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会议
【编者按】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起源,中间经过耿淡如、郭圣铭等老一辈学者的开拓之功,到目前为止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历史学分支学科。它有一支稳定的研究队伍,有专门培养后备人才的西方史学史的学位点,有像六卷本《西方史学通史》这样厚重的学术著作和大批高质量的研究论文。
吴晓群:无问西东:浅谈中国西方史学史研究范式的建构
【摘要】如果将20世纪20年代李大钊编写的《史学思想史》视作中国人编写的第一部近代西方史学史著作,并将其与30年代朱谦之在暨南大学开设“西方史学史”课程这两件事情看作中国西方史学史研究的起步时期,那么,自1949年以来,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首先是由耿淡如、郭圣铭等老一辈学者筚路蓝缕的开拓阶段,这一时期主要以介绍西方史家的著作、引进西方的史学理论为主。
李宏图:社会语境与西方史学史研究
【摘要】在西方史学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史学研究范式及其转换衰落都与时代的演进,社会发展的阶段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例如,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个体解放和性别身份认同催生了性别史研究;历史学者在借鉴人类学和语言哲学的资源后,开始解构年鉴学派为主导的结构主义,由此出现了以新社会文化史为代表的新史学,思考象征物,记忆等内容。
邓京力:跨文化的史学史研究范式
【摘要】现代西方传统形式的史学史研究主要是对欧美地区的历史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的认识。它在观念层面,通常包含对贯穿于历史著述之中的自然、哲学、宗教、社会等思想观念的研究,即表现为西方历史观念或历史思想的演进。而在实践层面,一般包含对各代历史学家及其历史写作的内容、形式与方法,以及史学思潮与流派变迁的研究。
孟钟捷:关于“西方史学史”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摘要】“西方史学史”一直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重要课程。这一传统由郭圣铭先生初创,中间经历王晴佳、郭海良等学者的承续,目前由包括笔者在内的一批青年学人继续推进。(1)当然,在目前历史学新一轮发展热潮的影响下,“西方史学史”无论作为一种学科方向,还是一门本科必修课程,都已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有关“公共阐释”的讨论对历史书写的既有理论及实践提出了质疑,尤其关注了历史学家在研究进程中的主体意识,(2)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书写的整体性产生了更为浓厚的探究兴趣。
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
刘耀辉:罗德尼·希尔顿的中世纪社会研究
【摘要】罗德尼·希尔顿是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是中世纪经济和社会史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他在一系列作品中考察了中世纪农民和农村社会、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农民的抗争和反抗、中世纪社会的发展动力和“过渡”问题,在中世纪城镇和城市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他的史学研究丰富和加深了学界对中世纪英格兰农民和中世纪社会的认识,推动了新社会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罗德尼·希尔顿;封建社会;阶级关系;农民;城镇;
专题研究
徐晓旭:历史语言学、考古学与希腊人种族起源研究
【摘要】希腊人的种族起源是一个技术难度大且极具理论和方法论意义的问题。正是历史语言学和考古学,而非相信起源神话包含历史真实性的历史实证主义史学,对该问题的研究发挥了实质性的奠基作用。并且,在历史语言学和考古学主导下的多学科交叉合作、多种方法和理论模式的综合运用,使得人们对原始印欧人及其语言和故乡、前希腊底层语言、“希腊人的到来”等史前历史的认识日益走向深入。这项研究的一系列的成功可以为史前史、古代史乃至新兴的全球史若干领域提供诸多技术、路径和视野上的经验参照。
【关键词】历史语言学;考古学;原始印欧人;前希腊底层;原始希腊人;
胡健:论章学诚“文集辅史”的观念
【摘要】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出文集“与史相辅”的观点,是探讨文史关系的一个重要命题。它的学术史依据就是著名的“六经皆史”,现实表现为方志立《文征》。《文征》乃集部之属,收录奏议、征实、论著、诗赋、金石等方面的内容,是“文集辅史”观念在方志思想中的反映。章学诚从辅史功能出发,批评后世文集不言公、不征实、体例不纯。他的文集辅史观念密切了史、集之间的联系,是其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章学诚;文集辅史;《文史通义》;六经皆史;
刘海波:“志在避祸”?——钱大昕《史通》解读析论
【摘要】钱大昕曾对刘知几“疑古惑经”思想加以推测,将其解读为避祸保身。这一推测其实是针对四库馆臣而发,虽然新颖,但并不符合刘知几本意,而是在清廷文网严峻背景下自身心境的委婉表述,同时寄托了钱大昕试图扭转当时学界“重经轻史”不良倾向的学术诉求。乾嘉时期,以钱大昕为中心,以苏州紫阳书院为纽带,形成了一个“《史通》研究学圈”。钱大昕之所以别出新解,发出与官方不同的声音,其实是为私家史学代言、暗中与官方史学展开竞争的表现。
【关键词】钱大昕;疑古惑经;经史关系;
马瑶:哈尼神话中的原始历史时间观
【摘要】神话包含着人类最早的历史思维,而在这种历史思维中又包含着人类最早的时间观念。作为人类最初的历史时间观念,它并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通过考察哈尼神话,进而考察哈尼先民因生存需要而保存的记忆可知,他们在建构神话式的叙事时,遇到了神的永恒时间与人的短暂时间之间的冲突。为了解决这一悖论,促使他们进行对时间流的思考。在思考中,他们发现人的生命与自然万物一样具有周期性,于是将自然时间与人的生存时间结合在一起,建构出人类最早的历史时间观念。它表现出三个特征:一是时间与空间的统一;二是联系性与因果性的叙事逻辑;三是连续性与断裂性的统一。由此可见,原始的与现代的历史时间观之间并非泾渭分明,在前述三个特征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现代的观念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加精确化与客观化。
【关键词】哈尼先民;神话;原始历史时间观;
肖琦:法国比较社会史研究的兴起、方法与争论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后,受到文化转向、语言转向、国际局势等因素的影响,法国经典社会史研究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在法国学界引发了一场有关史学“危机”的大讨论。在此背景下,比较研究作为历史学克服危机,进行革新的方法被重新提出。比较社会史是对经典社会史的比较研究传统的重新发掘与革新,体现了比较方法与社会史方法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当下,比较社会史从超越民族国家史出发,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视角。而来自“文化迁移”、“交叉史”等相关研究范式的质疑与竞争,有助于比较社会史进一步厘清它的研究理路,使之与上述研究范式一起共同推进对欧洲共同历史记忆乃至全人类发展进程的历史书写。
【关键词】社会史;比较;法国;
李根:从微观到宏观——卡洛·金兹伯格的形态学比较研究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微观史学的代表人物卡洛·金兹伯格开始尝试宏观层面的史学比较研究。这一方面是由于金兹伯格为保持学术敏感,主动回避微观史中心化的趋势;另一方面,是他开始采用形态学比较的方法来解决曾在巫术迫害事件的微观研究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即为什么时空相隔遥远的现象却多有相似?马克·布洛赫认为纯形态的比较不可靠,而金兹伯格却深入其中,以相似现象之间的“中间环节”为依据,论证了欧洲的巫师夜间集会活动在形象构成、仪式形式来源以及信仰心态三个方面与诸多社会现象可能存在历史关联。金兹伯格的形态学比较尝试没有取得成功,因为其推测性成分远超过常规历史学研究应有的程度。不过,金兹伯格的确在布洛赫认为不可行的领域迈出了有启示性的一步。
【关键词】金兹伯格;微观;宏观;形态学;
刘文明 汪辉:“新全球史”:马兹利什对当代全球化的思考
【摘要】在全球史兴起过程中,布鲁斯·马兹利什提出了不同于威廉·麦克尼尔、马歇尔·霍奇森、斯塔夫里阿诺斯、杰里·本特利等人的观点。他关注当代全球化现象,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史学界的全球化研究界定为“新全球史”,其研究主题包括全球化、跨国公司、国际非政府组织、全球性与地方性的关系、全球文明,等等。他对全球文明构建中的地方与全球之间关系、跨国公司、国际非政府组织、全球人道观念这些问题的阐述体现了其新全球史的学术探索。他提出并倡导的新全球史研究与其学术经历有关,也与20世纪下半叶全球化大潮这一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关键词】新全球史;马兹利什;当代全球化;
李文明:日本明治维新史编撰与叙述中的史观问题
【摘要】史观对历史的编撰与叙述影响深刻。明治时期出现的王政复古史观、萨长史观主导了1945年以前日本的官方历史编撰,勤王旧藩史观影响了日本地方史志的编撰。萨长史观与勤王旧藩史观都是由王政复古史观分化而来。在这些史观影响下的历史编撰有着浓重的倾向性。近年,日本又出现了一些同情幕府的“幕府史观”,这类史观也是需要加以辨析的。1945年以后的日本史学界,唯物史观史学、实证主义史学在明治维新史研究上取得很大进展,一定程度上纠正了1945年以前王政复古史观、萨长史观对历史编撰的影响。
【关键词】明治维新;王政复古史观;萨长史观;唯物史观;
历史学家
魏涛:伯纳德·贝林与美国早期移民史研究
【摘要】在20世纪70年代,受叙述史学、新社会史和计量史学的启发,美国历史学家伯纳德·贝林对历史学研究主题和史学方法进行了反思。一方面,他把研究兴趣从政治思想史转向社会史;另一方面,他先后使用中心—边缘模式和大西洋视角来解释17世纪和18世纪北美移民史。详细考察贝林的移民史研究有助于国内学者加深对贝林史学思想的认识,了解美国移民史的新进展,并采用大西洋视角来研究美国早期史。
【关键词】大西洋视野;移民;伯纳德·贝林;帝国;民族国家;
书评
孟广林:政治史研究的新贡献——读《古代专制制度考察》
【摘要】新近出版的《古代专制制度考察》①,是马克垚先生在长期学术积累基础上撰著的一部力作。该著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用其新的理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通过对诸多理论、史实的精致分析与辩证比较,不仅廓清了西方“东方主义”和中国人“西方观”的思想影响,而且对东西方“专制制度”做了全面深刻的诠释。这一政治史研究的新贡献,值得学术界予以高度关注。
王霏:城市文明的嬗变——评《西方城市史学》
【摘要】在我国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城市发展的利弊进一步凸显的背景下,城市尤其是西方城市发展的历史及理论备受关注。“城市”到底应该怎样定义?城市的发展是否有统一的轨迹?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是否无法避免?在城市化带来问题越来越多的21世纪,城市的发展又该何去何从?西方城市及城市理论对中国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对于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国内外城市史研究领域的学者给出了多种解读,而这些问题也正是201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西方城市史学》想要系统阐明的。
会议报道
徐国利: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新成果与新趋势——第21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综述
【摘要】2018年10月19—21日,第21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杂志、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和中国社科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由上海财大人文学院历史系承办。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近90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传统史学与现当代史学发展研究”。与会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分别从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西方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等方面各抒己见,并展开热烈研讨。
会议通告
第22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筹备组:关于召开第22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的通告
【摘要】第22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拟于2019年10月中旬在复旦大学召开。会议的主题为“当代史学研究的问题与方法”。会议研讨的主要问题包括:1.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2.中国古代史学批评与史学理论;3.西方史学研究的中国视角;4.史学比较的可能性及其实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