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 王立胜
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初心使命,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苦探索找到了一条从中国实际出发、解决中国问题、推动中国快速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对于中国发展、世界发展以及人类文明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取得这样历史性的伟大成就,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和启示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优势。在战略方向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在战略目标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进;在战略规划上,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始终有着目光长远的战略规划;在社会动员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共建共享的现代化;在社会整合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全面协调、共同富裕、和平发展的现代化。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我们能够成功开创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根本就在于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全面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在开创、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领导作用,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战略方向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以拓展和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方式出现的。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但是后来的苏联并没有成功实现列宁的梦想,解答“列宁之问”。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二战后显示出无比强大的优越性,一度成为西方现代化的竞争对手。苏联模式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高度集中、过度求大求纯的严重弊端制约了自身的发展质量,在后来的发展中也没有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最终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失败给社会主义国家一个血淋淋的教训: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并不意味着只能沿着苏联的现代化方向前进。在探索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始终有着清醒而坚定的实践自觉和理论自觉,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分析当今中国和当今世界的现实问题,科学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问题” ,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是我们党根据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出的方向性规定。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只会让社会主义丧失活力,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结果是西方受益、百姓遭殃。国际共运史一再证明,无论是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还是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都是死路一条。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指导,始终着眼中国实际、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坚持“走自己的路”,从而在众多形色各异的现代化模式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和历史自觉,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独立自主探索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种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首先是对所有照搬照抄、依附于西方的现代化模式的超越。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最高领导力量,中国式现代化从其本质属性来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不同于西方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也不同于苏联曾经进行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立志于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进步。中国共产党将现代化建设的任务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之中,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神话,创立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设现代化的崭新理论,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现代化生动实践的有机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近代中国发展的历程也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使社会主义同现代化的结合成为现实,并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沿着社会主义正确方向前进。可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最本质的要求和最显著的特征。
战略目标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追求目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命运相伴而生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 这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从一开始就着眼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既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真正体现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宏伟愿景。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领导确保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有条不紊地持续推进。今天,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可以清晰地看见一条主线,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导中国人民“走自己的路”,开辟了一条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其中包含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从其历史逻辑来看,“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和“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共产党坚持“走自己的路”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个过程必然贯穿党的全部奋斗历程。从其现实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道路也离不开其革命道路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科学方法以及取得的物质基础。所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贯穿党的全部奋斗历史的、为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历史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将中华民族进步与人类进步相统一,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更宽广的世界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 中国共产党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绝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和本本,而是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互动中探索现代化建设新道路,从而拓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与西方精神传统主导下的工业文明既有形态对于物质财富无限扩张的资本追逐本质不同,人类文明新形态力图推动五大文明协调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七十多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共产党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统一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为构建共同繁荣的现代化世界图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在追求现代化道路上所展现的多元融合的文明特征。
战略规划上: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始终有着目光长远的战略规划
走自己的现代化之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战略谋划体现了党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就如何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提出科学规划。他指出:要经过几个五年计划,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在新中国这样一个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建设现代化,必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面对西方封锁,中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同时也选择了苏联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顺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随着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入,毛泽东凭借敏锐的问题意识,先见性地指出苏联模式的严重弊端,提出要“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毛泽东主张走自己的路,但并不反对接受外援和学习先进经验,“自力更生为主,争取为援为辅” ,“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 。毛泽东认识到,我们的现代化道路不同于西方国家,我们追求的是社会主义的、涵盖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要让“所有农民都要富裕,并且富裕的程度要大大地超过现在的富裕农民” 。1956年9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大的开幕词中指出,我们“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 ,这种现代化道路既是在发展方式上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也是在发展目标上由少数人的富裕向多数人共同富裕的转变。1959年底,毛泽东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设想:“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 后来,周恩来在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性任务,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问题上,周恩来提出“两步走”战略安排,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一时期,通过“走自己的路”,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以后成功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了一系列原创性、自主性的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卓越的政治智慧,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开创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不同于西方国家主导的传统现代化模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续细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1979年3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并强调要一天也不耽搁,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三步走”战略来实现中国到二十一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〇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围绕“现代化”来阐述国家发展目标和具体安排。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细化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对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后的三十年再次进行战略谋划,提出“两个十五年”战略规划,并根据中国发展实际,将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前至2035年,而将二十一世纪中叶时中国的发展目标确定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方面特征:“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继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本质要求、战略安排、重要原则等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党的中心任务、战略目标和实现路径,进而引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出更为坚实的步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中国共产党七十多年的执政历程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思考从来都是目光长远的,时间跨度以十数年、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为单位。在长远战略目标和具体战略规划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一个接续激昂的奋斗历程。可见,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优势所在。
社会动员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共建共享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必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我们不难想象,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对各方面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成功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党的百年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报效人民、服务人民、造福人民。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始终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能够为国家现代化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保证得到贯彻和执行。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民族,要带领这么多人的一个大民族走向现代化,必须有一个具备强大社会动员能力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动员上的领导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用切实的目标凝聚人心、激扬斗志。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展露出卓越的领导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党立足中国革命实际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通过制定土地政策,发动土地革命,动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领导群众自己解放自己,自觉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制定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第二,用严格的纪律树立威信、增进信任。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严格遵守群众纪律,能够在服务群众中取得广大人民群众信任。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史观,即使在最艰苦的长征时期,也积极接济困难群众,坚持自己的初心使命,在一次次为人民谋利益的实践中,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这个党是真正为穷苦劳动人民打天下的党,得到了群众的真心拥护。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阶段坚持群众纪律,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取得了群众的信任。第三,用群众化的语言沟通交流、拉近距离。善于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群众化的语言,与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有效沟通。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使用适合群众需要、能为群众所接受的语言形式,在革命时期使用“三座大山”“三项纪律、八项注意”“十大军事原则”;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使用“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在改革开放时期使用“摸着石头过河”“白猫黑猫”;新时代使用“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撸起袖子加油干”等大量具有简洁性、通俗性、生动性的语言,方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记忆和理解。这些表达既有艺术气息,又有深刻内涵,容易引起群众的注意,动员他们投入到中国现代化建设中。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扩展“人民”的力量,以动员最大范围的资源力量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应对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疫情防控等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时,中国共产党展现出极其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妥善解决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各项难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了力量、铺平了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是最大限度凝聚奋进力量的根本保障。在中国,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别的政治力量不可能组织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建设,不可能持续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这与西方社会那种分权制衡、多党角力式的政治“内卷”形成鲜明对比。
社会整合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全面协调、共同富裕、和平发展的现代化
长期以来,因占据现代化发展早期红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了现代化话语权,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甚至自负地认为现代化只能在西方文化土壤中发生。但是随着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延伸,不和谐的“现代性”噪音不断扩大,人与人之间淳朴的温情关系在市场机制的过度发展中变成了冰冷的金钱关系,拜金主义、金钱至上成为西方社会的基本特征。虽然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也是在近代工业化的物质基础之上生长起来的,但是它的根本诉求却与西方资本主义所主导的现代化旧道路截然不同,它从根本上反对资本主义所造成的异化和剥削。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协调、共同富裕、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为破解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以及对外扩张掠夺的模式“陷阱”,中国共产党牢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瞄准远大目标,科学谋划部署,不断推进社会力量整合、资源整合、结构整合、利益整合和价值整合,妥善有效地处理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与传统性、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人与自然、先富与共富等现代化进程中一系列重大复杂关系,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独特优势,为继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强领导保障。
领导一个拥有14亿人口之多、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之大、几千年历史之久的国家,一个从近代以来长达一百多年屡遭侵略、伤痕累累、积贫积弱的国家,一个建国之初以农业经济为主、只具备初级工业生产能力、一穷二白的国家,领导这样一个情况复杂而又落后的国家探索现代化之路,难度可想而知。对于这样一个国家的领导力量而言,必须具有超强的社会整合能力。第一,中国共产党具备高瞻远瞩、放眼世界的战略眼光,通过制定长远的战略目标、具体的战略规划以及切实可行的战略举措,能够实现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整合。中国共产党在创建之时就明确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远大理想的引领下,又制定一个个阶段性目标和举措,以此为主线,有条不紊地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将百年党史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遵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目标,又根据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制定短期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科学部署各种战略资源。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都非常注重战略谋划,科学把握党的中心任务、社会主要矛盾、时代主题,以及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都是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社会整合能力的体现。
第二,中国共产党具备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组织能力,通过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党的领导力和号召力,能够实现社会结构整合、利益整合与力量整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是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中形成的。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社会整合能力,“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推动党的组织向农村、城市社区、国有企业、非公企业、社会组织、互联网等传统和新兴领域延伸,通过统筹、整合社会组织等资源,实现党的组织“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式的全覆盖,构建起“党的组织——社会其他组织——群众个体”的社会结构形态。这种社会关系网络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本,能有效推动合作和互惠的实现,增强了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个体的联系,以此实现社会结构整合与利益整合。第三,中国共产党具备对社会成员的价值整合能力,通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们对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想共识,在增强文化自信中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中国声音、传递中国价值。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加强对社会个体的价值观引领,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将14亿多中国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来。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的实践特别是新时代十年的实践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优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只有不断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升党长期执政的能力水平,才能为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政治保障。
本文作者
王立胜,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
本文原载于《中国领导科学》2023年第1期,原标题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优势》。
总监制|冯秋婷
主编|程冠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