积累、摸索,才成就了许多丰厚有分量的学术成果,这是作者所赞成欣赏的治学之路,亦是他一生兢兢业业亲自实践的路。

上一篇: 短视频剪辑有前途吗?探索创意表达与职业发展的无限可能
下一篇: 关于做好我校2021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