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里程碑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左”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毋庸置疑的是,毛泽东在这一历史时期探索的成果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李良明林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阈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农村居民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牺牲者”,很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广大农民群众对改革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其次,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往来较少,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可能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小。该制度变迁源于农民自发的行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
——摘编自许经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曲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进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里程碑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左”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毋庸置疑的是,毛泽东在这一历史时期探索的成果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李良明林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阈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农村居民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牺牲者”,很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广大农民群众对改革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其次,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往来较少,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可能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小。该制度变迁源于农民自发的行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
——摘编自许经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曲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进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 . 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一在世界近代历史潮流转换的过程中,我国逐渐由领先变为落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有不少仁人志士挺身而出,试图为国家发展寻找出路,中国开始了被动现代化的历程。
——张占斌《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国家治理》周刊2022年10月下)
材料二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问题。……1956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指出,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1957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讲到农业与工业的关系时,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必须实行工业与农业同时并举,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毛泽东还指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范希春《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与追求》(人民网2022.1.24)
材料三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1)要说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开始了被动现代化的历程”,可以选择哪些史实进行佐证?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78)、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012),阐释中国共产党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农业的持续萧条,罗斯福政府先后两次颁布《农业调整法》,通过削减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等方式维持粮食价格,避免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其次,政府还向遭受自然灾害的农场主提供援助,1933—1937年仅因干旱而给予农场主的援助就达到10亿美元。同时,为解决农业过度开发和农产品过剩等问题,罗斯福政府还通过立法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等形式,采取了退耕还林等措施对农业资源进行保护,到1940年,新政把相当于1930年耕地面积1/6的土地从农业生产中撤出来,并予以绿化。此外,美国政府还专门拨出经费,形成农业教育、科研、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体系,从而大大提升了美国在农业科技方面的实力。
——摘编自曾中平《罗斯福农业政策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材料二 1961年春开始,广大干部群众突破“禁区”,包产到户这一新生事物又像雨后春笋一般,在我国广大农村冒了出来。这次最先开始包产到户实验的是安徽省。在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的支持下,到1961年10月中旬,安徽全省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达到84.4%。此外,湖南、河南、浙江、贵州、陕西、甘肃、广西、广东、福建、江苏、湖北、河北、山东等省,也仿效安徽办法,推行了各种形式的包产到户。据统计,各地陆续发生的不同形式的包产到户或单干,约占全国生产队总数的20%左右。这次实验到1964年春结束,历时约三年,对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李杏、高其荣《20世纪60年代初期包产到户的历史定位》
材料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中央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
——摘编自马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农业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实行包产到户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的原因。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黄梅戏《天仙配》
材料二
材料三华西之路:
(20世纪)80年代,村支书吴仁宝出人意料的没有分田到户,却依旧干着集体经济“副业”。他坚持将剩余的劳动力转移到正蓬勃兴起的苏南乡镇企业发展中。
华西村一直按照自己独特的方式,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健前行。吴仁宝说:“个人富了不算富,要全村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现在的华西村,村民吃饭不花钱。
——《华西村致富路上的变与不变》
(1)材料一中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从战国到秦汉时期,我国农业迅速发展,请从土地制度和耕作方式变革两个方面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所示的两种生产组织直接产生于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哪两场运动?后者反映我国当时经济建设中出现了什么错误倾向?
(3)材料三中的“分田到户”反映我国当时农村实行了什么制度?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意义?结合材料指出,华西村独特的经济实践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