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严耕望《治史三书》笔记

严耕望《治史三书》笔记

严耕望《治史三书》笔记出版社: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年: 2016-6页数: 370定价: 49.00装帧: 精装ISBN: 9787208137172链接:摘要1

出版社: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6-6

页数: 370

定价: 49.0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208137172

链接:

摘要

1. 博通涉及两个层面。一是史学本身的博通,如果研究断代史,必须对研究断代的前后时代有深入的把握;倘若研究专题史,必须对其他专题史也应有充分的了解。二是史学以外的博通,史家应该旁通各种社会科学。金针度人的治学入门书009

苦茶案,这是虞云国撰写的本书导言,也是介绍严耕望先生的一篇重要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毫不意外地提到博与专的关系问题。从传统四部之学,到当下的文史哲政经法专门之学,最大的转变就在于读书的理念上。当专业成为了紧箍咒,读书也就成了一种排他法。严耕望立足现代学术,仍旧提倡在博通的基础上,再读专业书,这不能不说是受钱穆的影响。

2. 其实,为要专精,就必须有相当博通。各种学问都当如此,尤其治史;因为历史牵涉人类生活的各方面,非有相当博通,就不可能专而能精,甚至于出笑话。所以治史最为吃力,很难有一个真正的青年史学家!治史经验谈007

苦茶案,历史学背后有很强的文献学背景,没有对于文献的长时期的浸淫,对于历史只会有肤浅的看法。事实上,大多数历史民科,就是一种用历史装点的看法,而缺乏对于历史文献长时间的阅读和理解。商业化时代,短期高效是目标,长期的理解反而是被视作低效或者无效。三五年内拿学位,要比十年八年做学问更重要,故青年博士多,而青年学者少。

3. 一般人研究史学都是找一个范围狭小的问题作研究,美其名曰仄而深的研究,以为能仄,功力集中,所以能深,同时也能很快的出成绩,如此一个一个的研究,就能出很多的专精的成绩。其实不然。仄则仄矣,不一定能精,而出了错误自己还不知道。至于说成绩出得快,那更是背道而驰!治史经验谈016

苦茶案,其实这个还是基于博与专的看法,没有通识,专业也不免仄陋。年轻学者喜欢用专业凌人,其实专业何尝能够凌人,只是读书生僻,以僻陋骄人而已。世界上本没有专业,坐的时间久了,也就成了门户和专业。读书需入门,入门是为了扩大见识,而不是躲在门户里,以门户之见坐井观天。

4. 谈到此处,我想稍稍转移论点再讲几句。就是要划定自己研究范围,建立自己的研究重心,不要跟风好胜。前文讲到要作“面”的研究,这个“面”就是一个研究范围,也可说研究重心所在。治史经验谈018

苦茶案,做研究就是要搞明白,说到底是为己之学。自己想要弄明白什么事情,如何将事情弄明白,这是自己的研究工作。如果将研究工作视作战场,将其他研究人员视作竞争对手,学术界也不过是修罗场而已。

5. 不过虽然潜力很厚,是博通了,但撰写论著仍要谨守自己的专长不可随便乱写;随便写文章,仍然不能很精,而且也可能出笑话!当然通论性质的文字可以稍写一点,但也要谨慎,不能太随便。治史经验谈022

苦茶案,通识是研究的底色,专业才是研究的目标。没有通识作为研究的底子,专业也未能够精深。写作的时候,是知十写一,如果知一写一,就不免仄陋。这个时代,人人讲究效率,读完一本书就要写文章。厚积薄发已经成了童话。

6. 我的想法,新史料固然要尽量利用,但基本功夫仍然要放在研究旧的普通史料上。研究历史要凭史料作判断的依据,能有机会运用新的史料,自然能得出新的结论,创造新的成绩,这是人人所能做得到的,不是本事,不算高明。真正高明的研究者,是要能从人人能看得到、人人已阅读过的旧的普通史料中研究出新的成果,这就不是人人所能做得到了。治史经验谈023

苦茶案,读书还是要从日常的研究资料出发,新的史料能够印证或者纠正传统史料,但是这也是在熟悉传统史料的基础上。很多人不读不懂传世史料,完全按照新史料研究,说到底这还是偏了。

7. 不但要随时勇于修正自己的意见与结论,对于别人反面的意见尤要能容忍,若人家证据确凿,优于自己的证据,更当决然放弃白己的意见,公开接受人家的意见。死抱着自己的看法,作无谓诡辩,只见其胸境狭隘而已。下面是我一个放弃自己结论接受别人提出的证据与看法的实例。治史经验谈035

苦茶案,读书需要多闻阙疑,如果心中横亘意见,就很难听进别人的看法和意见。夫子所谓,三人行,择善而从,见过而改。其实对于学术研究尤为重要。学术研究在于实事求是,而不在于是己非人。

8. 中国人做学问喜欢随兴之所之,不管问题是否重要,不管对别人是否有用,只就个人癖好去做,有时所涉问题与历史大势毫不相干,而一字一句的去钻牛角尖,用功极大,效果极小,自得其乐,而别人从大处看历史,就根本用不上。这类论文在中国人著作中占相当大的比例,自然就被埋没,不为人所重视,在国际上更得不到一席之位了!反观日本学人的研究,大体上都就中国历史上国计民生方面的重大问题下细密功夫。治史经验谈053

苦茶案,如果不对学术研究做通盘了解,那么就无法获知学术研究的来龙去脉,更不会知道什么是研究的重点。中国学人讲究功力,推崇考据。考据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显示水平高低。研究水平是要看问题的重要与否,也要看问题解决与否。至于功力和水平,都是服务于学术研究的问题。

9. 此外我还有个想法,青年时代,应做小问题,但要小题大做;中年时代,要做大问题,并且要大题大做;老年时代,应做大问题,但不得已可大题小做。因为青年时代,学力尚浅,但精力充沛,小问题牵涉的范围较小,易可控制,不出大毛病,但也要全副精神去大做特做。这样可以磨练深入研究的方法,养成深入研究的工作精神,为将来大展鸿图作准备。治史经验谈056

苦茶案,严耕望先生对于学术研究的阶段划分,是非常的精到。年轻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小的研究题目,通过研究来掌握学术研究的方法。当方法纯熟的时候,就可以做一些重要的研究议题。当学者晚年精力不足的时候,则可以将大问题做一些宏观的推论,而未必去做具体的考证研究了。

10. 一个人没有自信心,纵然立志,也等于未立志。自信心的基础不是也不能建筑在天才上,不能自信有天才,想凭借天才以达到立志的目标,那是不可靠的;必须要下定决心,奋发努力百折不回的去达成目标,纵然明明没有成功的希望,也要坚定自信,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去做,企求愈能接近目标愈好。治史经验谈095

苦茶案,学术研究需要自信,这个自信并非从天上掉下来,而是通过扎实的学术研究探索获得的。自信自己的研究道路和方法是正确的,通过一个又一个研究成果的发表和确认,才能不断获得。扎实的研究是因,自信是其结果。

11. 写作是学问成熟的最后阶段,然则写作就一定是成熟的吗?此又大不然,要看各人的学力与训练。不过就一个人的一生而言,也不能等到学问接近成熟时才写,而要在青年时代就训练写作。据我所了解,一个人在三十五岁以前,至迟四十岁以前,若不常常写作,以后就不大能写作了。治史经验谈099

苦茶案,学术研究与学术写作是可以分开的,成熟的学术研究未必能够用成熟的写作表达出来。因此,在学术研究的同时,也需要进行写作训练,只有坚持不断写作训练,才能够在学术研究成熟时,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和手段。

12. 学问是由心力与时光交织而成,缺一不可。但一个人无论身体多健强,精神心力都有限度,时间更是有限度。要将自己有限度的精神心力集中在治学工作上,始能有成,若不能精神集中,将心力分散到其他方面,则学问必不能有多大成就,其他方面也将会失望。治史经验谈109

苦茶案,学问是心智和时光浇灌而成,是需要一步一步积累。曾国藩说,与其挖井数口,不如一井及泉。也就是需要将精力和时间集中在自己的研究主题上。只有集中精力,才能获得良好的回馈。

13. 大抵研究问题,提出自己的论点,一般人通常都能努力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论点;但对于自己论点的漏洞或可能的漏洞,通常都比较疏忽,不太注意。治史答间169

苦茶案,学术研究需要辩证来看,不仅需要看到支持自己的观点,还需要关注自己漏洞和反证。很多时候,关注研究问题的漏洞和相反的方向,很有可能找到新的研究增长点。

14. 我个人治学,常悬个高度理想,但做起来总趋于务实一途,“卑之无甚高论”,遇事只在环境条件许可下采择实际可行的途径去做。治史答问 207

苦茶案,严耕望先生深得“极高明道中庸”的精神,高悬一个研究理想,但是在具体工作中,则实事求是,根据现实来调整研究方向。既有高远的志向,又有切实扎实的研究实践。

15. 先生教人治学,常常强调要向大处远处看,切忌近视,或规模太小。在讲论会上,固然常常这样提醒大家,在师生成群外出散步、旅行或与我个人闲谈中,也一再强调这些意见。钱穆宾四先生与我 265

苦茶案,钱穆所言,即帮助后学立志。没有高远的志向,就没有踏实的研究心态。

16. 宾四师对于我的治学虽有极大影响,但我也未完全遵从先生的意趣,一步一趋的做到。例如前述赖院时代,先生希望我走通才第一流路线,我仍胆小,走了专业的第二流路线。钱穆宾四先生与我 301

苦茶案,一流是指志向,二流是指专业。一流的学术研究,其实就是要悬一个理想型的研究目标,而且还要全身心投入其中。事实上,我们必须承认专业化后,专业技术才是学者的常态。而严耕望则是这种专业学者中的佼佼者。

17. 记得宾四师曾有一次谓我日:“朋友的死亡,不是他的死亡,而是我的死亡。因为朋友的意趣形象仍活在我的心中,即是他并未死亡;而我在他心中的意趣形象却消失了,等于我已死了一分!”钱穆宾四先生与我303

苦茶案,人不是孤立生活在世界之中,总是在各种人际关系之下。因此,朋友的去世,就是自己生命一部分的消失,等到世界没有认识的人,这就离死不远了。

目录 · · · · · ·

★治史经验谈

序言

一 原则性的基本方法

(一)要“专精”,也要相当“博通”

(二)断代研究,不要把时间限制得太短促

(三)集中心力与时间作“面”的研究,不要作孤立“点”的研究;建立自己的研究重心,不要跟风抢进

(四)要看书,不要只抱个题目去翻材料

(五)看人人所能看得到的书,说人人所未说过的话

(六)其他几点意见

二 几条具体规律

(一)尽量少说否定话

(二)不要忽略反面证据

(三)引用史料要将上下文看清楚,不要断章取义

(四)尽可能引用原始或接近原始史料,少用后期改编过的史料

(五)后期史料有反比早期史料为正确者,但须得另一更早期史料作证

(六)转引史料必须检查原书

(七)不要轻易改字

三 论题选择

(一)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

(二)问题的实用性

(三)大问题与小问题

(四)自己能力与材料情况

(五)检查论著目录

四论著标准

五 论文体式

(一)常行体

(二)纲目体

(三)纲目变体

(四)复合体

六 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

(一)引用材料方式

(二)注释方式

七 论文撰写与改订

八 努力途径与工作要诀

(一)立志与计划

(二)工作要诀

九 生活、修养与治学之关系

(一)健强身体、健康心理

(二)一心力、惜时光

(三)淡名利、避权位

(四)坚定力、戒浮躁

(五)开阔胸襟

(六)慎戒执著

★治史答问

序言一

序言二

一 我研究历史的兴趣是怎样引发的

二 我在中学大学读书时代的课外阅读

三 我对于政治制度史的兴趣是怎样引发的

四 我对于历史地理的兴趣是怎样引发的

五 我的研究重心何以放在唐代

六 我对于上古史与考古学的兴趣

七 宋史是青年可大展拳脚的园地

八 我对于唐诗史料的利用

九 我今后的撰述计划

十 研究历史不要从哲学入手

十一 研究中国史不必要从中文入手

十二 社会科学理论只是历史研究的辅助工具,不能以运用理论为主导方法

十三 “无孔不入”、“有缝必弥”

十四 目录学与校勘学

十五 年龄与撰述

十六 前进与落伍

十七 史学二陈

十八 通贯的断代史家——吕思勉

十九 翻译工作的重要性

二十 我购藏书刊的原则

二十一 我对于中国通史讲授的几点意见

附录一 严耕望先生访问记(黄宽重)

附录二 《唐代交通图考》序言

★钱穆宾四先生与我

序言

上一篇: 中国文学观念的发生
下一篇: 赣州市“普通高中综合改革历史学科经验交流活动”在信丰县举行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