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区十三五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笔记
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关于唯物史观的具体描述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以下称新课程标准)已经发放到各省市进行使用。在新教材没有发放的情况下,教育部做出了用原版书籍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指示。该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用唯物史观为指导,将唯物史观作为指导教学的核心理论。新课程标准对于唯物史观的具体表述如下:
1、在新课程标准第2页,关于课程“基本理念”的第2点“坚持正确地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中提到: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
2、在新课程标准第4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中的《学科核心素养》中提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并在之后首先探讨了唯物史观的内涵,如下: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这一部分解释了为什么要将唯物史观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原因。
3、针对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在新课程标准第6页即《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标准》一目中进行了稍微充分论述,如下:
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包括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这一部分较为充分地解释了唯物史观中哪些基本原理及方法是高中学生需要掌握和理解的。
4、在新课程标准的第41-44页《学业质量》中,对每一个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划分成了4个维度。对于唯物史观的划分如下:
1-1/2-1能够知道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知道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知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能够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3-1/4-13-1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理解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理解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能够史论结合、 实事求是地论述历史与现实问题。
这一表述在第70-72页附录1《历史核心素养水平划分》中进行了归纳性的描述,如下:
学业质量水平的划分为教学成效及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提供了较为具体而可行的框架。
5、除此之外,在新课程标准中还有很多关于唯物史观的零星记载,具体如下:
(1)第6页,第5点关于家国情怀的课程目标的描述中,提及要“树立正确历史观基础上”所谓的正确的历史观就是唯物史观。
(2)在第12页《课程内容》中关于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的要求中提及“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体会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尽管内容要求中明确提出“唯物史观”的描述只有一处,但是关于这一课程的介绍以及基本要求的表述均是基于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另外在这一部分中的《教学提示》P17页中,第一点也明确提及了唯物史观,即“在本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梳理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阶段,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除此之外在一些教学案例后面的《学业要求》中均有对唯物史观目标的描述,如第21-22页,每一具体目标都体现了唯物史观,最明显的是能够掌握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所引起的世界历史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总趋势(唯物史观)。
(3)在选择性必修课程中的模块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内容要求中(第22页)提到“学习这些内容,加深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阶级分析法,对上层建筑的各领域实质进行深入分析,认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性”,除此之外,在它的《教学提示》的第2点中也明确地提出了“教师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上的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措施”,并对达到怎么的具体的认知程度提出了明确地三点维度:一是要从历史的角度考虑具体的国庆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明了某一制度创立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二是要对某一制度的创新之处和存在的缺陷进行辩证的分析;三是要注意某一制度是否在以后有不断完善或问题暴露、积累、激化的情况等;四是对国家制度进行横向比较时,要避免简单的类比和抽象的优劣评判,通过比较,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不同国家各自的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异同。在这一板块的《学习要求》中标注了唯物史观的要求,这一切都为《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板块教学提供了具体指导,
(4)在选择性必修课程中的模块2《经济与社会生活》中虽然没有明确对唯物史观进行详细而明确的阐述,而全篇皆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在第30页《学习指导》中设计到唯物史观的具体要求的表述。
(5)在选择性必修课程中的模块3《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关于唯物史观的表述是与模块2是一样的。
(6)在第34页选择课程模块1《史学入门》中专门有一个课程是关于唯物史观的:即1.2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具体描述如下:指导历史观对于史学研究和史学发展的重要性;指导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及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尝试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唯物史观学业质量水平划分
通过上述的对比,我们发现水平1、2主要是强调对唯物史观基本观点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即内化唯物史观的过程,而水平3、4则强调学生对唯物史观的运用,是在内化唯物史观之后的一种能力和思维的获得,强调实践唯物史观的能力。学业质量水平2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学业质量水平4则是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也就是高考的命题依据。
另外为了后面更好地描述每个层次的基本原理,现将学业质量水平划分的分层如下:
二 图示新课程标准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表述层次
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的“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所谓的四层是“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朱汉国教授指出,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而是既包括一般意义的知识与能力,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唯物史观作为一种学科素养,是“个体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方法,分析历史所形成的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唯物史观包含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正确的价值观念四个方面的内容。所谓的必备知识包括“重点内容、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关键能力则是唯物史观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考查目标,“历史知识获取能力”——学会学习,“历史思维能力”——思维方法,“历史探究能力、历史表述能力”——实践探究;必备品格是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政治思想品格、道德人格和史学品格,比如“积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则是唯物史观素养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人格;唯物史观素养指导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现在一个人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等方面。例如,形成“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对各文明做出客观的、全面的评价与分析”的文化观与历史观,等等。
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必须与具体问题结合并在运用的实践中才能养成。这就决定了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养成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而应该放置在历史和现实的情境中。尽管新课程标准关于唯物史观素养的水平1/2侧重于对唯物史观基本观点和方法的了解和掌握,以及理解唯物史观作为科学历史观,水平3/4则更多强调运用唯物实干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具体描述过程中水平1/2的划分是以“知道”为主要指标的表述。由于教学实践中即便是合格性考试均不会存在纯记忆的命题,因此,一线教师在关注核心素养水平划分的表述时候不能仅仅领会表层性的指向语言,更多地应该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来的“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来解读,只要这样更有利于核心素养的落实。为此我们将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唯物史观核心素养表述层次梳理如下:
将新课程标准关于唯物史观的原理表述图示话有利于指导一线教师落实核心素养具体目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