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发现身边的历史.txt

发现身边的历史.txt

发现身边的历史.txt发现身边的历史随着时代发展和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深入展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为了改变学生“读史无用论”、“历史的枯燥无味”等观念,..

发现身边的历史随着时代发展和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深入展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为了改变学生“读史无用论”、“历史的枯燥无味”等观念,为了响应《中史参》推动个人写史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激励学生发现、记录、认知“身边的历史”,借着平潭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我特地开展了本次活动。一、活动情况1.教师方面:根据《中史参》的首届学生写史主题命题为“发现身边的历史――我写我家”,要求学生从各自的家庭或家族入手,探索自己生命的源头,通过讲述自己家族的历史,展现时代浪潮下个人或家庭的命运沉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设计活动过程,编写活动方案,罗列写作提纲,准备材料,真实地记录和写作通过探究活动发现的“身边的历史”,如家人、亲戚、长辈、老师、同学、陌生人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历史遗址、文物、档案、报刊等历史线索和历史信息,完成实践活动结论,并且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乐于合作。学生在活动中及实践论文汇报时,教师尽可能地发现并及时给予赞赏,对活动成果较合理的评价,选择优秀研究报告进行编辑出版,鼓励学生把活动内容与所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他们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教给学生处理材料、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方面:从学生的成果来看,不乏佳作。学生通过长辈的口述历史、自己观察、搜集材料,以“小切口,大背影”,试图恢复历史的原貌,展现宏大的历史潮流。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初步掌握研究历史的方法、途径,培养基本的历史认知能力;初步掌握历史书写规范和技巧,培养基本的历史书写能力;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会付出,培养了学生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高诗颖的《国为家本――个陌生老人的到访》获首届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三等奖,她通过口述史的形式记录了自己太祖母一生的坎坷经历,从而展示了政局的变化。她在探究总结中写道:“历史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必修一必修二,不仅仅是考古学者从地下挖出的文物以及凭此所作出的学术报告,它是生活,它渗透在生活。不可忽视的是,普通人的历史也推动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正如太外婆的哥哥。”刚学完历史必修二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生马上活学活用,也仿照课本从吃穿住行等几个方面来描写平潭的变化,如李嘉欣在写完《这三十三年》后感悟到:“在中国共产党正确政策的指引下,就是这么三十年,中国迈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还有些学生从几代人的生活经历进行比较来描写平潭的变化,如郑晓的《三代人各自的历史》感悟到:“通过对比50年间我家三代人的生活,发现我们90后的生活条件比从前的人好得太多,许多东西我们唾手可得,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我也看到了平潭的变化,从闭塞的“海防前线”到现在的综合实验区,在寻找身边的历史时发现了很多从来不知道的故事,像外祖父的故事,母亲的故事„„这也是一个奇妙的发现旅程。原来历史其实是很有趣的,就在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有些学生从祖屋的变迁、宗亲的往来来描写平潭的变化,如丁佳慧在《我写我家》中写道:“其实,有时候真的在想,作为一个平潭人平潭话讲不熟练是不应该的,不可以忘记自己的家乡语言,作为孙女要好好孝顺爷爷奶奶,他们也希望我们这些孩子可以好好的陪陪他们,也希望我们可以在家里过夜。其实老人家就是缺少一个可以倾诉的伴。”当然,由于学生年龄和阅历的限制,文章还有些美中不足之处。如:口述历史源于记忆、主观性较强,不可能做到一切都符合“客观事实”,这就需要作者对口述内容进行去伪存真,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客观;作者有时候并没有对一些事物作深入而又细致的挖掘,正因为这样就会失去进一步去深化主题的机会。作为高中学生,这样的文章尽管略有不足,但已经难能可贵,他们在选题、观察、搜集材料、写作以及历史感悟方面的许多尝试都值得大家探讨与借鉴。二、活动感悟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素质和科学精神方面有得天独厚条件,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功能。

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作为历史课标重要的目标维度。历史新大纲明确提出:“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学科的一门基础学科,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德、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公民。”如何做到呢?除了课堂教学以外,综合实践课的开展可能对之有许多补益之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向广阔的社会天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把课本知识进行活用,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际交往等能力,锻炼了意志,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有力地促进自身素质的提升。教材是媒介,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中介”,学习历史是为了借鉴过去,面对现实,展望未来。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课,寻找教材中与社会现实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点,拓展了教材,倾注对现实的人文关怀,做到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和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相结合。三、些许问题与困惑1.学生的审题能力有待提高。活动开展之前我特地写了一份写作要求,发到公共邮箱供学生长期参考,还定期总结每一阶段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公布,可还是不少学生不按要求作答,有的甚至离题万里,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2.学生消极怠工怎么办?怎样科学分配活动与其他正常作业的关系?高中生,确实科目多、作业繁重,可能无法顾及每个科目或其他活动。可现在的高考,不都是考课本知识,更多的是考查各方面的能力,比如2012年福建高考文综卷就考查了有关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发展的时政热点。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活动的理解与态度也不一样,有的感到这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有的甚至出现抵触情绪牢骚满腹。这次活动持续了将近八个月,130个学生,803.怎么样完善评价体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与结果在高考招生并没有很好地体现,既然作为普通的教师不可能改变高考命题方向和高招制度,那么只好尝试完善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探索一条适合校情的综合实践活动之路,促进实践活动课有效开展。每一次活动都是忙碌的,但又是充实的,都会有所收获,也会遇到许多新问题,这促进教师更加努力地去思考与探索。

上一篇: 梁启超的历史观念——读《中国历史研究法》
下一篇: 正确处理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