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学理念1.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不断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精神、科学严谨精神。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汲取历史的智慧。2.历史课程以落实、培养、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3.根据普通高中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学生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历史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形成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二.教学内容分析《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是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的第也是全书的第11课。本课内容分为四个子目,主要介绍了两宋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重点体现在农业和手工业较之前代有明显的发展、商业发达、大城市空前繁荣、经济重心南移,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宋朝科举考试的变化、门第观念的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等社会新变化。
虽然金元时期受女真、蒙古族自身社会发展进步的影响,上述变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逆转,但从长远看来这些发展趋势没有大的改变,体现出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好本课不仅能够加深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大背景下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情况,而且能够理解中国当今经济发展格局、社会文化观念背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三.学情分析1.学习本课的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了辽宋夏金元经济与社会的相关史实,能够说出辽宋夏金元时期政权的更迭、经济重心南移等史实,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尚不能从时代背景的角度全面地认识该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2、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历史分析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能较好地适应网络教学模式,同时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素养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本节课从多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四.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设计思维导图,初步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提高解释历史的能力。2.通过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十里红妆”、“扬州出现富商大贾”、“榜下捉婿”、“整箱地契”、“佃户不允许更换职业”等情节定位在宋朝时期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来考察是否符合史实,强化时空观念的培养。
通过分析历史图表和材料从唯物史观角度层层深入地理解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历史解释的能力,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和严谨治学的求学精神。通过认识十里红妆非物质文化遗产、宋元瓷器文明、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等史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涵养家国情怀。3.通过列举辽夏金元统治时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情况,提升对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趋势的认识,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理解不同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一脉相承发展趋势,涵养家国情五.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变化,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突破方法: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设计思维导图及课上优秀作品导读的方式突破教学重点。六.教学难点1.教学难点: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和社会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等社会变化。2.突破方法:通过创设情境——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十里红妆”、“扬州出现富商大贾”、“榜下捉婿”、“整箱地契”、“佃户不允许更换职业”等情节,判断这些情节是否符合史实并引用图片和史料解释说明。
在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同时突破教学难点。七.教学设计思路近些年来随着《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清平乐》等电视剧的播出掀起了一场宋史热,人们在观剧的同时也喜欢透过剧情研读历史真相。高中的学生好奇心重,更愿意参与一场真假《知否》的探讨。因此本节课我从学生感兴趣的电视剧情节入手,判断情节是否符合史实作为主线,探究宋朝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以番外篇的形式说明辽夏金元时期该趋势依然继续。从教学思路上来讲,本节课采取“质疑——探究——求证”的思维方式,展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学风,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八.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平时都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历史知识呢?书籍、网络亦或是参观博物馆、观看影视作品等等方式都是我们汲取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其中影视作品往往是以一个时代为背景、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演绎精彩的故事,折射着某一个时期的历史特点。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探寻两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体味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发展的时代脉搏。设计意图:学生的好奇心比较重,一旦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就会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
因此我从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下简称《知否》)故事情节入手,通过判断故事情节是否符合史实,鼓励学生探索历史、思考历史,提高学生时空观念、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2.自主学习,展示成果展示电视剧《知否》部分故事情节,这些情节是否在两宋时期真实存在呢?这需要我们根据史实做出判断。上课前同学们已经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思维导图作品,我们就从这些作品入手,梳理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变化,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独具慧眼,探寻真相。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维方式,提升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和方法,展示思维导图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思维认识历史、梳理教材,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快乐的自信的学习氛围中获得历史知识。导入情境一:《知否》多次提到十里红妆,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形容嫁妆的丰厚。两宋时期有如此丰厚的嫁妆你认为这是真的吗?想要判断这一情节是否符合史实,我们需要考察两宋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是否能够为“十里红妆”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我们分析思维导图的时候我们注意到两宋时期无论是在农业、手工业还是在商业、城市的发展上都取得了新的进农业方面: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了一定的突破。棉花在内地普遍种植。这些农业成果刺激了宋朝人口的增长,这是中国古代人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也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手工业方面:棉花的种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宋朝瓷器名扬天下,五大名窑风格各异,瓷器大量出口,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瓷器作为中国的一张响亮的名片展示着中国之美、技术之精良。采煤冶铁业获得新发展,北宋诗人苏轼曾在《石炭》中描述当时煤的使用情况。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 刷术,印刷业发展,有力的推动了文化的普及。 商业与城市方面:我们能够从《清明上河图》中窥见宋代商业与城市的发展 繁荣景象,市场蓬勃涌现、民间贸易活跃、城市富丽堂皇。商品的流通规模扩大, 使得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开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为人类经济的发展贡 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从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海外贸易非常繁荣, 这就有力的解释了南宋凭半壁江山,外有强敌压境,内有庞大的国家机器需要支 援,竟然也能够维持一个半世纪之久,其原因之一,可能就是由如此巨额的外贸 收入在支撑着它。 总之,两宋时期的经济发展异常繁荣,《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载富者,固 曰甚盛,然求之近代,似不足道。
樊嘉以五千万为天下高赀。五千万钱在今日言 之,才五万贯尔。中人之家,钱以五万缗计之者多甚,何足传之于史?”汉代能 入史册的巨富所达到的财富,在宋代还不如众多平常中产之家所拥有的财富。 根据以上判断,“十里红妆”在宋朝出现是有道理的。这也体现了经济对社 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十里红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登上了第二届中国国 际进口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传统发扬光大。 设计意图:十里红妆是中国传统的民俗,但这一民俗的背后是强大的经济支撑。 通过列举两宋时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为十里红妆的出现找到了经济基础,这体 现了经济发展对社会风俗的推动作用,反之社会风俗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 以小见大,论从史出,培养分析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介绍十里红妆作为非 物质文化遗产登上了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展示了中国魅 力,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明的崇敬之情,涵养家国 情怀。 导入情境二:《知否》中顾廷烨的母亲姓白,是扬州盐商白家的独生女,顾廷烨 是白老爷的唯一外孙,因此继承了白家万贯家财。宋元时期扬州出现如此大户 人家这是真的吗? 想要考察这一情境是否符合史实,我们需要考察两宋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状况。
出示三幅图表分析他们分别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体现了什么历史趋势?有什 么影响? 西汉唐宋南北方人口变化表 唐到明清南北方状元人数分布表 元朝的漕运与海运路线图 设计意图:通过对图表的分析,以史实为依据,认识经济重心的南移改变了中国 户口的分布,呈现南多北少的格局。南方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南方人 在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南方经济的发展促使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北方在经 济上依赖南方,这对漕运和海运等交通贸易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当今中国 经济格局南强于北的局面。体现了历史的连续性。 出示材料及问题,材料一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北宋时期司马光和欧阳修还发生 过“分路取士”和“凭才录取”的争论,你赞同哪种观点? 材料一北宋籍贯可考的进士 9630 人,南方 9164 人,其中,两浙、两江和福建 五路7038 人,占总数的73%。 ——刘海峰《中国科举史》 材料二 1937 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 52 人,全是南方人,这引起北方举人全 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方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 人。朱元璋亲自阅卷,增录北方人入仕,史称“南北榜争”。1425 年,明朝实行按 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规定,规定“南六十,北四十”。
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 用。——林白、朱梅苏《中国科举史话》 设计意图: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文化重心的南移,这体现了经济对文化的推动 作用,科举录取的人数能够体现地区文化发展水平。通过历史数据能够直观地体 现经济对文化的影响作用,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理解历史知识。“分路取士”和“凭 才录取”的争论折射着今天的高考改革,学史通今,汲取历史智慧。通过层层深 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宋时期南方经济超过比方,经济发达,因此可以得出 结论扬州可能会出现富商大贾,但是由于中国古代自战国时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所以即使富甲一方,商人的地位仍然很低。 出示材料及问题 20 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在唐宋之 际发生了重大变化,变化之一就是经济重心南移。因此有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北方 经济走向衰退。对此你有何看法? 材料三辽宋夏金对峙时期,随着契丹、党项、女真等游牧民族势力的向南扩展和 大量汉人的迁入,在汉族农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影响下,原有的游牧生产方式和 社会组织受到了挑战,出现了从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社会转型。为维系辽、西 夏、金等民族政权的统治,各民族政权逐渐适应并在适宜农耕的区域“劝课农桑”, 从而使得农业经济逐渐进入北方传统的游牧经济区域,提升了北方游牧民族经济 的发展水平。
——段红云《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材料四自中唐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北方成为主战场,由此导致田园荒芜,人口锐 减……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北方地区主要是游牧民族统治区,西北地区由游牧民 族统治的时间更长……虽然他们……也是很重视农业生产,但是比起由长城以南 的农耕民族所建立的王朝来,不免略逊一筹。实际上,西北的广大地区这一时期 主要是游牧区。就是宋朝所建立的马场,大多也是在西北地区。这无疑是有助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