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了使更多的人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在实际工作中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资源,本报于11月16日邀请田居俭、瞿林东、蒋大椿、于沛、辛德勇、尹韵公、王宏志、石太林、宋小庆等首都部分历史教育和研究工作者举行“重视历史资源,弘扬民族精神”座谈会。与会专家一致指出,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加强历史学习、历史研究、历史教育和历史宣传的重要性,利用祖国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广泛深入的爱国主义教育。现将各位专家的发言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各级干部要带头学习历史
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田居俭
1996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5周年座谈会上提出:“希望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地读一点历史,首先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为了适应扩大国际交往的需要,更好地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长处,还要了解世界的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1999年4月25日,在致历史学家白寿彝的信中又强调,“全党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对中国历史的学习”,重申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注重学习中国历史,高级干部尤其要带头这样做。
江泽民同志这些富有战略眼光的远见卓识,应当成为负有领导责任的各级干部的共识,并付诸行动,通过学习中外历史增加历史智慧,丰富治党治国经验,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确保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西方有位哲人说得好:“读史使人明智”。很难设想,一个对历史无知的人,会成为政治上合格的或杰出的智者。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家,首先要具有历史洞察力,只有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才能鉴往知来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历史知识丰富了,能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眼界和心胸就可以大为开阔,精神境界就可以大为提高。”因此,各级干部要把历史作为修身治国的必修课认真研读,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来带动全社会。
目前,全国从中央到地方正在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如能结合学史,收效必将更加明显。比如,《决定》要求,“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个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不能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拘泥于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提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要正确理解和实践这些精辟论断,就必须熟悉中外历史。如果不了解19世纪以来的世界史,不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不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不能准确地理解“这个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就无法分辨哪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哪些是“具体论断和具体纲领”,因此就无法“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开展工作,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又比如《决定》要求各级干部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要真正达到这个要求,仍须学习历史。因为历史就是研究“规律”的科学,只有熟悉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中外历史,才能对这三个“规律”不断深化认识,更加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民族凝聚力的源泉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瞿林东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是历史上多民族凝聚而成的一个伟大民族。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提高对于维护国家统一重要性的自觉认识,增强对于民族凝聚力之重要性的自觉认识,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义务,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必修课程。
历史教育在揭示中华民族凝聚力生成的渊源、发展的历史条件和思想传统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这是因为,历史教育可以帮助广大的社会公众懂得并不断加深以下几个方面的历史知识、历史观念和现实的实践原则。
第一,认识清楚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大家知道,中国自古以来是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以来进而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进程、文明发展中,始终伴随着各民族间的冲突、交往、融合。因此,认识民族关系发展史,就成了认识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学术界,对于民族关系史上的主流,即冲突是主要的,还是和好是主要的问题,争论了许多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大致取得这样的共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虽然很复杂,有时冲突多一些,有时和好多一些,但总的趋势十分清楚,即民族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各民族共同推进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共同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这是历史作出的结论,我们有必要对此作深入的研究和阐述,使今人和后人都认识到这些历史事实和这一历史的结论。
第二,认识清楚中国历史上始终存在着民族凝聚意识和多民族历史文化认同的思想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读过《尚书·牧誓》的人,都知道武王伐纣有许多民族参与。读过《春秋》、《左传》的人,也会知道诸华、诸夏同戎、狄、蛮、夷各族的不断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少数民族所建皇朝纷纷撰写“正史”,反映了他们对《史记》、《汉书》传统的推崇和向往。唐太宗被西北各民族称为“天可汗”,而唐太宗也总结了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中华”、“夷狄”视之如一。辽、金统治者大力翻译汉文经典,最高统治集团和广大士人都认真研读,身体力行。元朝、清朝统治者,一方面有民族压迫政策,一方面又把历史悠久的儒家文化推向前进。所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民族凝聚意识由来的古老和历史文化认同不断深入发展的趋势。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珍贵的思想遗产和精神财富。我们应当百倍珍惜,不断加以发扬光大。
第三,认识清楚中国史学上有撰写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的优秀传统。《尚书》、《诗经》讲到了许多民族。《春秋》、《左传》是写多民族历史的开创性著作。司马迁《史记》从《五帝本纪》写到《今上本纪》,还完整地、有系统地写出了各个方位上的少数民族历史,开后来“正史”撰写民族传记之先河。有的“正史”如《魏书》、《周书》、《辽史》、《金史》等,从一定意义上说本身就是民族史。这都反映了中国史学上重视民族史撰述的优良传统。认识这一优良传统,对于增进人们对于民族凝聚力的自觉的和理性的认识大有裨益。
正确对待历史传统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蒋大椿
现代化社会是从传统社会中演变出来的。没有传统社会,现代化社会就无从产生。因此,传统社会与现代化社会之间只能是继承、转化、发展的关系。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现实,对待历史传统较为可取的态度应当是:
一、学习传统,了解传统。我们需要通过深入学习,了解中国历史及其传统的具体丰富的内容,更要了解其自古及今发展的基本趋势。我们在学习认识中国历史及其传统时,要与学习世界历史及其他国家历史与其传统结合起来,加以比较,这样才能在真正把握人类历史发展根本规律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认识中国历史及其传统发展的特殊性质,从而真正深入地理解我国在向现代化社会转变时,为什么终于选择走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并且结合传统更加深入地理解现实。这种对中国历史及其传统的统一认识将会极大地增强中华民族和炎黄子孙的凝聚力,也能够使我们更有信心地把握中国未来的发展。
二、自觉地对待传统。其一,实践证明,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只能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自觉而正确地认识和看待中国历史传统。其二,历史传统并非只是躺在图书馆里的纯然客体,它已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深深地浸润进每一个当代中国人的脑海中。因此,我们要发扬古人“吾日三省吾身”、“深思痛省”的优良传统。这种内省工夫对于各个领域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尤有必要。其三,理性地对待传统是必要的,在实际生活中又不能简单机械地笼统地划分传统中的精华和糟粕,而要根据当前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在实践进程中按照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三、继承传统,发展传统,综合创造中华民族的新传统。建立在手工农业生产基础上的传统的价值观念、知识形态、心理和思维方式种种,许多不能适应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要求,改变是必然的。采取顽固守旧的态度,只能因落后而挨打,任人欺凌和宰割。中体西用,全盘西化,西体中用,也都不是成功的转变方式,甚至根本不可能。在当代中国社会中起作用的,已远非只有古老的中国历史传统,还有近代以来不断进入中国并且还在继续涌入中国社会生活众多领域的西方文化传统,五四运动开始尤其是1949年以后马克思主义也在中国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需要来看,各种传统都有其积极的成分,也有其消极的成分。我们应当根据我们的建设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各种历史经验,在不断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吸收和融汇中国历史传统和西方文化传统中的优秀的有益的成分,认识传统,继承传统,改造传统,在综合创造中发展出中华民族的新传统。
读点历史有好处
中国社科院新闻所所长、研究员尹韵公
从《毛泽东年谱》中获知:在三大战役最为紧张而繁忙的时刻,毛泽东唯一阅读的书就是一本历史书,即吴晗著《朱元璋传》。这个生动的例子说明,读史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说,是何等地重要!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善于修史的民族。这个特点为世界各国其他民族所远不及。中华民族善于修史的热情和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治国兴邦的基本理念。这个思想突出地烙印在宋代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上。宋神宗读毕这部煌煌历史巨著,“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曰《资治通鉴》。”宋以后的历代统治阶层大力倡导读《资治通鉴》,也就是看中了这部书蕴含的巨大价值:“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戒于后世者也。”修史,主要是为了利于后人“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而后人为了治理天下,谋身不至辱先,作事足以垂后,就必须读史。可见,从史书中获取前朝前代的执政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
我党三代领导人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江泽民,都非常重视读史,屡屡号召全党干部、尤其强调领导干部要读史。在我看来,肩负着更大职责的领导干部读史,至少有二大好处:
其一,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最近几年来,面临着国内外大量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党中央多次提出领导干部要提高执政水平与执政能力,以应付和驾驭复杂纷繁的局面。而要提高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最重要和最方便的途径,就是读史。读史,不仅使我们可以学习历史智慧,而且还可以运用历史经验。正如江泽民同志曾经深刻指出的:“一个领导干部不善于从总结历史中吸取营养,不可能成为高明的领导者;一个政党不善于从历史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可能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自觉的政党;一个民族不善于从历史中继承和发展本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其二,有利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通过读史,领导干部可以从前贤的嘉言懿行中获得精神鼓舞,不断地升华思想境界,开阔视野,锤炼操守,净化杂念,磨历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从政和修身更好地融为一体,从而更牢固地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不然的话,“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
加强对青少年的历史教育
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研究会理事长王宏志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青少年来说,学校教育是获得历史知识、培养爱国情感的主要渠道。因此,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非常重视历史课程。如美国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对历史教育重视不够,但自老布什上台,反思忽视历史教育的教训,遂将历史定为核心课程,与英语、数学等科处于同等重要地位。克林顿上台后又颁布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规定从幼儿园起就向孩子进行历史教育。英国也将历史课作为核心课程。二战以来独立的亚非国家,对本国历史教育尤为重视。如韩国将“国史”课放在重要地位,其他教材可以多样化,唯“国史”只有一套,由政府组织编写。
新中国三代领导人非常重视青少年的历史教育。江泽民同志曾几次谈到这个问题。他在致白寿彝先生的信中再次强调,“特别是要在青少年中普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以使他们学习掌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力量。”我想,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对青少年加强历史教育,是从我国国情需要出发的。首先,因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悠久而又连绵不断的国家,而且我们又是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就要使青少年具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责任感。这就要向他们讲述古代的光辉历史、近代的屈辱和抗争历史,从而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勇于承担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其次,我们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青少年怎样才能认识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来之不易,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并自觉地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这也要向他们进行近现代史教育。再次,我国的统一大业尚未最后完成,台湾问题还没有解决。加强历史教育,可使青少年了解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为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而努力奋斗。
历史教育的功能很多,对于青少年来说,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学会怎样做人等等。然而,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历史教育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也就是使学生了解祖国和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辽阔的疆域是怎样形成的,多民族国家是怎样形成的,中华民族为人类作出了哪些贡献,还要使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文化及其历史渊源,懂得什么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什么是国家和民族的尊严等等。有了这些最基本的认识,才能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也才有可能对祖国和民族产生炽热的爱,真正培养起爱国主义情怀,愿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献给中华民族。当祖国和民族遇到危难,或是遇到国内外别有用心的攻击时,能够挺身而出,坚定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历史教育对青少年的人生起步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甚至影响他们一生所走的道路,所以,历史教育对青少年尤其重要,任何时候,都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
欲知大道先为史
中央政策研究室哲学历史研究局副局长石太林
我们民族有着极为丰富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比如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修齐治平、治国安民的政治理想,“载舟”、“覆舟”的忧患意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执著追求,还有先秦诸子、宋明各派留下的哲学思想,唐宋文人抒写的华美篇章等等,这些都历久弥新地给人们以教育、启示、鞭策和思考。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色彩斑斓,举世为之称叹。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子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财富。龚自珍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只有学习和熟悉历史,深刻地认识过去,才能更加自觉和正确地把握现实与未来。
就当前的实际情况看,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和利用。有不少同志对于中国历史特别是蕴涵其中的优秀传统并不是十分清楚,也有些人很不重视历史学习、历史教育,片面认为历史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今天是昨天的延续,一个人,一个民族不懂得自己的历史,就必然会影响继承和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尤为担忧的是一些本该摒弃的历史糟粕,有些人却还在经过包装大行其道,社会上有些作品醉心于渲染宫廷阴谋、骨肉相残,展示各类“厚黑学”,一些写风水、相面、匪妓的东西也常常炒得沸沸扬扬。这些现象显然同我们时代的发展要求相违背。
我们面临的国家改革和发展任务伟大而艰巨,在前进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我们有大智慧、大眼光,因而也需要我们善于从历史中汲取营养。一个人仅仅懂得一些专业知识而缺少历史的滋养,那么他的知识结构就是有缺陷的,其视野的广度和思考的深度也会受到局限。因此,江泽民同志一再提醒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要把社会科学放到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其要义是很深远的。从《一代廉吏》、《长征》等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到纪念建党80周年、纪念新中国成立50周年等历史展览在社会上所引起的巨大反响看,我们的人民和青年非常希望从历史中得到正确的知识、得到人生的教益。中国史学向来有“资治”、“育人”的传统。以自己所学回报国家、回报社会,也是今天的史学工作者应尽的责任。我们大家应该勇敢地承担起这个责任。
《光明日报》在弘扬优秀传统、进行历史宣传、教育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不仅在知识界享有声誉,而且在人民和青年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相信今后一定还会作出新的更多的贡献。
培育爱国主义情怀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副所长、研究员辛德勇
我们国家无论是具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记录历史文化的文献典籍,还是遗留至今的传世或出土文物,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可以说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珍贵财富。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只要充分了解、认识了这些文献和文物,就足以滋育和激发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一点在当前,对于提高我们的国民素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只要国家还存在,爱国主义就应当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这一点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意义尤为重要。
谈到历史教育与爱国主义的关系,许多人首先会想到历史上那些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这一点当然重要,但是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远远不止于此。它在培育国民爱国主义情怀方面的作用,首先体现为用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唤起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现在有一些年轻人对于美国的历任总统可以如数家珍,却搞不清楚谁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说明我们在历史教育特别是中国历史教育方面有许多需要加强和完善的地方。首先从大的环节上来说,亟需改变目前在学校教育中不同程度存在的只注意技术技能而轻视、忽视人的精神素质的危险倾向。现在倡导素质教育,重心应当放在这种精神素质的培养上,然而事实上在施行时恐怕考虑得更多的还是技术技能层面上的东西。未来不仅仅是一个高科技的时代,更是精神世界色彩纷纭、扑朔迷离的时代。社会毕竟是人的世界,忽视人的精神世界而片面追求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会遭到历史的惩罚。在这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能够认真听取学术界的意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慎重考虑历史教育在各级教育课程设置中的位置和分量。其次是在向民众特别是向青少年宣扬传统中华民族的历史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需要采取生动和贴近生活的形式,不能只是干巴巴的讲几句条条,更不能庸俗化地理解历史。要求人们每学习一条历史知识,就要拿它来解决一项现实问题,这是不切实际的,教育主管部门尤其不能这样看待历史教育。
在历史教育方面,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和注意改善的地方是:面向青少年和文化层次较低的普通民众的历史教育要多讲一些具体的历史知识,少讲抽象的历史概念;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大力改进历史文物的展览陈列形式,要努力做到使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同时政府要大力鼓励民间的文物收藏和文物交流,鼓励民间开展文物陈列展览。我相信通过这些活动,能够达到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潜移默化滋育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怀的目的。在利用历史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还应当注意有大历史的眼光,不能用狭义历史研究的范围去界定社会公众历史教育的内容,特别要注意利用优秀古典文学作品,来陶冶人们的文化素质,使之融入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当中。我相信,中国历史文化本身的魅力,足以使绝大多数真正深入了解他的子孙在胸中孕育出根深蒂固的爱国主义情愫。
重视学习和研究世界历史
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副所长、研究员于沛
重视历史资源,自然包括世界历史。对世界历史的学习和研究,不仅有助于从全球广阔的背景下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而且有助于对整个人类历史矛盾运动的某些规律性现象获得深刻的认识。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这一切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正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决定了世界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进步趋势以及社会经济形态循序发展的一般过程。人类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因此通过世界历史的学习,可以使人们能清醒地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有助于人们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人类社会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经历了蒙昧和野蛮时代,进入了文明时代。各民族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交融,共同创造了无比灿烂的世界文明。今天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今天的中国是开放的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成果。对世界历史的整体研究,有助于认清世界各民族不同文明发展的共同规律和自己的特点,使人们在广泛地汲取外来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不断提高本民族素质。
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诞生,她是广泛汲取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为人类的彻底解放指明了正确的道路。但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她自诞生之日起,始终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发展。通过世界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的学习和研究,可使人们更具体地看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改革开放的中国是世界的中国。最近中国入世,表明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胸怀面对世界,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决心。人们迫切需要加强对世界的了解,而要真正了解世界上任何一个方面的问题,不能不追溯其历史根源。对世界历史的研究,同立足当代是完全一致的。历史、现实、未来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重视世界历史资源的开发,有助于清醒地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而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