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阶层的构成和社会地位:
1.国家管理人阶层,即由国家权力的实际控制者所组成的社会群体,由中央、地方的各级官员和受托享有政府管理权力的组织中的控制者组成,他们实际控制着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走势。和哪个阶层组成联盟、倾向于哪个阶层;如何配置有限的资源、如何平衡各阶层的利益。这个阶层在整个社会的运行、调控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国家权力的实际控制者,强调的是实际控制者,这里强调指拥有实际控制权力的人,如省长、市长、镇长等,不包括机关的一般办事员、打字员等,以此将普通业务性的公务人员予以区别。
这个阶层,在美国著名学者埃里克•奥林•赖特教授的社会分层体系中,属于“国家雇佣”的“国家中产阶级”⒀(埃里克•奥林•赖特 2004年 467页)。埃里克•奥林•赖特教授认为:就中产阶级同资产阶级联盟分离而言,国家雇佣可能被认为是特别重要的。在资本家公司内,通过如职业等级、垂直提升、工作保障等机制,以及对高层管理人员来说的,各种股利、管理人员和专家的物质利益倾向于与资产阶级的基本阶级利益紧密联系。然而,在国家内,中产阶级利益与资产阶级利益之间的这种联系远非这样直接。虽然从长远的观点看,国家雇佣的薪水依赖国家收入,而国家收入依赖健康的资本主义经济,也就是依赖利润,但一般国家雇员的物质利益并不直接依赖某一特定的资本家的利益。所以,国家雇佣能潜在的构成为中产阶级发展与资产阶级利益感相当不同的自己的阶级利益感的一个物质基础。相同条件下,在一个国家部门庞大的社会里,人们会认为,在意识形态上,中产阶级将比在一个国家部门相对较小的社会里,更独立于资产阶级⒁(埃里克•奥林•赖特 2004年 436页)。
埃里克•奥林•赖特教授的上述观点在当今中国显得更为突出,清华大学李强教授认为,建国后至今我国始终处于革命、改革与实验中,制度或体制均发生重大变迁,制度不稳定造成政策发挥重要作用,改革实际上是一个不断用政策修改制度或体制的过程⒂(李强 2007年)。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管理人与哪个阶层结盟或倾向于哪个阶层就显得十分重要,它直接决定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发展趋势。国家管理人与劳动者阶层结盟或倾向于劳动者阶层,发展市场经济,有可能形成一个以劳动者阶级占主导地位、包容其他阶级的多元化社会;与资本家结盟,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状况下,则形成权贵经济垄断国家经济的社会体系。在一个制度稳定的市场经济国家,政策因素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中国社会的这一显著特征(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本质的不同),决定了中国的国家管理人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拥有相对独立的自身需要、相对独立的阶层意识,表现为相对独立的政治倾向、经济利益和文化价值观念。在私营企业中工作的经营管理人与国家管理人存在较大的差异。目前私营企业中雇佣的管理层,基本上是资本家阶级的附庸,没有相对独立的诉求,也就不可能形成共同的阶级意识。由私营企业中工作的管理人员组成的群体,对社会的影响和控制,远不能与国家管理人对社会的影响和控制相提并论,二者的社会地位也明显的不同,,这就使得这二个群体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
国家管理人阶层,类似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提出的十个阶层中的国家与社会管理层,按照该课题组的研究数据,在1999年,这个阶层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为2.1%。
2.资本家阶层。传统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是生产资料的拥有者和实际控制者,主要由大、中资本家组成。拥有经济资本,有二个含义,一是拥有资本,二是资本有一定的数量,如50万、100万以上,这个最低数字对不同的企业很难确定,也没有必要。但要达到一定的数量是必须的,哲学上讲,量变引起质变。这个数量,决定了资本家是以资本的运作为主。开小卖部的、摆地摊、擦皮鞋的,也有生产资料,但他们不是以资本的运作为主,他们是以劳动为生的自我雇佣的劳动者,他们不是微型的资本家,不属于资本家阶层。资本家阶层以对生产资料的拥有和控制分配社会资源,通过对企业的控制,影响和控制社会。这个阶层的共同特征是以资本的运作为主,通过资本运作获得利益。因为生产资料的拥有、控制仍然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因素,所以这个阶层对社会的经济控制依然有极强的能力,进而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这个阶层在中国目前是一小部分人,但能量很大。
资本家阶层,类似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提出的十个阶层中的大、中私营企业主,按照该课题组的研究数据,在1999年,私营企业主阶层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为0.6%,以中、小私营企业主为主体。减去小企业主,以大、中私营企业主构成的资本家阶层,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估计在0.3%以下。
3.中产阶级——即中间阶层,这个阶层的划分至今不很明晰,有些模糊。中间阶层的划分既有职业的成份,又有收入、消费等方面的含义。从来源上看,包括“传统的中产阶级”:小私营企业主、发展较好的个体工商户等和“新中产阶级”: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宛丽认为,所谓中间阶层,是指占有一定的知识资本及职业声望资本,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具有谋取一份较高收入、较好工作环境及条件的职业就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具有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社会关怀的社会地位分层群体。换言之,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上层和下层的中间水平⒃(张宛丽 2005年)。在形式上一般认为是主要由具有管理权利、专业技术知识的白领阶层,他们以知识的应用、行使管理权、特殊技能的发挥为主要工作方式。典型的如大、中公司的职业经理人、中、高级公司职员、大学教授、高级专家、自我雇佣的小私营企业主、持股人、企业承包人、高级营销人员、知名律师、中介行业的投资人、体育明星、歌星等等。
中产阶级阶层,类似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提出的十个阶层中的经营人员阶层中的大企业经理人员、大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中小企业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阶层中的小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中的高级专业人员和部分中级专业人员、个体工商户阶层中的收入等较高的个体户等组成组成,对其进行分析组合,并参照其他学者的研究数据,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估计在7%左右。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间阶层是社会稳定的保障,在任何社会中,中间阶层都是维系社会稳定的主要力量。表现为中间阶层是介于高层和底层的缓冲层,当它成为社会主体时,高层与底层之间的冲突就会受到阻止,社会矛盾就会大大缓解;其次,中间层代表温和、保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当这种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时,极端的思想和冲突观念就很难有发展的市场,这是社会稳定的思想原因;第三,这个阶层是引导社会消费的最主要的社会群体,当这个群体在人数上成为社会的多数时,其生活、消费方式就保证了社会有庞大、可持续增长的消费市场,从而拉动经济增长,这是经济增长稳定、持续的有力保障。所以,一个稳定、优良的社会阶层分布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即中间阶层人数较多,大资本家阶层和社会底层占较小的比例。如此,社会才能保持政治、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各地区间的差异较大。在阶层划分中辅助性的指标收入、消费水平等,因地区的不同,其绝对值也就不同。例如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年收入5万元左右可能达不到中产阶级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但在一些欠发达的地区,年收入4、5万元的营销人员可能会被认为属于中产阶级。
4.劳动者阶层。这个阶层的共同特征是以劳动为生。表层划分以职业和收入为主。依职业、收入的不同,这个阶层被细分为三个子阶层:贫困型、温饱型、发展型。
贫困型:不拥有任何稀缺资源,只拥有甚至不拥有过剩的劳动力资源。主要指贫困山区的农民、年老体弱和无技能的城市下岗职工、失业和半失业人员等。这部分人的生活极为贫困,是绝对生活贫困者。他们的年收入在3、4千元左右甚至更低,生存的基本物质需要,衣、食、住、行对他们来说都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为如何生存而苦脑,一旦发生较大的疾病、子女上大学、意外事故等,对他们来说都是无法承受的灾难性打击,他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
在中国西南、西北以及一些山区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贫困农民,这些地区的贫困人员总数有6500万人左右⒄(李强 孙立平 沈原2004年 55页)。在城市中,形成以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贫困阶层,尤其是那些40-50岁左右的中年失业者及其家庭,这部分人的夫妻双方大部分只受过初等、中等教育,过去从事的主要是低技术的体力工作,现因公司不景气破产或停产、半停产,这部分人既不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新的经济增长产业,需要较高的文化程度,他们对此也没有任何机会,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社会的淘汰者,他们失去的不仅是工资收入,同时也失去了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在他们目前连自己的生活都成为困难的时候,他们又不幸的是家庭的中坚,上有老、下有小,其家庭成员一旦发生较大的疾病、上大学等较大的开支,都是他们无法解决的困难。他们在企业中长期从事单一、具体的体力性操作工作,没有经商做买卖的意识和能力,大量的民工涌进城市、大量的下岗、半下岗工人,使得小本经营买卖也变的竞争十分激烈和微利。从整体上说,他们的出路将会越来越难,他们比那些已退休的职工、比有一块承包地的农民更为困难,他们是改革利益的受损体。社会地位的下降、经济保障的灭失、城市生活中贫富的巨大反差、子女的前途也因此受到巨大的影响,这一切,使他们产生不满情绪。
贫困型劳动者,类似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提出的五种社会地位中的底层,主要由商业服务业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和农业劳动者阶层中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并缺乏就业保障的部分人员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组成。对其进行分析组合,并参照其他学者的研究数据,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估计在10%左右。
温饱型:不拥有任何稀缺资源,只拥有过剩或一般的劳动力资源。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以体力劳动为生。典型的如一般企业的产业工人、服务行业中的普通服务员、建筑业的民工、自给自足的农民、小个体户、普通营业员等。因地区分布的不同,他们的收入也有所不同。在发达地区,如广州,他们的年收入在1-1.5万元左右。之所以将他们划分为温饱型,是说他们的生活刚刚脱离了绝对贫困线,他们的衣、食有了一定的保证,但他们依然很脆弱,面对本人及家庭成员的疾病、失业、子女上大学、养老等问题,他们依然是束手无策,他们随时有可能因一个微小的振荡而掉进贫困型中。
温饱型劳动者,类似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提出的五种社会地位中的中下层个体工商户阶层中的一般个体户、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中的一般人员、产业工人阶层中的一般人员、农业劳动者阶层中的一般人员以及中中层中的初级专业技术人员、一般的办事人员等组成。对其进行分析组合,并参照其他学者的研究数据,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估计在70%左右。
发展型:拥有部分稀缺资源,是指智力型劳动者,他们是劳动者阶层的最高层。典型的如技术工人、公司中的普通管理人员、营销人员、中介行业中的一般律师、注册会计师、评估师、税务师、个体工商户、中小学教师等。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以知识、技能性劳动为主,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受过良好的教育,且收入中等,他们依然属于劳动者阶层。与贫困型、温饱型劳动者相比,他们对工作的兴趣部分来自于生活的必须(解决物质需要);部分来自于对工作本身的兴趣和向上层流动的追求,他们渴望成功、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他们对自我成就等高层次需要有一定的追求。在发达地区,如广州,他们的年收入在4万元左右、在内地,在2万元左右。他们的社会地位较为稳定,有初步的失业、疾病和养老保障,他们已拥有一定的知识、技能、社会网络关系等稀缺资源,他们在社会上已有了一定的声望。之所以说他们是发展型,是说他们通过阶层流动、身份转换,有可能上升到中产阶级甚至更高,也有可能被淘汰而下降到温饱型、贫困型的行列。
发展型劳动者,类似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提出的十个阶层中的经营管理层中的中、小企业中层管理人员、部分私营企业主阶层中的小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中的部分中级专业人员、个体工商户阶层中的收入等较高的个体户等组成组成,对其进行分析组合,并参照其他学者的研究数据,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估计在10%左右。
整个劳动者阶级在社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为90%左右,中产阶级占7%左右,国家管理人占2.1%,资本家占0.3%以内。
四个阶层呈“倒十子架型”阶层分布,十字架的一横是温饱型劳动者,一竖是各个阶层。这种社会结构与李强教授提出的“倒丁字型结构”相似,高层与底层的冲突得不到有力的缓冲,是一种很不稳定的社会。同时,消费市场的增长缓慢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的减缓也与此有关,很明显,贫困的社会底层不可能形成庞大的消费市场。
从阶级意识、阶级形成、阶级行为方面看,四个阶级各自实现的程度差异较大。阶级意识由强到弱,排列为资本家>国家管理人>劳动者>中产阶级。阶级形成、阶级行为由强到弱,排列为国家管理人>资本家>中产阶级>劳动者。
目前,在短时期内培育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是不现实的,中产阶级的形成,第一要有较长的产业化阶段,在产业化阶段才能形成有规模的中产阶级;第二,由高等教育和科技进步造就大量不直接操作生产劳动的新职业和从业人员。从目前情况来看,农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约50%⒅(李强2004年 102页),农村人口将近10亿⒆(孙立平2004年 345页),在城市的从业人员中,绝大部分是普通的产业工人、普通的公司办事员、商业、服务行业的普通营业员、服务员,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属于劳动者阶层中的温饱型劳动者,在这种情况下,在短时期内造就一大批中产阶级成员是不可能的,较为现实和有希望的是,造就一大批智力型劳动者,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中产阶级的预备队,是准中产阶级。通过造就庞大的智力型劳动者阶层,改变社会结构,使政治、经济、文化趋于稳定的发展。
作者简介:康新贵,广东三豪师事务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