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一名男子戴口罩走在英国伦敦街头。 (新华社/美联/图)
2020年圣诞夜,拖延良久的脱欧协议终于达成,对于疲于疫情的英国来说,算得上是最好的一份圣诞礼物。这还不是最后决定结果——英国政府作为国家代表和欧盟代表进行了协商并取得一致,但必须由代表人民的英国议会和欧盟议会分别再进行讨论投票,他们通过才是真通过。
前首相梅姨其实也和欧盟代表“谈妥”过两次,都因为英国议会对协议不满而没有达成。不过这次欧盟做出了更多的让步,协议应该更能被英国议会接受。脱欧后英国和欧盟的关系,一定会慢慢恢复;但英国内部意识形态撕裂导致的社会分化,也许要更久才能平和。
英国和欧洲大陆,一开始就好像是个不合适的婚姻:英国想离婚,但是心里一半又怕离了婚以后更苦更不稳定,怕离婚以后找不到更好的下家;所以自从加入欧盟,始终有着这种不稳定性,脱欧派一直都存在。欧洲对英国的感觉呢,则好像是高考班怕尖子生要转学:现在的欧盟,可跟当年英国刚加入时的优等生小群体完全不一样了。每几年就是几个差生插班,录取分数线逐年下降,好学生想转学可以理解。可是,欧盟能愿意轻易让你转吗?就算你转走,我以后一定也会给你小鞋穿,你等着瞧!这样的态度和关系,注定谈判艰难。
同时公投也并不是一个真正显示民意的好工具。它把一个极其庞大的问题之答案,简单粗暴地分成了黑白两派,而忽略了中间漫长过渡区的循序渐进带来的无数其他可能。事实是,脱欧背景和原因如此复杂,各个阶级各个人群的知识基础不一,立场迥异,分析重点不同,就算是殊途同归得到同样的投票结果,双方的理由也很可能是互相冲突的。
脱欧,到末了还是和其他选举一样,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角逐:这里没有绝对的好坏对错,对你有益可能就是对他有损,反之亦然。有人担心东欧的劳工来抢工作,自有人喜欢雇佣这些勤劳廉价的劳动力;有人害怕自己的房子贬值,自有人开心总算有可能买得起房了;有农民担心他的产品卖不到欧洲去了,自有超市开心现在可以进口更廉价的非洲农产品了;有的公司担心这下得给雇员涨工资了,自有公司开心说好啊我以后可以更方便地给欧盟以外的优秀人才办理工作签证了……对双方的民意调查和最后结果,几乎旗鼓相当,正是体现了这种利益平衡。
但现在的情况是,英国社会很大程度上已经把这事上升到道德的高度,主流媒体常常把脱欧派描绘成种族主义者,狭隘的地方主义者等等,道德绑架无处不在。这种舆论导向在这些年深入人心,越来越成为意识形态的分裂标志。占有更大话语权的中产阶级想要通过主流媒体达成的认识,可以说是把脱欧派标榜为自私狭隘的乡下人;而他们常常故意避免的,是谈及英国最高层阶级的建制派也往往支持脱欧。
比如法律界,尤其是法官和大律师,很多都是支持脱欧的。这里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和他们息息相关的立法权和法律解释权:这个阶级坚信英国的立法权不应该在欧盟手里。英国几百年进化的自下而上的英美法系统,和自上而下出自官僚的欧盟法本来就有很多不兼容之处,尤其是欧盟立法机构根本就不在英国国民控制之中的前提下。从上下议院到四大殿,这是关乎英国上层绝对权威最中心的问题,把立法权从欧盟手中拿回来,是大多数这个阶层的人的宗旨。
但立法权什么的对普通人来说太抽象遥远。在脱欧宣传的策略上,还是用移民问题和欧盟经费来吓唬吓唬劳动人民比较有效;在留欧宣传的策略上,则用无法自由迁徙,经济要倒退来警告中产阶级比较实际。毕竟真正想把问题搞清楚的人不多,大家无非就是关心最直接的切身利益罢了。可是哪怕这些问题,仔细分析也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移民危机,高科技和低技术移民能一视同仁吗?欧盟经费,宣传中的数字到底有多少依据,怎样的分配对不同群体有怎样不同的意义?自由迁徙,瑞士和挪威的模式能借鉴吗?经济倒退,哪一个行业?对谁而言?
因此,你怎么就能根据一个人的投票结果来判断他全面的政治经济社会主张?一个理性的人,对背景了解得越全面,对形势分析得越详细,就应该越是觉得两个立场都很有道理,都可以理解,难以取舍;这种人一旦做出决定,那必定是深思熟虑全面权衡的结果。可惜更多的,往往是被媒体牵着鼻子走轻易得出结论的人群。叫嚣自己一定正确而对方一定错误的,针对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进行道德审判的,也往往是这些人。脱欧和留欧派的各种宣传,更是设计非常精妙,针对不同阶级不同人群,利用大数据量身定制输送不同宣传重点口号,根本也不希望群众对整件事有全面宏观的认识。
无论如何,脱欧不仅是英国和欧洲的一次大撕裂,也是英国内部社会的一次大撕裂;后者的伤痛,也许更甚于前者,其愈合也许需要更长的时间。未来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