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就是透物鉴人,重建古史,就是以古为鉴,振兴现代。2000年入职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现任副研究馆员、考古研究科科长的郭俊峰,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为己任,在保护泉城文化遗产中,始终有他孜孜不倦的身影。
发掘保护 稽古振今
工作20年来,郭俊峰先后主持大型考古发掘50余项,考古发掘墓葬1000余座,发掘出土文物3000余件。极大保护了济南的地下文物,丰富了济南历史文化,增强了济南人民的文化自豪感。
“把文物保护的意义和工作宣传出去,做好公众考古,让文物活起来,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文明精神追求,为文物保护工作打牢群众基础,坚定文化自信,是党对文物事业的要求,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郭俊峰说。
郭俊峰坚持通过报纸、电视、展览、讲座等多渠道把考古的成果向社会宣传。据不完全统计,他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宣传近500次,参与举办展览近10次,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洛庄出土文物精品展》《县西巷出土佛教造像展》《济南城市考古暨古建筑保护图片展》等。
“通过考古去讲述文物前世的故事,让中华民族文明的基因代代相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神聚气、凝魂聚力。”郭俊峰说。
通过他的积极努力,进一步弘扬了济南的历史文化,宣传了济南文物事业所取得的成绩,大大增强了市民历史文物保护的责任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19年,他在央视《探索·发现》栏目,参与策划了7集电视专题片,宣传了济南的文物保护成果,获得强烈的社会反响。
及时勘探 提供保障
为保护地下文物,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建设工程开工前应进行考古勘探以评估对地下文物影响。这样一来,考古工作的进度将直接影响到建设工程的建设工期。
作为全市唯一具有考古资质的单位,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承担了大量工作任务,到目前为止,郭俊峰先后主持了济南三桥一遂、济南大东环等超过40处考古调查勘探项目。徒步调查1600余公里,发现文物点近200处,勘探面积约110万平方米,及时为建设单位的工程建设提供了保护依据,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及时、顺利进行。
“工作中,我们积极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做到既要保护好文物,又要把对经济建设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积极去利用文物,服务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郭俊峰说。
20年来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也使郭俊峰收获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他先后在国家和省级刊物发表专业文章60余篇,参与作为副主编编撰的《济南考古图记》《济南魏家庄》《济南文物精粹·考古卷》等7本书籍,总发表文字达420余万字,他所发表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也向世人展示了济南文明历史的文化价值。
“我们中华文明,由各个地区的文明逐渐融合而成,我们济南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部分,需要我们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郭俊峰说。
同心战“疫”冲锋在前
疫情发生后,郭俊峰第一时间从老家赶回济南参加抗疫工作,积极下沉社区,按照工作要求,走门入户开展扫描登记工作,宣传抗疫政策。三月初,他积极响应“复工复产”的政策,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先后赶往钢城区、商河县查看工程中发现的古墓葬,并提出合理的保护建议。经过充分的安全准备后,他组织启动了新东站片区安置房建设工程的考古勘探工作,同时承担省级重点工程小清河复航中的考古发掘工作,并担任领队。在疫情严重时期,他多次自驾带领同事奔赴工地,行程达800余公里,“疫情发生后,我们制定制度,责任到人,采用定点接送工人,安排单独住宿,每天测量体温等措施,确保人员安全,确保工程如期开工,按时完成。”郭俊峰说。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20年兢兢业业的不懈努力,造就了郭俊峰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文物保护的路上,有风霜雨雪,也有酷暑严寒,但是郭俊峰相信,守护好历史文脉,文化自信的基因定将世代相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定能早日实现。 (本报记者 郝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