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背景:
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博士后。
工作经历:
2005年,以中山大学“百人计划”进入历史学系工作,2010年晋升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七批省级培养对象。2016年起任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副主任(主持工作),2018年7月起任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主任。
研究领域:
历史地理学
中国社会经济史
中国农业史
明清江南区域史
教授课程:
本科课程:“中国历史地理”“历史地理学概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下)”“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历史地理田野”“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全校通识课程“在地图中发现历史”,其中“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为广东省精品课程。
硕士课程: “社会经济史的理论与方法”、“历史地理的理论和方法”、“区域历史地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专题”等。
代表专著:
1、《国史家事:与吴江黄溪史氏的命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
2、《中国运河志·城镇》,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年;
3、《湖南江永碑刻集初编》(与于薇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
4、《垂虹问俗——田野中的近现代江南社会与文化》(与佐藤仁史等合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
5、《天河区旧志资料选辑与解读》(与阮宝玉、张叶合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
6、《嘉定县事——14至20世纪初江南地域社会史研究》(与佐藤仁史合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
7、《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三编] 》“岭南大学与中山大学卷”(与程焕文合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
8、《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的空间透视——以苏州地区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9、《中國農村の信仰と生活——太湖流域社會史口述記錄集》(合著),日本汲古書院2008年。
10、《大地的乐章——中国古代的农业》(与王利华等合著),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年。
代表论文:
1、在免差与应役之间:明清南岭山地瑶长瑶目制之缘起及其运作,《史学集刊》2022年第1期;
2、运河之转轴:淮安城市的历史定位与空间形塑(与张叶合作),《光明日报·理论版》2021年12月27日第14版;
3、祖先记忆的再创作:一个运河沿线丝业市镇家族的故事,《民俗研究》2021年第6期;
4、原真性与可统计性:关于明代价格数据库建设的构想(与申斌、阮宝玉合作),《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研究》第3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
5、晚明新封藩王的财源与权势——以惠王为例(与谢宁静合作),《厦门大学学报》2021年第3期;
6、在时空交织下探索明清时代的制度与社会——吴滔教授访谈录(与徐伟庆合作),《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21年第5期;
7、The social impact of changing patterns of military recruitment and logistics in Yongzhou ,Hunan,Michael Szonyi and Zhao Shiyu,The Chinese Empire in Local Society:Ming Military Institutions and Their Legacy,Routledge,2020
8、改兑与冻阻:明代漕运体制的两难选择,《浙江社会科学》2020年第7期;
9、华洋杂处下的西津渡:19世纪京口江岸区域的社会秩序(与胡晶晶合作),《地方文化研究》2020年第1期;
10、明清江南市镇的空间形塑与城乡关系的转变,《江南社会历史评论》第15期,商务印书馆2019年;
11、技术传播、商业资本与绫绸之利:明清吴江黄溪史氏经商活动探赜,《学术研究》2019年第7期;
12、 回归“前乡镇志”时代:明清市镇历史的知识考古,《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2期;
13、清中前期的京口救生与练湖兴废(与阮宝玉合作),《江南社会历史评论》第12期,商务印书馆2018年;
14、明代浦东盐场管理与灶户生存空间,邹振环等主编《明清江南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复旦史学集刊》第六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
15、明代永充粮长与嫡长子继承——基于吴江黄溪史氏家族文献的考察,《清华大学学报》2018年第4期;
16、明代中后期兵制与阳山杀手的土著化,《中山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
17、从淮仓到淮库:漕粮加耗折银与明代财政(与张叶合作),《史林》2017年第4期;
18、从迁界到展界:明清鼎革时期的温台盐政与滨海社会,《苏州科技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
19、明代浦东荡地归属与盐场管理之争,《经济社会史评论》2016年第4期;
20、明末清初江南的棉布交易机制与银钱使用——以松江府为中心,《学术研究》2016年第5期;
21、明清漕粮运输方式推行中的区域差异——以州县水次仓为视角(与阮宝玉合作),《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6年第3期;
22、桥舟合济:明清武宁开发与交通路线的控制和管理(与洪子雅合作),《地方文化研究》2015年第4期;
23、从计丁办课到丁田各半——《剂和悃诚》所见西路场之一条鞭法改革,《史林》2015年第6期;
24、“开疆土三百余年”——吴川梅菉建镇考,郭声波主编:《环南海历史地理与海防建设》,西安地图出版社2014年;
25、县所两相报纳:湖南永明县“四大民瑶”的生存策略,《历史研究》2014年第5期;
26、从折布到折漕:明清时期嘉定县的漕粮改折及其后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日本东方学会、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编:《第五届中日学者中国古代史论坛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27、试论吴江分湖柳氏日常生活中的分房原则,《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28、岭南大学与中山大学社会调查的传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1月26日;
29、清代广东梅菉镇的空间结构与社会组织,《清史研究》2013年第2期;
30、县级财政的出现与公款公产的转变——以江苏省宝山县为例,《南昌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31、 从“因寺名镇”到“因寺成镇”——南翔镇“三大古刹”的布局与聚落历史,《历史研究》2012年第1期;
32、海外之变体:明清时期崇明盐场兴废与区域发展,《学术研究》2012年第5期;
33、明清嘉定的“折漕”过程及其双面效应,《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3期;
34、从“因寺名镇”到“因寺成镇”:南翔镇的聚落格局与历史,《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6期;
35、创新与传承——“双重编码课程”的设置及其实践,《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年第4期;
36、地图中的“绝对空间”与“相对空间”,温春来主编:《“中华文明视野下的西樵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37、清代日记所见江南地区的水运,《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1期;
38、百姓日用而不知:明洪武十四年后户帖的流传,《历史教学》(高校版)2010年第12期;
39、“插花地”的命运:以章练塘镇为中心的考察,《史林》2010年第3期;
40、赋役、水利与“专业市镇”的兴起——以安亭、陆家浜为例,《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41、《英国公共档案馆档案》所见清末汕头两次争地始末,《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42、在田野中阅读江南乡镇志,《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2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
43、神庙界域与乡村秩序的重组——吴江庄家圩庙考察报告及其初步研究,《民俗研究》2008年第2期;
44、莊家圩劉王廟と村落社會,載太田出、佐藤仁史主編:《太湖流域社會の歷史學的研究》,日本汲古書院2007年;
45、赈饥与县级以下区划的变化:明清嘉定宝山基层行政之运作,载李文海、夏明方主编:《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46、明清江南基层区划的传统和市镇变迁——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考察,《历史研究》2006年第5期;
47、历史人类学与近代区域社会史研究(与黄国信、温春来合作),《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5期;
48、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研究概说,《中国农史》2005年第2期;
49、清代江南的“ 一田两主”制和主佃关系的新格局——以苏州地区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5期;
50、清至民初嘉定宝山地区分厂传统之转变——从赈济饥荒到乡镇自治,《清史研究》2004年第2期;
51、清代苏州地区的村庙和镇庙:从民间信仰透视城乡关系,《中国农史》2004年第2期;
52、分房原则在日常生活之呈现——以分湖柳氏大胜三墙门为中心,载张国刚主编:《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53、在城与在乡:清代江南士绅的生活空间及对乡村的影响——以吴江震泽为例,载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
54、清代江南社区赈济与地方社会,《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55、宗族与义仓:清代宜兴荆溪社区赈济实态,《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
56、清代江南地区社区赈济发展简况,《中国农史》2001年第1期;
57、明清时期虫灾考述,《农业考古》2000第3期;
58、略论明清南京地区的市镇发展,《中国农史》1999年第3期;
59、关于明清生态环境变化和农业灾荒发生的初步研究,《农业考古》1999年第3期;
60、清代南京地区农村经济初探,《古今农业》1999年第2期;
61、明清时期苏松地区的乡村救济事业,《中国农史》1998年第4期;
62、清代嘉定宝山地区的乡镇赈济与社区发展模式,《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4期;
63、明清苏松仓储的社会、经济职能探析,《古今农业》1998年第3期;
64、刘猛将信仰与吴中稻作文化,《农业考古》1998年第1期;
65、明清时期雹灾概述,《古今农业》1997年第4期;
66、论清前期苏松地区的仓储制度,《中国农史》1997年第2期;
67、明代苏松地区仓储制度初探,《中国农史》1996年第3期;
68、明清江南地区的“乡圩”,《中国农史》1995年第3期;
69、建国以来明清农业自然灾害研究综述,《中国农史》1992年第4期。
科研项目:
1、明代价格研究与数据库建设,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7-2021,首席专家。
2、珠海经济特区发展史编制,珠海经济特区研究会,2017-2021,主持人。
3、中国运河志·城镇卷,江苏凤凰出版集团,2015-2019,主持人。
4、明清江南市镇的空间形塑与城乡关系的转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14-2018,主持人。
5、区域史视野下的明清两浙盐场灶户研究,国家社科基金,2009-2012,主持人。
6、明清社会经济史中的“镇”——以江南和广东为中心,广东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科研项目,2006-2009,主持人。
7、明清江南基层社会运行机制与市镇辖区的变化,中山大学桐山奖青年基金,2005-2007,主持人。
8、 7—16世纪中国南部边疆与海洋经略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12-2015,子课题负责人。
9、 明清东南沿海盐场社会变迁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7-2012,子课题负责人。
10、 9—20世纪太湖地区圩田水利与农业环境史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6-2010,子课题负责人。
11、 明清江南市镇管理机制研究,2011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12-2014,主持人。
获奖情况:
1、2003年6月,被评为谭其骧禹贡优秀毕业生和复旦大学优秀毕业生。
2、2004年6月,被评为中山大学优秀博士后。
3、2011年5月,论文《明清江南基层区划的传统和市镇变迁——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考察》获第四届谭其骧禹贡优秀青年历史地理论文三等奖。
4、2013年5月,专著《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的空间透视——以苏州地区为中心》获广东省2010-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5、2015年12月,论文《从“因寺名镇”到“因寺成镇”——南翔镇“三大古刹”的布局与聚落历史》获广东省2012-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