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 》( 2022年10月10日 第 17 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学术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提出了重大课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在哪里,能够带来哪些启示?怎样认识新型城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本期学术版围绕这些问题进行阐述。
——编 者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在哪里(学术圆桌)
黄群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全面超越,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作为一条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对于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摒弃西方现代化老路
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现代化理论中关于以工业化、市场化、经济全球化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其与西方现代化的基本逻辑并不相同,与西方现代化有着本质区别。
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现代化所遵循的生产力发展单纯服从于资本的逻辑,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超越,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国式现代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形成了系统协调的现代文明新形态。围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现代化理论的创新突破,指引我国从“现代化的迟到国”跃升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
坚持立足本国国情探索现代化动力机制和战略,给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带来启示
坚持独立自主开辟发展道路,立足本国国情探索适合自己的现代化动力机制和战略,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现代化动力机制看,我们党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长处,又有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充分利用资本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又有效防止资本野蛮生长,实现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从现代化战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立足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战略安排,并以五年规划(计划)的形式加以贯彻落实。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在“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战略,实施富有前瞻性、全局性、基础性、针对性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加快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适合国情的正确现代化战略,指引我国加快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向世人表明,一个后发国家即使不具备先发国家那样的发展条件,只要锚定自己的现代化目标,立足本国国情独立自主探索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也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积极倡导文明交流互鉴,打破西方“文明冲突论”对人类文明的桎梏
西方现代化是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的依次发展过程,形成了传统和现代二元对立的文明观,主张用现代性取代传统性。许多西方学者和政要认为,多种文明不可能和谐相处,必然发生冲突和对立。在西方现代化史上,一些国家利用其工业文明的先发优势对仍处于传统农业文明阶段的国家和民族进行侵略、压迫和奴役。今天,一些西方学者和政客依然在竭力宣扬西方文明等同于现代文明,试图改造其他文明。这加剧了世界范围的文明冲突,不利于人类文明丰富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探索创立具有包容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努力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文明冲突论”对人类文明的桎梏,推动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交相辉映、相互尊重、和谐共处。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长期奉行“国强必霸”的丛林法则和对抗性的零和博弈思维不同,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始终坚守永远不称霸、不搞扩张、不谋求势力范围的庄严承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努力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贡献力量。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场变局不限于一时一事、一国一域,而是深刻而宏阔的时代之变。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的期盼更加殷切,对公平正义的呼声更加强烈,对合作共赢的追求更加坚定。这更加凸显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针对当前世界面临的一系列现代化困境和危机,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科学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指出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学术圆桌)
史育龙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能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10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城镇化发展规律,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引领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实践证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推进人口大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大规模城镇化推动数亿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向劳动生产率更高的非农产业部门转移,提高了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平均每年新增城镇常住人口超过1600万人,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升到2012年的53.1%。城镇化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着力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城镇化率提高到2021年的64.7%,城镇常住人口总量超过9亿人,空间格局不断优化、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撑。
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要求我们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全体人民共享城镇化成果,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国家标准,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2012—2021年,我国年均新增城镇就业超过1300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从2.88∶1下降到2.5∶1,城乡居民在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上的差距日益缩小,不断向共同富裕目标迈进。
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必然选择。我国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新型城镇化注重文化传承,强调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传承历史文化,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改善人居环境,又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口最密集、污染排放最集中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处理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环保的关系。新型城镇化不仅考虑规模经济效益,而且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10年来,绿色城市、韧性城市、低碳城市建设有效减少了能源资源消耗,降低了碳排放强度,大大增加了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两横三纵”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19个城市群承载着我国70%以上的人口、贡献超80%的GDP,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推进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与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暴力掠夺殖民地的道路不同,我国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们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扩大内需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立足点,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城镇化动力仍然强劲,还有较大发展空间,蕴含巨大内需潜力和强大发展动能。一方面,通过城镇化带动几亿农民迈向现代化,将推动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也会带来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巨大投资需求,形成日益强大的国内市场优势。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成为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吸引全球高端要素集聚的重要平台,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仅有利于我国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发挥日益重要的功能,也有助于我国继续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全球发展繁荣。
当今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是发展的根基;信息化具有后发优势,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城镇化是载体和平台,拓展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空间,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要继续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稳步提升城镇化质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作者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学术圆桌)
文红玉 王雨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覆盖人口多、影响范围大,为世界现代化实践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中国理论和中国方案,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孕育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丰富发展现代化理论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长久以来,因占据现代化发展早期红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了现代化话语霸权。国际学术界很多人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甚至认为现代化只能在西方文化土壤中发生。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证明,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又决定了现代化理论的多样性。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为形成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提供了良田沃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推动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方面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文化基因,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了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理论的全面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的现代化,对创新现代化发展进程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同时积极防范和化解快速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风险与挑战,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为后发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关系,对形成现代化发展持久动力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长久以来,贫富差距过大是阻碍各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在发展中缩小贫富差距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首先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使发展具有强劲的内驱力。对于后发国家发展中面临的人口压力、城乡区域发展失衡、生态环境等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也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作出了科学回答。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合作共赢,对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我们党在领导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中,不仅致力于实现中国自身发展,而且注重加强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前进。扎实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平等参与、包容普惠中创造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和不同国家的发展选择,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与对话协商,倡导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和地区争端问题,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对正确处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中国式现代化以全新视角扩展了人们对文明形态的认知,向世界展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崭新模式与选择。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为世界提供了认识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关系的全新思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创造性实践,使人民真正成为新文明形态的创造者和共享者,极大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彻底打破“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视角、新路径和新范例,展现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新图景。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人民日报 》( 2022年10月10日 17 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