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绪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30年代孔德创造“社会学”一词。一、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工业革命与现代无产阶级出现经济危机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斗争加剧二、促进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理论前提(一)、古希腊思想家的社会观打破旧的宗教观念,反对神创世界。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二)、社会契约论自愿订立契约建立国家如:霍布斯,洛克(三)、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自由、平等、财产私有是自然法的灵魂如: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四)、苏格兰启蒙思想社会是客观过程,是经济、社会和历史的产物。如:亚当斯密、休谟(五)、实证主义与圣西门“工业社会观”不主张社会发展的普遍原则,研究特定社会的特定文化与历史,以实现对该社会特有精神的理解。(四)、美国实用主义传统讲求实用,强调个人价值,关注解决都市问题的具体方案。如;芝加哥学派四、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特点(一)、微观——宏观的整合诺贝特艾利亚斯《文明的进程》(二)、能动性——结构性的整合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三)、理论的综合20世纪90年代开始将两种或更多不同理论进行综合,相互汲取和承认对方的理论观点。
第一编第一编古典社会学理论古典社会学理论马克思韦伯第一章第一章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1839--1842《实证哲学教程》完整阐述了实证主义理论体系1851--1854《实证政治体系》(4卷)提出“社会静力学”,“社会动力学”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基于抽象的实体概念,寻找关于本质的绝对知识《实证政治学》中将社会学基本内容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静力学: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求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在人性结构中寻求社会秩序根基,维持社会秩序的价值原则和道德力量。人性三重性:情感---人性利他主义发展过程活动---军事至工业社会智力---唯物主义至实证主义社会:政府调节、宗教、语言、所有制、社会组织(一)历史过度的根本原因:社会各部门的矛盾,包括政治经济和才智方面,才智最重除以上理性因素外,死亡、人口、种族、气候、道德价值的精神、政治活动对进化仍有影响。不足:脱离了生产,将智力、理性的发展作为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动力。——立足于唯心主义基础之上。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1858按进化论构思统一各门学科的“综合哲(一),社会有机体论(一),社会有机体论世界无机领域:物理,化学有机领域:生物,心理学超机领域:社会学《社会学原理》提出“社会有机体”著名论1、社会与有机体同样有生产性,结构性,功能性和相互依赖性。
(2)复杂社会在机构上比简单社会更脆弱。2、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的不同之处(1)要素的联系程度与构造生物:构成是实在的,统一有形的。组成部分的位置固定。社会:构成是分散,无形体的。组成部分相对固定(2)联系模式生物:有生命力的物质。物理,化学的作用社会:依赖符号。情感、语言、艺术、思想生物:精神系统有意识社会:所有单位都有意识,通过管理系统调节整合(3)意识层次生物系统:营养、循环(分配)、调节(神经)社会有机体:营养(生产),分配循环(商业、交通、银行),调节(管理机构和政府)。工人农民,商人,资产阶级同时存在由社会有机体的本质所决定。(二)、社会进化论1、什么是进化?(早期的思想)同质到异质,持续,无倒退,不间断的直线运行。(1)社会进化过程受先前社会与新社会环境影响,出现发散现象,即倒退。(2)人类进化的原动力:优胜劣汰,物竞天择。民族优劣划分等级,盎格鲁撒人应随外部环境而适应环境,适应的民族为“善”,不能适应的为“恶”人或社会通过道德方面进化达到最高级形式。培养个人的社会性,是培养“最适应社会者”的道德感。第二章第二章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1895实证社会学的方法论纲领《自杀论》1897是实证研究的典范。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尽管由无数个人联合而成,但社会本身是高于个人的相对独立的实体,具有超越个人的独特性质,这种性质无法在单个个人身上找到。社会整体观—其个体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的性质不能简单地由个体特征加以解释。社会学的研究方向:不涉及个体层次,只研究社会层次。社会事实:一种思想或行为通过某种方式或过程成为多数人的共同思想和行为时才获得社会事实的性质。3、普遍性:建立在社会生活的整体基础之上,由社会整体所塑造和形成的一种特殊力量,使人们不得不产生的同样的思想和行动才被称为社会事实。价值中立,根据外部特征下操作性定义,足够客观性的感性材料将社会现象放入一定的社会类型中考察,再判断这种社会现象是病态还是正常的。社会形态学1、某一社会事实的存在必须根据其他社会事实解释,而非用个人意志。若两种关系始终处于同样的关系下,而且总是同时以某种方式发生变化,那么有理由假定他们之间有因果关系。第二节第二节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分工论》社会团结与分工理论1、存在于不发达和古代社会中,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基础上。1、存在于现代发达社会,建立于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之上。
1、常态分工:表现为职业的专门化,社会异质性增强,各部门依赖性增强。(2)强制分工:规定未与事物的真实状态相呼应,表现为外部强制。导致社会不平等。如阶级之间(3)不协调分工:不适当的分工组织出现导致社会成员行动不和谐,劳动积极性缺乏。在机械团结的社会:驾驭大部分个人,表现强大的社会强制力在现代社会表现为:抽象价值层次上的一致和社会容量扩大社会物质密度增加:人口数量增加道德密度增加:个人沟通,交往、贸易联系强度增强专业化水平提高,促进合作和依赖第三节:自杀论1897年对社会现象进行社会学式系统理论研究的典范。一、自杀的定义:凡是当事人自己采取直接或间接的,积极或消极的行为,达到了预期死亡结果的情形。自杀率:自杀者在某一群体或某一社会中所占的比例。(1)利己型自杀:低度的社会整合,个人主义膨胀(2)利他型自杀:高强的社会整合,社会组织高度聚合。(3)失范型自杀(“动乱”型自杀):社会秩序,个人生活秩序的破坏。整合程度高时利他型、宿命型自杀率高第四节第四节宗教和知识社会学宗教和知识社会学宗教的特殊性和本质:将世界区分为神圣事物和世俗事物。含义:与神圣事物相关的信仰和仪式是宗教第一个构成要素。,教会是另外要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