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制造“历史解释”的途径

制造“历史解释”的途径

制造“历史解释”的途径制造“历史解释”的途径:第一手史料与冲突性问题方军 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历史解释”素养,一方面

制造“历史解释”的途径:第一手史料与冲突性问题

方军

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历史解释”素养,一方面需要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理解作为支撑,另一方面在解释的过程中,复可鲜活地展现出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因此无疑地处于一个关键的位置。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制造出“历史解释”问题?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我看来,2015年上海高考历史“一份奏折”题是考查“历史解释”素养的一道典型试题,下面我结合对此题的分析,来探讨制造历史解释的可能的途径。

先将试题照录如下:

37.一份奏折(12分)

鸦片战争时,琦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况,并据此写了一份奏折上报朝廷,言道:

该国王已物故四年,并无子嗣,仅存一女,年未及笄,即为今之国王。该国有大族二十余家,皆其国之权臣,议事另有公所,只须伊等自行商榷,不受约束。揣其词意,或前此粤省烧毁之烟,其中即有各该权臣之物。……是固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知礼义廉耻,又安知群臣上下?且系年轻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其国,意本不在保兹疆土。而其国权奸之属,只知谋取私利,更不暇计其公家……故求索不专在通市。

——选自《琦善奏探询英国各情形折》

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琦善获得了哪些情报?(4分 )

(2)你如何看待琦善的这份奏折?(8分)

第一,选取第一手史料。本题的材料是鸦片战争时期琦善的奏折,“揣其词意”以前是琦善对所探听到的英国情况的叙述,以下则是他的解释。这既是学生进行分析和评判的对象,同时也是分析与评判的依据。就史料的性质来说,琦善奏折直接反映了当时、当事人的所见、所思、所想,因此是第一手史料。使用第一手史料,其好处在于:

一是天然地将学生带人到特定的时空中。比如本题,学生很快就定位了鸦片战争、清政府、维多利亚时代,并进而联系到教科书中所述中国的国情、英国的政情等诸多方面的知识。

二是学生可借此真切感受一下历史学者研究的过程,这也是“历史解释”的题中之义。学生平日接触更多的是历史教科书,但教科书只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结论,是材料而非史料。即使现在的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论著,也非史料。严昌洪指出,“虽然在古代史的研究中,我们常常利用古代史学家的成品作为史料,但对今人的史学论著也作为史料运用便会混淆史料与史学的界限”。离开史料,真实的研究便无从发生。茅海建对鸦片战争的再研究,“就研究的过程而言,当属踩着前人的肩膀往上爬;就研究的结果而言,应是离历史真实更近 ”,但这种自信是建立在长期泡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阅档的基础上,我们翻翻《天朝的崩溃》一书的征引文献即一目了然。然而若干年后,据他的观察,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阅档的条件不断改善,阅档的人数却不断减少,他不禁感慨:“学术发展到今天,我们手中已经不缺乏结论,相反的是,我们的思考却为各种各样互相对立抵牾的结论所累。其中一个大的原因,即为各自所据的‘史实’皆不可靠。”那么靠一个结论支持或打倒另一个结论岂不好笑?因此,对于学生而言,读一点第一手史料,看似微小,但对于文风与学风的养成,此事体大。对于惯用论著的我们,甚至失掉辨识力,向论著举双手投降的我们,是不是也当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自励呢?当然,我并没有“无史料,便无中学历史教学”的意思。

在选取第一手史料时,我们需考虑学生实际和中学历史教学实际。比如本题的引子,命题者有意略掉这份奏折的具体时间和琦善当时的实际处境,而笼统地使用“鸦片战争时”,甚至不惜使用了“探听”这等言近旨远的词。“及笄”读不懂没关系,因为下文有“年轻弱女,尚待择配”句可互训,况且这也无关宏旨。

第二,设计冲突性问题。无问题就无解释,有了问题,才有解释的冲动与必要。本题设计了两个问题,第(2)问其实已包含第(1)问,第(1)问是第(2)问的分解动作,在这里可以起到“脚手架”的作用。第(2)问的高明之处在于,制造了一种认知的冲突,琦善的“揣其词意”与学生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鸦片战争时期英国的国情、政情等固有认知相差不可以道里计。冲突性问题的好处是多方面的:

一是能够唤起学生强烈的解释欲望。这个可以从我们自己的阅读经历中获得解答。当我

在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中读到关于英国为何出兵那段:“义律已回国请兵,时女王令国人会议,其文武官皆主战,其贸易商民皆不欲战,连日议不决。最后拈阄于罗占士神庙,三得战阄,始决计。国王命其外戚伯麦为统帅,率兵船十余,加以印度驻防兵舰二三十艘。”我有点蒙。这是我所了解的魏源写的东西吗?但这又是确实的。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二是永葆思维的开放性。我们最害怕的是在高中阶段,学生就形成了太多的所谓天经地义,似乎历史就是如此。事实上,很多时候,正如上引茅海建的观察,许多史实都有待重建,更遑论历史解释。思维的开放,意味着学生未来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三是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卷40题第(3)问:你如何看待近代以来的“竞争世界”与“大同世界”?学生可能更多用好坏或难易来评价,而面对此种冲突性问题,学生可能更多用有没有意思或好不好玩来评价。有意思或好玩才会有兴趣,有兴趣,学习才不会止于考试。

在设计冲突性问题时,我们同样需考虑学生实际和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否则冲突从何而来?再者,冲突一定是针锋相对的。试想本题若设计成:你怎么看待琦善?从设计来说,自然属于大而无当,而学生也会讲一大堆正确的废话,此种解释,即使是“解释”,也是非“历史”的。

上一篇: 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云南省产业研究院)
下一篇: 课堂教学中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讲义.ppt 29页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