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大海上的紧急救援
我乘坐阿根廷国内航班前往去南极的必经之路――阿根廷最南端的城市乌斯怀亚。飞机还未降落,覆盖着皑皑白雪的群山就映入眼帘。套上羽绒服,大巴载着我们在这个随处可见彩色小木屋的小城市里穿梭,不多久就到了码头。在码头边最繁华的街道享用了当地特色的帝王蟹和烤羊肉后,等待着我们的将是十六天的海上生活。
我们乘坐的是法国庞洛公司的邮轮“南冠号”,它号称是“全球极地探索最佳邮轮”。上船安顿下来没一会儿,舱房的广播就通知我们进行强制的安全演练。船上专门请来的南极探险队员让我们穿上救生衣,告诉我们警报的不同含义,最后带我们来到室外悬挂救生艇的甲板上。也许是无知者无畏,那时的我还都认为演习不过是走个过场,事故绝不可能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但谁也没想到,意外在我们的身边真实地上演了。
第三天早上,船舱内广播里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一艘比我们提前出发的南极探险邮轮凌晨两点引擎失火,船体侧倾,两小时后船长做出弃船的命令,所有人按照“老人和儿童先走”的顺序,乘坐救生艇逃生。而这艘失事的邮轮,正是我们“南冠号”的姐妹船――同属法国庞洛公司的“北冕号”。无论是出于人道主义精神还是公海上的国际公约规定,我们都必须改变计划的航线对这艘船只进行救援。
我们带着望远镜,披上厚外套来到阳台。只见不远处有一艘军舰,橙色的救生艇正一艘艘向我们的邮轮驶来,显然这些救生艇承载的就是从“北冕号”上逃生的乘客。我们所在海域的上空有直升机在盘旋,不远处的海面上还有几艘军舰派出的小船,船上坐着穿着海警服的船员。这是阿根廷派出的军警船,他们最早到达事发海域,但救援难度太大,每次救不了几人,而且往返时间长,直到“南冠号”抵达才加快了救援速度。而行驶在周围的黑色橡皮艇的驾驶员是我们船上派出的救援人员,他们整晚未眠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我们不禁冲着他们一边喊着“Good job!”,一边竖起大拇指,而他们也礼貌地冲我们挥手致谢。
救生艇内的乘客都转移到我们的船上后,此时船内几乎所有的公共区域都聚满了来自“北冕号”的乘客。他们没有携带任何行李,甚至有不少人还穿着拖鞋和睡衣,此刻室外的温度只有零度上下。在遇险的257名乘客和船员中,有100多名中国人。我走近一位正在讲述事故的中国女士身边,她一脸疲倦,眼里写满了还未褪去的恐慌和紧张。
“警报一响我们就走出房间,但出来就再也不能回去了。身上穿的都是睡衣,只带了顺手拿着的东西。而后我们都被聚集到甲板上,能看到船的另一头在冒烟,但是没想到会这么严重。后来船长说要弃船,有的一家人都要被迫分开。我们几十号人挤在一个救生艇里,四周都是黑色的海,什么都看不见,不能上厕所,也没有吃的喝的。在大船上已经严重晕船,小船就更让人吃不消了,有人当时就吐了。寒冷加上害怕,没有人能睡着。就像经历了泰坦尼克号。”我们听后唏嘘不已。
不一会儿广播响起,是为号召我们“南冠号”上的乘客向遇险的人员捐送御寒衣物和药品。我回舱房找出几双还没穿过的羊毛袜和暖宝宝送到了前台,大家都在尽自己所能给他们提供温暖和帮助。
70个小时的救援成功后,“南冠号”载着两艘邮轮的人驶向福克兰岛的史丹利军港,这里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福克兰海战的爆发地。所有“北冕号”的人员都被妥善安置在福克兰岛上的住所内,至此,惊心动魄的救援行动终于告一段落。
晕船与雪山徒步
当“南冠号”在公海上开始全速行驶时,我才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晕船。海浪最大的时候,我们五楼的舱房阳台全部被打湿,桌子上所有没被固定的东西都会随着船身晃动,一个猝不及防就会掉在地上。每行走一步胃里都像翻江倒海一般,随时都可以把吃进去的东西吐出来。90%的船友都有了晕船的症状,就算吃了晕船药,也只能病怏怏地躺在床上,甚至无法下床吃饭。
两天后,我们抵达南乔治亚岛。然而登陆的程序却是繁琐的。由于南极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纯净而脆弱,因此我们每次登陆前都要对外衣和背包进行生物检查,防止无意间将陌生种子带到陆地造成植物入侵;每次离船和登船时除了要穿脱防水防风的衣裤、靴子和救生服,还要对鞋子进行两次消毒。
我们登陆的地点是一个废弃的捕鲸站,弃用的厂房、搁浅的渔船、生锈的铁锚还原封不动地留在这里。海豹、海狗、企鹅三五成群,毫不理会充满了好奇的人类,懒懒地躺在蓝天下。与动物接触并不是这一站的主要目的,我们要挑战的是翻雪山、过草地,徒步六公里到达岛的另一边,而这是一场没有回头路的“长征”。
在几名专业探险队员的带领下,我们一百多号人排成单列的长队,每个人都必须踩着前一人的脚印前进,因为我们无法知道厚厚的雪下是坚实的土地还是会让人跌落的悬崖。直到登到山顶的那一刻才觉得艰辛都是值得的:一边是白得刺眼的雪山,另一边是仿佛没有一丝波纹的湖泊和蔚蓝的海湾,一股敬畏自然的心情油然而生。
冰川与黄金港
十一月份正值南极的春末初夏,一路向南航行,白昼的时间越来越长、黑夜的时间逐渐变短,最极端时一天只有两个小时左右看不到日光,必须拉上遮光的窗帘才能睡个好觉。越往南走,气温也在慢慢降低,海面上开始出现了南极的一个象征――冰川。
小型冰川上会有企鹅等动物在上面落脚歇息,最大的冰川有数公里之长,从远处眺望,平滑的冰面放佛一张巨大的白色桌案被丢在水里。有时坐橡皮艇登陆时会在数不清的浮冰里穿梭,想伸手碰碰冰块,却又担心会不小心撞上而划破了小艇。冰川的颜色和形状各异,有的像透明的宝石,纯净得没有一丝瑕疵;有的比海水还要碧蓝,像被颜料染过的雕塑。
在黄金港登陆点,从橡皮艇上下来的那一刻我差点激动地叫出声来。毫不夸张地说,这里遍地都是海豹、海狗和企鹅。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独属于海洋生物的腥气。
中小型的海豹们多爱挤在一起,它们有的懒懒地躺着,连眼皮都不愿拾一下;有的伸出有五根细长“手指”的爪子到处挠痒;小海豹则对一切充满好奇。虽然按照国际公约的规定,我们不能与这些动物靠得太近,但它们会扭动着胖胖的身躯主动来到我们的脚边,甚至会把头拱进我们的怀里。身躯庞大的象形海豹有的像一块巨石安静躺着;有的用鼻子哼着粗气,发出“嗡嗡”的声音;有的甚至会直起上半身互相攻击,显示自己的威风。而狡猾的海狗长着一副大老鼠一样的面孔,总是警惕地望着四周,监视着人类的一举一动,探险队员常会站在海狗聚集的地方,提醒我们避让以免不注意时惹怒了它们而遭到攻击。
南极探险范文第2篇
走近南森
弗里乔夫·南森于1861年10月10日出生于挪威奥斯陆(曾用名“克里斯蒂安尼亚”,Christiania)附近的一个富有家庭里,父亲是一位律师。1880年,南森进入皇家弗雷德里克大学(The Royal Frederick University,今奥斯陆大学)攻读动物学。1882年,他乘船到格陵兰水域去做调查研究。这次海上调查激起了他对北冰洋的强烈兴趣。
1887年,南森提出了乘坐雪橇横跨格陵兰冰盖的考察计划,但是挪威政府拒绝提供资金,后来他从一个丹麦人那里获得了资金支持,开始执行他的计划。1888年5月,南森率领五名队员离开挪威,前往格陵兰岛,但恶劣的冰况使考察队在靠岸之后遇到了极大的困难。1888年8月16日考察队开始由东向西艰苦地行进;10月上旬,南森到达格陵兰西海岸上的戈德撤泊村,由于最后一班轮船已经启航,他们不得不在那里过冬。俗话说:“上天关上了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那个冬天的滞留给了南森一个研究爱斯基摩人生活习俗的机会,最后他将这段经历写成了《爱斯基摩人的生活》一书,并于1891年出版。
格陵兰岛探险的成功使南森的探险筹款活动更加顺利,遇到的阻力大为减少。在接下来的探险活动—利用浮冰群漂浮穿越北冰洋的筹备过程中,南森获得了大量来自个人的捐款,他利用这些资金建造了有名的“弗拉姆”号探险船。这艘船的最大特色是其外壳呈圆形,这种外形使其可以轻易挤进大冰群,并将冰块拱在上面。1893年6月24日,南森带着12名队员向北冰洋进发。1893年9月22日,“弗拉姆”号到达切柳斯金角东北方向的北纬78°50′、东经133°31′的冰区。在漂浮过程中,南森通过计算发现这条航线不能使该船跨过北极,因此1895年春天南森带着一名队员离船乘雪橇向北极前进。冰况、严寒、风雪使行进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1895年4月8日南森返回到离最终抵达区域1126.5公里远的弗朗兹-约瑟夫-兰德。根据记录,他们曾到达过北纬86°14′的冰区。之后,南森又分别于1898年和1911年进行了两次北极探险。
南森的一生丰富多彩,既是探险家,也是科学家和极地学者,还是艺术家和政治家。1882年格陵兰水域的调查结束后,他成为卑尔根博物馆(Bergen Museum)负责动物学采集的管理人员,直至1887年开始格陵兰岛探险。1888年南森从皇家弗雷德里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897年担任皇家弗雷德里克大学的动物学教授,但格陵兰岛探险使他的兴趣转向了海洋物理学,在此期间的1896年至1917年,南森致力于科学研究,并参与了国际海洋考察理事会的创建工作。
除了探险,南森还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政治活动家,曾于1906~1908年担任挪威第一任驻英国大使,1914~1918年成为国际联盟战俘事务委员,1920~1927年任挪威驻国际联盟裁军委员会代表。在参与国际事务期间,南森曾从事救济难民等多项人道主义项目,1921~1923年致力于俄国伏尔加河流域饥民的救济工作,1925~1929年担任亚美尼亚难民遣返委员会主席。南森还因为从西伯利亚、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遣返50万名战俘的工作和直接援救俄国遭受饥饿的人民(1921~1923)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1921~1922)。南森于1930年5月13日逝世于奥斯陆附近的留萨克尔庄园。
南森将自己的探险经历写成书,给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其中包括《格陵兰岛穿越记》、《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在黑夜与冰雪中》、《1893—1896年挪威的北极探险》、《穿越高加索到达伏尔加河》。
另外,南森还在海洋学仪器的设计、风生洋流的解释和北方水域水层形成的方式等方面的研究中做出了贡献。
走近北极
19世纪末期,北极地区的气候非常寒冷,常年冰天雪地,而当时的航海技术无法达到去北极探险的技术水平,使许多想前往北极的探险家心有余而力不足。南森就生活在北极圈内。他设想建造一艘能够在北极海面上航行的船只,这艘船能够顶住海面冰层的巨大压力和冲击,然后在冰上漂浮通过北极。他的设想得到了一些造船师的大力支持,并按照他的要求建造了“弗拉姆”号探险船。
1893年夏,南森精心挑选了十几名身强力壮的船员,开始了艰苦的北极探险旅程。他们刚刚到达北极就遇到了天气骤变,海况恶劣,他们还没来得及收集有关数据,“弗拉姆”号就被困在结了冰的海面上进退不能。他们只好放弃“弗拉姆”号,靠古老的雪橇滑回挪威大陆,真可谓死里逃生。虽然首次探险以失败而告终,但南森等人的勇气和精神却由此名扬天下,被载入史册。1898年,经过改造后的“弗拉姆”号第二次起程,前往格陵兰岛。这次远航探险虽然没有穿越该岛的最北端,却由此发现了一块原来从未被人知晓的大约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弗拉姆”号的第三次远征探险发生在1911年月12月14日,它成为世界上第一艘到达北极并平安返回的船只。1914年,“弗拉姆”号曾环绕挪威航行。“弗拉姆”号的三次远征探险为航海界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和一手科学数据,为后来人们征服南北两极奠定了基础。
走近探险船博物馆
南极探险范文第3篇
博物馆是一座金字塔形的建筑,也有人干脆形容是一顶大帐篷,内有一艘航海家南森首次进入北极乘坐的“弗拉姆”号探险船。参观者由阶梯爬上船身,然后由与甲板同样高的左舷处进入船舱,可以看到当年探险时的装备。船舱内的设备较之现代航海当然不能相提并论,但生活必需品却是很齐全,还有一架现代商船上没有的钢琴,可以想像当时的探险家都是风雅之士,懂得用音乐调剂寂寞枯燥的航海生活。
19世纪末,由于北极地区气候寒冷,常年冰天雪地;由于航海技术落后,想征服北极的探险家也心有余而力不足。生活在北极圈内的挪威人南森设想建造一艘能够在北极海面上航行的船只,这艘船在海面的冰层上能够顶住冰块的巨大压力和冲击,然后在冰上漂浮通过北极。他的设想得到一些造船师的大力支持,根据他的要求,为他建造了“弗拉姆”号探险船。1893年夏,南森精心挑选了十几名身强力壮的船员,开始了艰苦的北极探险旅程。他们刚刚到达北极,不料天气骤变,海况恶劣,他们还没来得及收集有关数据,“弗拉姆”号就被困在结了冰的海面上,既不能前进,也不能后退了。他们只好弃船走人,靠古老的雪橇滑回挪威大陆,真可谓死里逃生。虽然首次探险以失败而告终,但南森等人的英雄壮举却名扬天下,被后人广为传颂,并载入史册。
直到三年后的1896年夏天,人们才将“弗拉姆”号从北极拖了回来。1898年,经过改造后的“弗拉姆”号第二次起程,前往格陵兰岛,这次远航探险虽然没有穿越该岛的最北端,却由此发现了一块无人知晓的大约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人们刮目相看,1911年月12月14日,它成为世界上第一艘到达南极的船只。它一路平安地从南极回来后,于1914年还做了一次环挪威的海上旅行。由于它三次远征探险,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和许多第一手科学数据,为后来人们征服南北两极奠定了基础。观光“弗拉姆”探险船博物馆,就像翻开一本挪威历史教科书,使人们能够对挪威这个海上国家的历史有一个更加清楚、直观的了解。
早在一万年前的冰河时期,挪威民族就繁衍和生活在北部沿海一带。9世纪末,哈拉尔一世出现,才成为统一的城邦;11世纪,奥拉夫二世从英国及丹麦手中夺回挪威,正式统一,并进入王朝的鼎盛期;公元1319年以后,在多场战争中,国土纷纷落人丹麦手中;公元1814年,丹麦放弃对挪威的统治,将之割让给瑞典;公元1906年,挪威正式脱离瑞典宣布独立。作为一个国家,如果从1814年5月17日经过挪威全国公民投票产生第一部宪法算起,挪威历史仅有190多年。要是从挪威1906年脱离瑞典的统治,正式取得国家独立来说,挪威的历史至今刚到百年。因此,挪威人常说,他们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年轻的国家。然后,挪威人对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却推崇倍至,非常珍惜并加以精心保护。
挪威的地理环境非常特殊,位于北欧斯堪地那亚半岛西北部,面积约386958平方公里。它面临挪威海、大西洋,北濒北冰洋,东北与俄罗斯、芬兰接壤,东与瑞典为邻,南濒北海,隔卡特加特海峡与丹麦遥遥相望。国土呈长条形,南部多山,部分为林地,是国内最肥沃的粮食生产区;北部海岸陆地与大海交错,形成一连串的湖泊和陡峭海湾,整个海岸皆满布锯齿状的峡湾,固有“峡湾之国”的称号,又有万岛国(沿海岛屿50000多个)、半夜太阳国(国土1/3在北极圈内,夏季时,有一段“永昼期”,没有黑夜)之称。
挪威虽地处高纬度,但因受西北及墨西哥暖流影响,雨量丰富,气候温和,极北地带夏季可达摄氏10度以上,沿海不结冰;冬季平均温度为摄氏零下6度。有了这样得天独厚的沿海条件和水利资源,所在他们的兴衰都与航海有关。在同一地方,除了有探险船博物馆外,还有海盗船博物馆和航海博物馆,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船舶传统宝库、海洋文化殿堂。挪威人是历史上有名的维京人的后裔,以他们祖先为海盗而自豪。
南极探险范文第4篇
假如在地球上任何两个不同的位置,只要始终不变地沿着同一条经线沿着正南方向前进,最终必将会相聚在一点,这个点就是南极的极点。同样,沿着同一条的经线向正北方前进,最终也会相聚在北极的极点。
南极到底有多大?界限又如何划分?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概念,南纬60度以南的地区称为南极区域,它是南极大陆及其附近岛屿的总称。南极总面积约有650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为2350米。整个南极洲98%的面积常年被冰雪覆盖,只有2%的大陆或岛屿在夏季冰雪融化时露出大地,是一个真正的、举世无双的冰雪世界。
大陆漂移说认为,5亿年前,它是和印度、南美洲、大洋洲处在同一个超级大陆上,叫作纲瓦纳古陆。后来,这个大陆又因地壳运动分裂开来。2400多万年前,和南美洲断离后,气温骤降,变成世界上最寒冷的地区,也是世界上最干燥、风力最大的地方。
南极是现今地球上唯一没有国家、没有常住居民的大陆。那里的生存环境几乎是最恶劣的,因此被视为“生命的”。在茫茫的南极大陆上,有的只是一望无际的冰雪和酷寒的气候。南极的年平均气温为-25℃;中部地区年平均气温为-56℃;最低气温是-88.3℃。尽管如此,有些顽强的动物们,仍选择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
南极洲腹地是一片不毛之地,仅有的生物就是一些简单的植物和少有的昆虫。但是,海洋里却充满了生机。那里有许许多多的海藻、珊瑚、海星和海绵,还有林林总总的微小生物。作为生物的链条,它们为南极的鱼类、海鸟、海豹、企鹅以及鲸等海洋动物提供了食物来源。
鸟类是南极边缘地区种群比较多的生物物种,总数大约有45种。在一些鸟类当中,数量比较多的有企鹅、信天翁、海燕、贼鸥、燕鸥等。这里还是世界上最大的企鹅栖息地,大约有两百万只企鹅在岛上生儿育女。它们可以把卵产在光秃秃的地面上,因为南极大周被大洋环绕,不用担心陆地食肉动物能够到达这里。夏天,企鹅常聚集在沿海一带,构成最具代表性的南极景象。
海兽主要有海豹、海狮和海豚等。南极大陆周围的海洋,鲸成群,为世界重要的捕鲸区。由于捕杀过甚,鲸的数量大为减少,海豹等海兽也几乎绝迹。面对捕猎者的疯狂猎杀,各地相继制定保护海豹的政策法规政策,才使海豹免遭杀绝。
南极洲是个巨大的天然“冷库”,是世界上淡水资源的重要储藏地,各种矿藏资源丰富。煤主要存贮于南极横断山脉,储量约为5000亿吨;铁矿贮存于东南极的因德比地到威尔科斯地之间的地区,其蕴藏量可供全世界开发利用200年;南极地区的石油储存量500~1000亿桶,天然气储量约为30000~50000亿立方米。此外,南极洲还有金、银、铂、铬、锡、铅等多种金属矿藏220余种。
南极这块令人神往的圣地,一直以来就是无数探险家的终极目标。1772年12月英国航海家库克第一个踏上南极大陆,吹响了人类探索南极大陆的号角,从此南极不再是一片孤独寂寞的地方,世界各国的探险家、科学考察队也纷纷来到了南极,在那里设立了科学考察站,对极地气象、冰川、地质、天文、野生动物繁衍发展的状况等进行研究考察。
目前已有28个国家,在南极设立了53个科学考察站。1985年2月20日,我国在南极设立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1989年和2009年又分别建成了中山站与昆仑站。目前,已呈三足鼎立之势,它像把钥匙,一把插入南极的钥匙,一把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我们常常为那些身处南极探险者,那种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前赴后继的执着精神所感动,更对近年来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勇于探索、顽强拼搏、甘于奉献的科学家而由衷敬仰。
近些年来,世界环境问题倍受各国人民瞩目。南极的环境保护问题也在历次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上被提到。1991年10月4日,40多个南极条约国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签订了《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要求对南极环境全面实施保护,有些国家主张把南极作为世界公园加以保护。近些年来的温室效应、冰川融化以及南极臭氧空间也同时向人类发出了警告:人类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也要同样注重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使用。
南极探险范文第5篇
太多人习惯于日复一日的庸常生活。起床、工作、回家、上床、偶尔也会有人想,去他的!2001年,28岁的女孩决定告别这一切,她抵押了房子毅然上路。她沿埃及、利比亚、苏丹边界横穿沙漠,其后多次探索北非沙漠区。2004年,她骑单车穿越阿富汗。同年未加入一支由专业向导带领的南极探险队,期间团队伤病不断,而Hannah则是少数几位最终到达南极点的队员之一。2005年,她参加环球帆船竞速赛,完成从英格兰出发,经巴西、德班、新加坡直至菲律宾群岛的半程航线。好友弗拉瑟死于乳腺癌,这对她震动很大,为了纪念好友,同时也为“突破乳腺癌”慈善组织筹集捐款,她决定无后援40天内抵达南极点,打破先前的速度纪录。
“我要求自己诚实地撰写报告,这就意味着不得不向你们暴露自己的缺点,那就是我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既懒惰又懦弱的人,”她写道。“尽管为了能来这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脑子里却依旧时不时有个声音在悄悄说着上帝啊,请不要让我做这些吧,把我从这里弄出去吧。”
格林威治时间2006年11月19日早晨,Hannah从大力神湾出发,踏上艰苦而漫长的远征,计划路线的总距离接近于许多无后援探险者的两倍。
“目前我正沿上次的路线滑行,每一又四分之一小时休息15分钟,早晨八点出发,晚上六点结束。”她写道。所有探险家都会告诉你,今年对南极探险而言是最糟糕的一年。环境与天气与过往比有了显著改变。滑雪者们都在奋力拼搏,他们传回的图片中显示出异常高大的冰浪和起伏的冰面。
“今天我都不记得跌倒过多少次,到处都是边缘锋利的冰浪,令人恼火。有好几次我发现自己身处3~4米高的冰浪组成的丛林中,迷失方向,进退不能。我不得不摘下雪板,四处寻找最佳的逃生路径,然后再把沉重的雪橇拉拽到更加平整的地方。天黑扎营时我又冷又累,前进的距离也非常有限。我只能祈祷明天会是个晴朗天气,我经受不起像今天这样无休止地耗下去。”
然而现实却没有改善的迹象。“我陷入冰浪的地狱中,”Hannah抱怨说。“令人沮丧的冰浪与山脊在目力所及的范围内,沿各个方向绵延伸展。我整天都在忙着攀登、拖拉,下滑,而这一切竟丝毫没有消失的迹象。当晚我的情绪异常低落,这或许就是单人旅行时最难熬的时刻。”
正在接近的不仅是南极点,还有来自英国皇家空军与海军陆战队的探险队员。身后有一位听着《傲慢与偏见》紧紧追赶的女孩肯定让小伙子们倍感压力。“我在中午两次追上他们,其中第二次应该是四位滑雪者,”Hannah报告说。“我确信那就是空军南极探险队的成员。这些家伙超猛的,但愿我能追上他们,不过这可不容易。或许是多亏了《傲慢与偏见》,那天我滑得很棒。”她补充说。
风依然在吹,出现的冰浪也依然高大,“这对我又是一次考验,我承认自己正在努力适应南极特殊的示爱方式。”有声读物也换成了《流动的盛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喜欢海明威,我尝试去学习他那些斯巴达式的散文。”
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特别是身体的疲劳加剧了受伤及操作失误的风险。Hannah与险恶的冰浪进行着艰苦的战斗。然后,就像是付出后的必然收获,她到达了南极点。格林威治时间12月28日晚上8:33,Hannah创造了无后援滑雪至南极点的最快速度纪录,同时成为历史上第九位以该方式到达南极点的女性。
来自海军的探险队稍稍领先Hannah到达南极点,但他们是从更靠近内陆的爱国者山出发。空军远征队则因为健康原因中途放弃。虽然说友谊第一,但她还是当之无愧的胜者――单人无后援。Hannah的总用时为39天10小时33分钟,比之前的纪录41天8小时14分提早了将近两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