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书说抗战史①|连天烽火中,外国医生在抗日根据地救死扶伤!

书说抗战史①|连天烽火中,外国医生在抗日根据地救死扶伤!

书说抗战史①|连天烽火中,外国医生在抗日根据地救死扶伤!193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马海德以主人翁的身份迎接了先后来到延安的国际援华医护人员,给他们做向导、翻译,协助他们开展工作

说起抗战期间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军民的外国医生,最广为人知的当属白求恩。除白求恩外,还有很多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外籍医护人员,在那个缺医少药、生活艰苦、卫生条件简陋的年代,奔赴前线在抗日烽火中奋不顾身地救死扶伤。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杨菁所著的新书《抗战时期的外国友人》,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记述了国际友人对中国抗战的援助与支持,其中辟出专门章节,深入挖掘了这些外国医护人员的故事。

今天是“七七事变”85周年,让我们通过这本书,回望那段可歌可泣抗战史,致敬那些帮助过我们抗战的国际友人。

马海德,第一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国人

《抗战时期的外国友人》一书中,杨菁教授梳理大量史料,呈现了一个更加翔实、立体、有血有肉的白求恩形象。不过书中还记述了一位比白求恩医生更早到达延安的外籍医生——马海德。众所周知,斯诺是第一个到达陕北采访中共领导人的外国人,当时斯诺的同行者就是马海德。

他和斯诺一起参观采访,并受毛泽东委托考察评估陕北的医疗设施。书中介绍,马海德出生于美国,祖籍黎巴嫩,最初为医学研究来到中国,进而因同情中国革命北上,并决定留在这块贫瘠落后却充满激情的地方,与红军相处几个月后,马海德看到了一个新世界,感叹于红军将领的传奇经历,更折服于中共领导人的坚毅、信心和胸襟,并提出了入党申请。

抗战著作史研究现状分析_抗战著作史研究现状_抗战史研究著作

1937年2月,马海德被中国共产党接纳为候补党员,一年后转正,成为了第一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国人。

“七七事变”后,马海德随改编后的八路军总部前往山西五台山,为建立、健全战地医疗组织,开展战地医疗服务做了大量工作。当年底,他被召回延安,负责筹建边区医院,并协助对外宣传,主持来自海外的医疗援助工作。他还在1937年11月帮助新华社创立新闻台英文部,并成为新华社特聘的英文改稿员。

193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马海德以主人翁的身份迎接了先后来到延安的国际援华医护人员,给他们做向导、翻译,协助他们开展工作,白求恩、印度援华医疗队、德国医生汉斯·米勒都是经由马海德的接待与安排,在较短的时间里适应了延安的医疗救护工作与日常生活。

柯棣华,担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首任院长

1938年1月11日,在《新华日报》的创刊号的第三版上,一个醒目的标题“印度人民援助我国”报道了一则来自印度加尔各答的电讯:印度国民会议主席尼赫鲁及领袖多人于9日举行“中国日”,在各地召开抗日会议,劝募赈款,印度名诗家泰戈尔亦发表宣言。

1938年秋,一支由5名医生组成的印度医疗队乘船前往中国,柯棣华是队员之一。9月17日,印度医疗队抵达广州,再前往汉口,沿途看到了遭到轰炸的村庄、流离失所的民众。到达汉口后,史沫特莱等带领医生们参观了《新华日报》,报社社长潘梓年和印刷工人在报社俱乐部为他们举行了欢迎会,表达了对印度人民的感谢。

在汉口期间,印度医生增进了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与抗日根据地的了解与认同,并当面向周恩来表达了想去华北前线为八路军进提供医疗救护的强烈愿望。由于国民党的阻挠,这个愿望直到第二年的2月12日才实现,经过20天的跋涉,印度援华医疗队抵达延安,抵达当日受到民众热烈欢迎,第三天毛泽东亲自出席军政界举行的欢迎会。

医疗队中的柯棣华与巴苏华曾经有个约定,不在火线上丢掉一个伤员。1940年8月“百团大战”的第二阶段,在为时13天的战斗中,柯棣华带领两名助理医生、几名护士,接收了800余名伤员,为558人施行了手术。柯棣华身体力行发扬白求恩精神,并于1941年1月5日成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首任院长。

1941年至1942年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异常艰苦的斗争阶段。1941年,柯棣华做了约450次手术,1942年上半年做各种手术150次。为满足教学需要,他在手术、教学之余编写教材,短时间内完成了几十万字的《外科总论》,又试图亲自将其译成中文。

1942年12月8日晚,柯棣华因癫痫发作不幸去世。12月30日延安各界举行追悼大会,朱德总司令宣读祭文并讲话,毛泽东题写挽词:“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西班牙医生”,反法西斯战士冲破阻力前往延安

反法西斯是一切爱好和平民主人士的共同心愿。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世界各地的民间援华此起彼伏。

1939年底,贵阳市东南郊的图云关迎来了第一批来自欧洲的国际援华医疗队,人称“西班牙医生”。“西班牙医生”中没有一个西班牙人,他们的国籍分别属于德国、波兰、奥地利、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苏联等,“西班牙医生”的共同点是都曾经战斗在西班牙,是反法西斯的无畏战士。

西班牙和中国,两个相隔千里的反法西斯战场,不仅彼此关注与支持,书中写道:“在马德里,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保卫者们都知道中国的抗日战争;而在1938年的武汉和延安,人们可以看到许多向战斗中的西班牙人民致以同情的表现”。

书中还提到一个细节:没有厕所、没有浴室,夜里还要忍受来回穿梭的老鼠,这对住惯西式洋房的外籍医生来说简直不可想象,他们设法自制淋浴设施,不仅仅是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更是为了预防疾病。遍地虱子是当时中国农村普遍之现象,疥疮成为中国军民中比较流行的一种传染病。

据第一批到达的德籍“西班牙医生”白乐夫回忆,为了除掉伤员身上的疥疮,以免整个医院受到传染,他们一方面利用水蒸气对伤员的衣服作消毒处理,另一方面自制淋浴设备为伤病员作淋浴消毒。他们用空汽油桶或木桶及竹管作为材料,设计一个“淋洗桶”,桶里的水还可加热,淋浴后全身从上到下涂上一层治疗疥疮的硫黄液,然后再送入病房。

100卷“抗日战争专题研究”系列著作

海内外规模最大、体系最全的抗战研究

《抗战时期的外国友人》一书出自正在编撰中的“抗日战争专题研究”系列著作,该系列著作共有100卷,由南京大学张宪文教授和朱庆葆教授共同主持,联合百余位中青年学术骨干深耕细作。该系列著作总字数将超过3000万字,将是海内外规模最大、学术体系最为完备的抗战专题研究系列著作。

该系列副主编之一、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教授告诉记者,已经出版的20余卷作者都是国内研究相关问题的青年才俊,编委会专门邀请权威专家进行了多轮审稿,江苏人民出版社搭建了强大的出版班底确保质量。张生表示,在编撰过程中,青年学者们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走访调研,并到海外查阅各种资料,已经出版的20余卷书籍引用了大量中外一手资料,非常详尽全面。

张生表示,该系列考察了抗战历史研究的学术史和已有的学术成果,坚持学术创新,填补以往学术研究的空白,不做重复性、整体性的发展史研究,以此推动抗战历史研究在已有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范杰逊 黄欢 实习生 李文玉

上一篇: 书单|铁门内外、炉火正红:上海社科院历史所12种新书
下一篇: 万物黎明后的大历史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