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旭初博士首先为同学们介绍了人文计算到数字人文技术的转变,并围绕数位人文研究工具进行了详细介绍,探讨数字人文技术在当下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前景的若干思考。
目前,在数字人文视角下的空间历史相关议题涉及了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3D虚拟建筑构建、建筑档案建置等多方面内容,主要探究地理区域特征、地理空间规划、城市结构演变、城市历史变迁、历史建筑遗址修复等系列问题。
后续,耿旭初博士从文本与档案的标注与再现、空间的认知描述和空间的社会与权力分析三个方面展开,系统性的梳理了国内外面对数字人文技术展开的各项研究,进行案例演示介绍该项技术的应用方式。
对于历史研究而言,采用“数字人文”这一研究方式反映了:
一是研究视角偏向“整体观”,计算机采用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其隐含了从整体来描摹某一具体历史问题的过程,避免了只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数据进行分析。这样得出的结果更为客观。
二是“以文本观文本”隐含着文本即历史的特征。
三是“数据驱动”而非“问题导向”。对于研究范式而言,从数据的结果来反观内容,对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
02
嘉宾点评
巫溢涵老师首先对耿旭初博士分享的主题与干货表示了肯定,之后分享了自身对于数字人文技术在建筑历史研究中应用的看法。
数字人文技术是一种新的研究领域,对于建筑历史研究的影响体现在范式上的转变,早先是通过大胆求设然后再进一步证明自身的观点,而现在可以通过挖掘数字人文来直接得到分析结果。在巫溢涵老师看来,数字人文技术和空间紧密相关,是通过技术构建了空间与事件之间的关联,并得以进一步研究。
03
交流互动
在提问交流环节中,大家提出自己在数字人文应用方面的疑问困惑,巫溢涵老师及耿旭初博士结合自身经验详细为大家解答。
Q:讲座中提到的数据驱动和问题导向具体应该怎样理解?
A:问题导向是指在研究前先进行大胆假设,先根据经验判断结果,再通过查询资料验证自身的猜想。而数据驱动是指先查阅资料将详细记录输入电脑软件,通过程序分析计算直接呈现结果。二者之间的差异可以说是从少数人的经验总结转换为了数据信息。
在一系列的深入交流与探讨后,大家对建筑历史研究中的数字人文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巫溢涵老师与耿旭初博士鼓励大家平时多进行学术方面的交流与思考,同时也希望同学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博士生沙龙的活动中来。
华中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会
文案 | 尹若冰
图片 | 尹若冰
编辑 | 肖美瑜
审核 | 王玥 徐聪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