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1949年以来的中国美术史,“乡土”是一个关键词,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绘画母题。艺术家通过图像的记录和描绘,以乡村生活、农民形象来印证各历史阶段中的社会变革,折射出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 本期探讨如何以艺术的方式改善村容村貌,助力乡村振兴,为描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近日,“乡土人间——1949年以来乡村题材美术作品研究展”在广东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是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的展览项目之一,展览由广东美术馆自主策划,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担任策展人。
作为“2022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入选项目,本次展览分为四大板块“改造与新生”、“世俗与日常”、“故乡与他乡”与“守护与希望”。展出黎雄才、关山月、符罗飞、杨秋人、韦启美、潘鹤、刘文西、郭绍刚、唐大禧、鸥洋、王玉珏、邵增虎、陈章绩、林丰俗、梁明诚、黄文波、王维宝、李醒韬、伍启中、梁照堂、陈永锵、罗中立、方楚雄、冯远、梁如洁等艺术家作品130余件,以及《美术》《人民画报》等相关重要文献。据悉,本次展览将展至9月6日。
展览现场
此外,为了使观众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的发展脉络有个更为清晰直观的认识,策展团队到广东各地农村进行了田野调查,并选取中山市沙溪镇圣狮村和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紫南村两个村落作为样本,对其历史文化、发展变迁和发展现状进行了较全面梳理和挖掘,在展厅以静态和动态影像结合的方式加以呈现。
刘文西祖孙俩70×46cm国画1956年广东美术馆藏
农村题材在视觉图像景观中占有重要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获得解放与新生的农民阶级以主人翁的身份站上历史的舞台。农村题材和农民形象在美术创作中受到普遍重视,成为“新中国美术”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并在此后几十年的视觉图像景观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的乡村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对乡村日常的关注,对社会现象和农民命运的考虑成为了创作的重要题材。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大批农民开始趋之若鹜地奔向城市成为“城市里的异乡人”,无论是对城市文明的彰显和趋同,还是对乡土文明的执着与坚守,在艺术家们的创作取舍中都有不同程度不同层面的表述与阐释,也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关山月榕荫渡口117x95cm中国画1961年 关山月美术馆藏
1956年《美术》第一期 转载毛泽东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序言》,促进了各地美术机构组织艺术家上山下乡劳动和创作,艺术家们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以强烈的责任感、敏锐的洞察力,生动详实的描绘了农民田间生产劳动、田头学字等一幕幕热火朝天的农村生产建设场景,自然地再现了当时的农村土地的景观。新的农村视觉形象逐渐确立,此时的农村风景不仅代表了社会主义改造为农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是体现了对自然改造的决心。
鸥洋新课堂153×83cm中国画1973年广东美术馆藏
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神州大地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国文艺事业也乘春风而起,文艺创作思想进一步解放,艺术家们强调的是不同于过往社会主义革命现实主义的观看方式,以一种个人的、日常眼光去审视中国乡村社会的变化。
他们着力于对农民的生存状态进行表现,用亲切质朴的艺术语言细腻刻画出中国农民的形象,饱含深情地表现乡村古朴而淳厚的生活景象,“这些不加粉饰的作品,作为一种清醒、健康的思考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看到在艰辛、古老的环境里生活的人们,仍然保持着人的温情和尊严”。这些作品所采用的形式语言使艺术重新回到现实生活,唤起了人们对农民的关注和关怀。他们是艺术家对生命的思考,对劳动者的礼赞,更是对于社会进步的感叹。
潘鹤、梁明诚、唐大禧创业者117×239cm1973年广东美术馆藏
林丰俗石谷新田69.5×78.5cm1972广东美术馆藏
对故乡田园景色的追忆是艺术家创作永恒的主题
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和转移,农民怀揣梦想,离开依恋的土地,投入到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洪流中,成为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农民工这一新时代特定群体呈现了崭新的时代面貌,他们在大城市中忙碌,努力拼搏的身影和“人在他乡”生存现状,成为艺术家们关注和描绘的对象。
艺术家从不同角度为农民工传神写照,用画笔彰显农民工勤劳质朴的优秀品质,积极融入城市现代化的喜悦心情,热情讴歌农民工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奉献精神。故乡,则是游子魂牵梦萦的那片土地和牵挂,传统乡愁追寻是现实生活中的诗意栖居,对故乡田园景色的追忆也构成了艺术家创作永恒的主题,他们试图在田园牧歌式的图景中找回乡愁的记忆,也是回归自我的精神“返乡”。
在新农村建设的征程中,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日益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尤其是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中华民族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篇章。艺术家们也积极响应新时代对文艺工作者的号召,以饱蘸时代精神的笔端表现了新农村建设,将绿水青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蕴含在诗情画意之中,以艺术激活乡村文化、推动村落复兴、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索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林宏基步步高147×149cm油画1984年广东美术馆藏
罗中立故乡系列稿之一——过河90×100cm油画2000年湖北美术馆藏
陈渐回家过年油画160×150cm2019年广东美术馆藏
当代个案 改善村容村貌,助力乡村振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年来,从生态文明建设到实现全面脱贫,农村发展完成了历史性的跨越。艺术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创作出一批反映农民新生活、新形象、农村新面貌、新农村建设成就的佳作;更有艺术家走出“象牙塔”,身体力行成为乡村建设的规划者和实施者,他们或帮助村民开展艺术创作,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或以艺术的方式改善村容村貌,助力乡村振兴,为描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郑爽收麻季节32×24cm版画1962年广东美术馆藏
比如,“羊磴艺术合作社”由艺术家焦兴涛于2012年在贵州桐梓县羊磴镇发起,参与人员包括、娄金、张翔、崔旭等艺术家和村民。项目尝试将艺术嵌入具体的社会生活空间之中,在人与人的关系互动之中重建艺术和生活的连续性。再如“青田范式”,由艺术家渠岩于2015年在顺德杏坛青田村发起,利用艺术介入的方式,对当地对传统建筑进行保留,让传统的养殖方式、传统活动回到村民的生活之中,唤起乡村中的文明基因和社会礼俗。为乡建的当代个案呈现。
青田范式
羊磴艺术合作社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所说“乡土文化是一个包容性和开放性、延展性都极其强大的文化系统,种类繁多又包罗万象。乡村题材绘画既是艺术家对农耕时代在艺术上的重新观看与提炼,也是乡村生活变革和发展的真实写照。”此次旨在通过展览厘清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题材作品的文化内涵转变,以及绘画表现语言的演变,探讨社会进程与美术创作的辩证关系。同时,通过展览突出艺术家在各个时期的责任意识与独立思考精神,对新时代艺术家坚定文化自信,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无论是对城市文明的彰显和趋同,还是对乡土文明的执着与坚守,在艺术家们的艺术创作取舍中都有不同程度不同层面的表述与阐释,也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图文来源广州美术馆,编辑:厉亦平)
166090509800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