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真实、客观、理性、负责—媒体人说话的姿态

真实、客观、理性、负责—媒体人说话的姿态

真实、客观、理性、负责—媒体人说话的姿态说说媒体说话的尺度和边界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作者:陈安庆(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 今天,我们聊聊媒体人言论的尺度和边界。 我们简单谈一下这个问题,其实言论的基本

今天,我们聊聊媒体人言论的尺度和边界。

我们简单谈一下这个问题,其实言论的基本要求是——客观真实、公正无私、认真负责、遵守法律。

1,客观真实。要以事实为依据,自觉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2,公正无私。不能带有利益倾向和主观偏向,不能凭主观好恶发表评论。

3,认真负责。要谨言慎行,对自己言论负责,对他人、社会和国家负责。

4,遵守法律。要遵守法律的原则,不发表有损国家利益安全、破坏社会稳定和谐、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言论。

先说尺度,其实每个国家对网络言论自由权保护的强与弱,保护到什么程度,则取决于各国对此权利的立场和态度,每个国家都会有一个底线和红线的问题。一句话,没有绝对,只有相对。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宪法第5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可见,我国包括言论自由在内的基本权利的行使设定了一定的界限,并且这种限度的设定是有利于公共利益。

现在的互联网民间舆论场,实际上已经成为言论互动和博弈的场域。无论哪个国家官方都会考量诸多不同权利的效益以及措施,采取保护或限制的方法对言论造成的不同后果有预期性考量。

网络言论自由的切实保障,需要信息公开制度的支撑。当网民发表对个别地方领导干部的批评、指责乃至过激的言语时,也需要增加信息公开,更加透明及时地发布信息,这样可以阻滞谣言和杂音的出现,起到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目的。这样就可以避免民意信息因层层过滤而失真,推动了官方与公众的直接互动,可以促进公民与政府、公民与公民之间的政治信任。

公众有知情权,也有言论权,对于尺度和边界的拿捏,度是关键,限多了公众有可能因畏惧面临潜在的惩罚而“噤声”,产生“寒蝉效应”,但是对违反法律要求的极端言论和违背公序良俗的言论,当然要管理,要有规制的裁判,就像运动员参加一个比赛,总要有一个裁判,不能陷入无政府主义的失序状态,否则就会乱套。

一说谣言,有些信息源本身是真实的,但在传播过程中被曲解混淆,甚至有些情节被恶意歪曲、编造,使真假对错更加难辨。

二说网络暴力。网民非理性的群体性攻击,容易形成侵犯当事人的网络暴力行为。公民个人信息的肆意泄露,使网民不仅通过网络用语言文字的方式对当事人进行攻击讨伐,甚至将这种攻击行为从网络蔓延到现实生活中,给受害者的身心造成伤害,直接侵犯当事人的现实生活。

三 议政。首先要说民主议政,会促监督实效。前提是理性有建设性,不是为了破坏,要讲理、有依据、 要管用 、文风实。要有依据、有见地、有解决性办法。要讲真话,讲实话,不说空话套话。要直截了当,接地气,用自己的话来讲。一句话就是要有改良性的高质量建言,初衷是为了公众好!而且不触及红线、底线。

四、不准“妄议中央”≠压制党内民主。要搞清楚“妄议”是指胡乱的、逾越常规、常识的议论,对于党员干部体制内来说,主要表现为“当面不说,背后乱说;会上不说,会下乱说;台上不说,台下乱说”。平心而论,“不准妄议”并不等于“不准议论”。实际上,正常的党内讨论,通过正常的渠道和方式,发表不同意见都不应该算作“妄议”。另外,从“妄议”的内容来说,“妄议”的内容是指“中央大政方针”,即已经取得共识,并形成了相关决议的重大方针政策,例如“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依法治国”、“一国两制”、“全面从严治党”、“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精准扶贫“,比如最近中央提出来的”建构疫情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全民抗疫打好人民战争”、“复工复产科学防疫”等等,这些都是中央通过的正式决议,是促进中国社会全面健康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决策,如果对此说三道四,甚至攻击诋毁,那就属于“妄议中央”。另外,对对党员干部是否“妄议中央”的裁定要慎之又慎,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对“妄议中央”的言行,不枉不纵,同时又不影响党内民主正常发展。不是出于破坏党的集中统一的动机、目的,即便对中央的具体政策、措施等有些不同的看法,甚至是激烈的议论、批评,也不属于妄议中央的违纪行为,更不应该给予处分,要有区分,防止出现极左冒进和噤若寒蝉、人人自危的情况出现。

当下的中国,其实正处在崭新的发展时期,国家面临着各种可能的发展陷阱。国家认知在不断建构的同时,也面临着认同危机、身份困惑以及价值缺失的挑战。新闻言论是新闻的“魂”,是新闻“社会价值”的体现,为公众解读新闻事实、呈现观点意见、进行逻辑说理,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认知。

自媒体现在出现两个非理性化极端,“越左越正确”和“越右越正义”,两派势力在极端思维之下极尽出位之能,为搏眼球,言论往往尖锐犀利、不负责任,这都是不正确的。

什么是正确的?就是导向正确、言论理性、舆论监督慎防失当,积极构造公众对社会的正面和理性认知,客观理性。

言论尺度和边界的核心其实是三个向度——1、态度(attitude) 2、信念(belief) 3、价值(value)

好的言论要有真性情,在流量注意力经济时代,不为博人眼球,坚持我手写我心,说人话,说老百姓看得懂的话,不说官话、空话套话、废话,表达百姓呼声,表达真性情。但是要遵守言论的基本专业规训,客观真实、公正无私、认真负责、遵守法律。

其实这个世界,每个人的认知是多元的,但是其实也是受到个人认知局限的,给大家讲过故事,这个故事大家肯定很熟悉。

说从前,有四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齿。他就说 :" 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又光滑的大萝卜。"高个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对,不对,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来。"你们净瞎说,大象只是根大柱子。"原来矮个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却嘟嚷:"唉,大象哪有那么大,它只不过是一根草绳。"原来他摸到的是大象的尾巴。四个盲人争吵不休,都说自己摸到的才是大象真正的样子。而实际上呢?他们一个也没说对。后以"盲人摸象"比喻看问题以偏概全。

盲人摸象的寓意是,不能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而应看全局,那样才能全面和真实的了解事物的情况 。

有人说,你给我们讲这个小学生成语干啥?其实是想说,在自媒体吐槽争宠的今天,目前的媒体人搞新闻评论,出现了意见过剩与新闻稀缺的矛盾中,真相探究还在路上,各种五花八门的观点就刷了屏,这其实是危险的。

每当出现一个舆情事件,随着新闻事件广泛传播及其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反转,经常出现急剧反转之自媒体观点打脸,与事实性新闻的极度稀缺。自媒体为了蹭热点,经常是不负责任的胡说八道,这背后其实是“带血的营销”!

我们必须承认,自媒体的兴盛,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一定程度上开了言论口子,但自媒体的目的是营销拉流量,吸引眼球,制作爆款,没有了机构媒体兢兢业业的信息采集者,所有的公共言论,成为没有凭借的无根之莲,失根莲花,那个自由,实际上是空空的壳!

网络舆论反转,语言暴力雄起,各种人肉开始,话语喧嚣之中,大家忽然想起要看看权威大报,主流媒体如何说话,因为这些严谨理性的媒体,往往深思熟虑了之后才会说话,传统媒体出身的采编精英,绝不是键盘侠,他们爱惜羽毛,更珍惜招牌。

舆论多元,观点打架,是一个社会的进步,也是舆论呈现的常态。

毛泽东同志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新闻评论的前提是需要有最基本的、可靠的、接近真相的事实。这几年,传统媒体陷入机构的行业性集体困境,造成不少媒体的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部门被裁撤,曾经的优秀记者批量转型。

任何一个行当都需要有经验的职业人士,新闻行业也是如此,这些记者的职业转型,很明显影响了新闻开掘。

有人说,传统媒体死了就死了,我们看新媒体、自媒体,是吗?你知道深度报道记者没了,实际上也影响了公众对社会生活的深度认知,以及对公共生活的严肃讨论。

新闻事实的挖掘和探究能力大量缺失,鸡零狗碎的一地鸡毛,碎片化只言片语的短平快信息不断释放,观点太多,事实不够用。没有可靠、连贯而系统的事实,每一个人看到的都是一个面,随之产出的评论、批评和各类逻辑推演,都可能是不准确的,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还可能制造新的对立和撕裂。

新闻评论作为公共话语平台,是公民思想、观念交流的重要场所。通过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表达公民的利益诉求、合理引导公共舆论,树立起了新闻评论的公共精神,这才是一个优秀新闻评论员该有的气质姿态。

很多新闻评论员没有做过记者,这是有缺憾的,对中国国情的把握,对接地气的基层情况的调研能力不够,有句话叫站着说话不嫌腰疼。

好的新闻评论员,其实做好做过几年一线新闻记者,有大量的社会政治经济调研积累,也就说要有对一个事件解析的能力,能够解释信息,意味着需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还要把这些知识赋能给实践和实际情况,一切中国国情和一线基层实际情况相结合,需要在给定信息的字面意思中,解释出背后的涵义、内藏的意义、可能的影响。

有人说,网络上现在是人人都有麦克风,我想说啥我就图自己开心,发泄一下,网民其实根本不关心真相,现在是后真相时代,网民在“孤独的狂欢”中自嗨,表达信息的个性化,没人关心真相,陈老师你说的那些都过时了?

我只想说,如果一个新闻事件,你连真相都不愿意关注了,你只在乎自己在网上骂得爽,满足与情绪发泄,那我真的没话和你说了!你就是一个网络喷子,网络暴民罢了!

我们承认很多网络平台,自媒体实际上是纯个人化的对信息的观点解读,是一个个明显带有个人兴趣和好恶倾向烙印的。但是任何一个事能过说服别人,不是靠歇斯底里的嘶吼,和泼妇骂街一样的耍赖,既然你要表达观点,你好歹得讲理吧,你讲的得要有道理不是?

众生喧哗,一群人瞎吵吵,吵三天三夜还是七嘴八舌不是,到头来无非都是浪费口水,“孤独的狂欢”在本质上是每个人内心世界的盛宴,每个人按照自己的臆想去解构新闻的时候,其实新闻已经死了!

在风云激荡中引领思想、在众生喧哗中回应民意,这才是好的新闻评论该干的事情。从一个冷静的社会思考者的角度,以其敢于质疑、敢为人先、具有建设性的批判精神、理性的思考、对人文价值的关注。

什么是接地气又受官方认可的言论和议题设置。个人以为侧重社会民生,比如物价问题、房价、就业、社会医疗保险、医药、反腐倡廉。这些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属于热点问题,是老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引导公民理性地应对这些社会问题,就成为新闻评论的重点。

指向平常百姓生活和生存发展要求,以及权力诉求。我们知道在社会转型期,新的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弱势群体往往是最无奈、最无助的人群,为他们发声,为他们鼓与呼是一个负责媒体应该做的事情!

《南方周末》在1999年由江艺平主编撰写的主编寄语《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中写到:“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而我们,在不停为你加油!”

媒体人搞新闻言论、搞新闻评论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坚守舆论监督的媒体责任。坚持平民立场,评论视角独特,指陈时弊,激浊扬清,冷静思考。

在寻求妥善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方面,南方报系,当然也包括新京报,新闻评论往往发挥着公共精神,找到各方利益的一致点,帮助公民进行理性地表达。俗的题材,要用知识分子最先进的思想去升华,雅的题材,要用知识分子最先进的思想去相通。

对于媒体人来说,好的新闻言论。

——就是要凝聚人心的映照,做有思想的新闻,把时评真正沉淀为社会史——思想史——心灵史。

——追求“传播真相”——“传播真知”——“传播真理”。要有前瞻性的视野与思维,以独特视角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入论理,避免人云亦云。

—— 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递进,一个高地一个高地地攀越,不仅反映现状,还要有洞悉和前瞻,探究未来的模样、影响未来的走向。

(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陈安庆)

上一篇: 共同富裕≠“等靠要” 浙江将推动率先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
下一篇: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