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的研究阐释、利用传播等方面的工作。
郎世宁西域画是重要的历史文物
1715年,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来到中国,经西洋传教士马国贤的引荐,郎世宁成为宫廷画家。在没有摄影的年代,绘画作品成为记录、传播的直接方式。郎世宁谙熟结构解剖及空间透视的技法,绘画形象逼真而立体,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历史原貌。郎世宁在中国长达51年,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奉命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关于西域的画作共18项,这些画作为纪实题材,反映了清朝民族交往的史实。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九月初三日(10月4日),布鲁特使臣在木兰围场(今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布呼图口受到乾隆帝接见。布鲁特人,清代对柯尔克孜族的称谓。就此事件,乾隆帝命清宫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等人作画——《丛薄行诗意图》。此图描绘了乾隆皇帝在围场狩猎后接见布鲁特使臣时,索伦侍卫贝多尔将徒手生擒的幼虎敬献给他的场景。西洋写实绘画技法还原了在场人物的面容、服饰及事件场景。画面左上方有乾隆帝题诗。同年月底布鲁特使臣破例参加了太和殿朝礼和南苑大阅。南苑大阅后,乾隆帝又命郎世宁再绘《乾隆帝戎装骑马大阅图》。
第一幅大阅图郎世宁绘于乾隆四年(1739年),其绘画背景是准噶尔首领噶尔丹策零派遣使臣哈柳等人随清朝使臣侍朗阿克敦从伊犁至京。清宫传教士画家运用结构、透视、明暗等西洋画法再现了28岁时气宇轩昂的乾隆帝,画上能清晰看到,乾隆帝金属头盔上镶嵌着金字藏文佛经语和花枝图案,黑色帽缨亦有红宝石点缀。第二幅大阅图(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再绘了乾隆皇帝在京郊南苑阅兵时英姿。通过这幅画可见,虽然当时距上次的阅兵已过去二十年,但48岁的乾隆帝依然英雄气概不减。画面上方为乾隆帝亲笔题诗。除了上述的两幅画作外,郎世宁西域画《万树园赐宴图》《马术图》《准噶尔贡马图》《阿玉锡持茅荡寇图》《达瓦齐像》,以及后《十骏图》中的西域三骏图,记录了清朝与蒙古族的民族交往;《哈萨克贡马图》《八骏图》《云锦呈才图》绘画记录了清朝与哈萨克族的民族交往;《玛瑺斫阵图》《平定西域战图》绘画记录了清朝与维吾尔族、蒙古族的民族交往;《塞宴四事图》绘画记录了清朝与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的民族交往。郎世宁西域画是重要的历史文物,记录了清朝与多民族的交往,见证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反映了中华各民族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加强中华民族交往图像史料的研究,对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挖掘郎世宁西域画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郎世宁西域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化形式和载体,当下,我们需进一步挖掘郎世宁西域画的当代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一、科技赋能,创新表达形式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打通了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通道,科技赋能可活化郎世宁西域画的表达形式,能使其更加动态化和现代化,并增强其吸引力、表现力、感染力。其一,借助数字技术实现郎世宁西域画的动态呈现。将静态的郎世宁西域画与虚拟数字技术结合,使绘画内容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形成视觉上移动的三维空间,并以声音作为辅助。让观者在视觉、听觉上得到身临其境的感受,亲身体验郎世宁西域画中各民族交往的场景,产生强烈的“在场感”。其二,借助数字技术实现郎世宁西域画的互动性。借助数字技术将郎世宁西域画中各民族的形象制作成虚拟人物,观者能与其对话互动,甚至还能进行民族服装的互换。通过人机互动,加强人与郎世宁西域画的联系,进一步生成中华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观感。
二、跨界融合,融入现代生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需求、审美取向相对接,进行跨界创意融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放光彩,魅力不减。借助跨界融合,重构、演绎郎世宁西域画,可将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与人们产生共鸣。其一,将郎世宁西域画作为创作主题,跨界创作此主题的舞蹈、戏剧等,对画作进行重构、演绎,既激活郎世宁西域画的生命力,又对其内涵加以补充和拓展。其二,将郎世宁西域画跨界融合转化为电视节目、动画等形式,面向各年龄段的普罗大众,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社会各个层面广泛传播。其三,设计郎世宁西域画主题的文创产品。文创产品能将文物带出博物馆的限定空间,带入人们的日常现代生活,延伸文物的价值。设计郎世宁西域画主题的盲盒、剧本杀、手游、表情包等文创,可收获青少年群体对郎世宁西域画的喜爱,进一步推进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三、讲好中国故事,推进国际交流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文物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思想源泉和精神内核,其中蕴含的文化资源能为推进国际交流传播提供借鉴。郎世宁西域画所记录绘画的民族交往史实具有重要价值,我们不仅要让郎世宁西域画“讲好历史故事”,还要让其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推进国际交流传播。利用郎世宁西域画“讲好中国故事”时,要做到本土性与国际性相结合,运用恰当的国际表达范式,跨越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引发国际上的共鸣,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挖掘郎世宁西域画的当代价值,可引导全国各族人民深刻认识理解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能够更加深刻感受到文物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所带来的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力量,以及能深刻理解文物研究为何可以发挥鉴古知今的功能。(金羊网 文/漆峥)
本文系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清宫传教士画家作品中的民族交往史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21YJCZH114)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