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张轲风 :“学术的生命与精神”:百年来云南大学中国史学科发展回眸

张轲风 :“学术的生命与精神”:百年来云南大学中国史学科发展回眸

张轲风 :“学术的生命与精神”:百年来云南大学中国史学科发展回眸这一时期的中国史学科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相关学术机制建立和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史学获得了更大发展空间;明确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投稿历史研究论文格式_投稿历史研究怎么写_历史研究 投稿

国立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先生说:“夫大学之重要,不在其存在,而在其学术的生命与精神。”云南大学的中国史学科经历百年峥嵘,“学术的生命与精神”如同血液般灌注其中,培育了基础研究和经世致用兼举并用的优良传统。时逢云南大学百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回顾和总结学科发展百年历程,以期把握方向,认清前路,走出更辉煌的明天。

一、传统奠定:1923—1949年间的学术启航

1923—1949年是云南大学中国史学术传统的奠定时期。1923年,云南大学的前身东陆大学创办之初,即设立包括文、史、 经学的国学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熊庆来先生受聘云南大学校长,秉承“以研究高深学术,造就专门人才”的办学宗旨,组建文法学院文史系,聘请和邀约大批内地知名学者来云大任教。1938年,东陆大学改为国立云南大学。至1949年间,师资力量雄厚,荟萃了大批史学英才,如顾颉刚、钱穆、姜亮夫、白寿彝、吴晗、方国瑜、向达、朱杰勤、谢国桢、翁独健、江应樑、李埏等,确立了云南大学中国史研究的学术重镇地位,奠定了雄厚绵长的史学传统。

其时,在中国史研究方面推出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学术经典。如顾颉刚的《浪口村随笔》《中华民族是一个》,钱穆的《中国思想史六讲》,方国瑜的《麽些民族考》,白寿彝的《中国伊斯兰史存稿》,吴晗的《明代的军兵》,向达的《蛮书校注》等等; 创建了史学研究平台和参与重大学术工程。1937年,方国瑜等人创办西南文化研究室,筹资编印西南文化研究丛书11种;创办《西南边疆》杂志,是抗战时期最重要的西南研究学术刊物。袁嘉谷、方国瑜、方树梅等学者长期参与云南大型学术工程《新纂云南通志》的编纂和审定;形成了影响深远、延绵至今的史学传统。在民族危机和国难当头的现实感召下,地处边疆的云大学者保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经世理念,形成了注重西南边疆民族研究、强调实地民族社会调查路径、厚植云南乡土历史研究等学术传统和研究特色。

二、优势凸显:蹉跎中奋进的“新中国三十年”

1950—1978年,云南大学经历了全国院系调整、大批师资力量流失、由国立改省属大学等重大变化,尽管如此,其时的中国史学科发展总体上仍保持蓬勃向上的势头,成绩斐然,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带动全国史学界重大学术命题的讨论热潮。李埏先生及所提出“土地国有制”学术概念,成为了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讨论的代表人物和重要学派,带动了全国史学界关于中国土地所有制问题的讨论热潮,奠定了云大中国经济史研究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第二,凝聚学术话语体系,历史认识和民族理论获得创新发展。方国瑜先生发表《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强调“王朝史不等于中国史”,应将中原与边疆的历史视为中国历史发展整体中的一个部分,重点阐释边疆民族地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杨堃、熊锡元等学者的民族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构建获得创新发展。

第三,拓展史学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云南大学最早开展历史地图编绘探索,于1953年前后初步编绘部分世界史和中国史常用历史地图,为学生的培养提供了极大便利,并作为重要教学经验向全国推广。此外,延续实地调查的优良传统,集体编订《个旧锡矿史》《个旧矿业调查》《个旧矿工歌谣选》等调查研究成果。

在专业设置与机构上,云南大学历史系先后设立历史学、中国民族史、档案学、图书馆学、人类学、社会工作、世界史专业,形成了以方国瑜、江应樑、江应樑、李埏、尤中等为代表的学科队伍;成立了具有学科特色的西南文化史、中国民族史、云南地方史、中国封建经济史、西南边疆史、南亚东南亚史、西南亚史、西南古籍研究等教研机构。其时,中国民族史研究特色日益突出,中国经济史发展迅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重要成果,奠定了中国民族史和中国济史在云大中国史研究中的基石地位。

三、巩固特色:改革开放二十年的机构与学科建设

改革开放 后,云南大学的中国史研究迎来跨越式发展。在学科建设上,1981年,中国民族史获博士学位授权、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专门史(经济史)获博上学位授权。同年,中国民族史、中国经济史被列为云南省 首批省级重点学科。1995年,云南大学历史系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全国普通高校文科基础学科人才 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2000年,以中国民族史为重要支撑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研教学上形成了两大优势学科团队,即中国民族史学科团队和中国经济史学科团队。

1978年,方国瑜先生主持重启《云南史料丛刊》编纂工作,在林超民、徐文德、郑志惠等学者共同努力下,《云南史料丛刊》 十三卷于2001年全部出版,进一步夯实了中国民族史的研究基础。江应樑、林超民主编的《中国民族史》共 三册,110万字,获得国家图书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中国民族史的通史著作。此外尚有一批学术经典著作问世,如方国瑜的《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江应樑的《傣族史》,尤中的《中国西南民族史》,木芹的《两汉民族关系史》《中华民族历史整体发展论》等民族史研究力作,以及李埏的《中国封建经济史论集》,李埏、武建国的《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史》,李埏、林文勋的《宋金楮币史系年》等经济史研究成果。

这一时期的中国史学科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相关学术机制建立和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史学获得了更大发展空间;明确了发展方向和目标,正式确立中国民族史和中国经济史的优势学科地位;学术成果大量涌现,青年人才不断成长,保障了中国史研究持续进步;同时,周边国家关系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都有较快发展。

四、开拓创新:新时代下加快“三大体系”构建的特色道路

近二十年,云南大学的中国史学科在学科体系建设、学术研究、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各方面都取得发展。2003年,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2006年,自主增设中国社会史、中国边疆学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专门史(经济史、民族史) 获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同年,获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滇学研究基地”。2011年,中国史一级学科获博士学位授权。2016年,中国史入选云南省高峰学科。2019年,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 级。近五年云南大学中国史学科成员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5项;省级科研成果奖42项;教学成果奖5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7项;承担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项目1项,委托项目5项,系《(新编)中国通史·中国民族史卷》主编单位;承办大型学术会议90余次。云南大学中国史已发展为优势特色明显、教研体系完备、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突出、学术影响较大的国内史学研究重镇。

持续加强平台、团队、师资建设,努力构建完备的学术体系。先后成立中国经济史研究所、西南环境史研究所、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古地图与丝绸之路研究中心、数字人文实验室等学术机构;建成5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持续打造西南学工作坊、中国民族史青年学者研习营、“富民社会”理论研习营等学术沙龙品牌。近五年来,引进5位颇具学术影响的知名学者及10余位研究能力突出的青年才俊,新增东陆骨干教授2人、东陆青年学者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3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10余人入选云南省级人才计划。

推出了一批影响力较大的教研成果:《方国瑜文集》《李埏文集》相继问世;持续推出《中国边疆研究丛书》《云南大学宋史研究丛书》《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丛书》《云南大学中国史研究丛书》等,以及方国瑜的《云南民族史讲义》武建国的《汉唐经济社会研究》,林文勋的《唐宋社会变革论纲》《中国古代“富民”阶层研究》,方铁的《西南通史》,吕昭义的《英属印度与中国西南边疆:1774—1911年》《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1911—1947》,陆韧的《云南对外交通史》等学术力作。学科成员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民族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史学理论研究》等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同时,打造《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的边疆与边疆研究》研究生优质课程,以慕课方式推向全国。

进一步巩固基础,凝练特色,发展新兴领域,推进学术话语创造。不断巩固提升中国经济史、中国民族史传统优势学科,大力发展西南边疆史与中国边疆学、历史地理学等新特色方向,目前已发展成为云大中国史的四个龙头方向。同时,拓展数字人文、环境史、海洋史、国家治理史等新兴领域。其中,林文勋教授的中国古代“富民社会”学说,建构了自成一家的理论体系,成为新时期阐释中国古代特色发展道路的重要话语体系之一。

近二十年来,云南大学中国史在强化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扩展新领域、新方向,大力推进团队和师资建设,积极开展科研项目申报和研究,持续推出优秀学术成果,扩大学术交流与合作,开拓学术推广和公众服务,实现了全方位、全系统的提升和体系完备。如今,云大中国史同仁沿着先辈足迹,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已开拓出一条符合实际、行之有效、彰显特色的发展道路。

信息来源

原载于《思想战线》2022年第5期,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教授撰文。转自“滇史”微信公众号!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欢迎专家学者、相关研究机构给历史地理研究资讯微信公众平台投稿,传播历史地理学的前沿动态、学术研究成果等等,惠及学林!

上一篇: 探索未知的宇宙奥秘:神秘黑洞与星际探索
下一篇: 中国积极开展国际探月合作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