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 创新性劳动 全民利益共同体 特权精英 生产力的能动要素 全面民主化 社会主义本质论 权力割据 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条件
环形制约规律 畸形创造欲 病态环 组环 环哲学
什么样的社会才是能够使绝大多数人民享受幸福生活的社会呢?那必须是这样一个社会:人与自然十分和谐,到处是蓝天碧水,绿地青山;人民公有大多数的社会财富,再分配公平,创新性劳动具有最高的社会地位,全民享受经济生活的保障?? 幼有所哺,长有所学,壮有所务,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残有所助的社会 ;全民主持政务 ?? 人民有可靠的途径主持国政,人与人之间政治地位平等,整个社会支持政治、思想创新的社会;以"全民利益共同体"为思想、道德主干的,以自由,公平,民主为主体意识形态的社会。这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社会。
1、中国新社会主义思想的时间进程
中国新社会主义的思想是从寻求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的思想活动中产生的。中国新社会主义的思想进程是为寻求中国人的幸福生活而对斯大林模式的旧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过程,也是对旧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否定过程。这个思想进程是从"文革"后期开始的。
1959年中共的庐山会议开始,决策层开始了对社会主义民主的否定,以封建主义的专制内容逐步替换社会主义的民主内容,顽强的中国封建主义开始复辟。中国历史到了这个时期,才又显现出其不可抗拒的规律性;这个规律是历代农民革命所遵循的必然规律?? 农民革命所获得的权力,被其领导者占为己有 ?? 像洪秀全等革命领袖一样,毛泽东开始为权力同室操戈。这个过程是在中国人民被蒙蔽的情况下进行的??人民被愚弄,始终沉浸在对领袖的热爱,崇拜之中,根本不知道社会的质变已经开始。
自陈胜、吴广起义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社会革命,都是农民革命。尽管第三国际催生了中共,支持了中共,中共也举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也接受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但是,如果不能够把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共的革命回归的农民革命的历史长河之中去,就背离了中国历史的真实,也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
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质是中国二十世纪中叶的一场空前的农民革命。那时的中国社会经济主体是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在当时的中国四亿多人口中只有几百万工人,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领导那次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胜利时其农民出身的党员占70%以上。那次革命的主要胜利是摧毁旧农村的经济政治构架,解放灾难深重的中国农民。
正是中国农民革命的主导规律,加上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移植社会主义,再加上中国农民传统的社会理想中的浪漫主义,导致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失败,最后导致"文革"。
"文革"初期,人民,特别是年轻人,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没想到自己的一腔热血,一怀热情奉献给了这种悠久而罪恶的权力争夺。虽然在这个时期,有一些年轻人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以生命的代价对血统论,造神运动,个人崇拜等喧嚣一时谬论提出了异议和批判,但多数人民还沉醉在对领袖的热爱而产生的狂热之中。只有到了"文革"后期,社会主义已经面目全非的时候,人民从狂热中冷静下来之后,回想起"三面红旗"以及1959年至1960年的饥荒,才开始了冷静地思考。开始了对旧社会主义的怀疑和否定。
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旧社会主义社会已形成了政治专制,思想僵化,科技落后,人民贫困,经济崩溃的局面,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谷底。
在中国大陆人民陷入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无限痛苦的时候,是"真理标准大讨论"呈现出社会的曙光。虽然,那场大讨论无论如何都带有权力斗争的色彩,但是这场讨论历史地,明确地呈现出对旧社会主义的否定,中国新社会主义思想从此开始孕育。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新社会主义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只是一个是官方的,一个是民间的。
社会特权的拥有者,历来都在为保护这种权力而无可奈何地创造着摧毁这种权力的社会力量;像资本所有者被资本增值规律所左右,不得不把资本抛入社会一样??异化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否定的质变都是从事物的内部开始的。
中国大陆社会为了"球籍",为了生存的需要,为了为权力寻找新的支撑点,被迫进入了改革开放,社会权力的主导力量,开始了对旧社会主义的否定。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实际上促进了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诞生;从而使改革开放的历史,成为中国大陆社会从旧社会主义向新型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成为社会变革的历史。
中国搞了三十多年的社会主义之后,邓小平发现了大问题,他认为那时还没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他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两大问题。在探索社会主义本质时,他认为找到了本质性特征,即"共同富裕"。他试图通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来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框架开始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领袖语录,口号和原则的简单形式,进入实践。与此同时,中国民间的新社会主义进入理论探索。
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大陆多数普通百姓基本上过上了吃饱穿暖的日子,经济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社会现象表明,社会矛盾已十分尖锐;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改革不能与经济改革同步,由旧社会主义社会形成的国家"党治",执政党"人治"的政治体系,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同以"拜金主义"为主的西方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联手,共同扭曲经济改革,特权精英阶层已经形成,新自由主义十分猖獗,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开始遵循"丛林法则",不少老百姓又重新进入贫困阶层,社会陷入了不可解脱的自我矛盾之中。具体的矛盾现象表现为权力变质,官场腐败,等级分化,人才浪费,"假、冒、伪、劣","黄、赌、毒、黑",民负过重等。其中,权力变质是主要的矛盾,是其它矛盾现象的根源。近十几年来,"惩治","严打","减负","整治",执政的中共中央为了政权的稳固,大动干戈,这些现象却有增无减,事与愿违。这些现象证明,现实社会已进入"二难"境地,已无力消除自身的弊病,社会改革,必须进入更深层的领域;要进入政治体制改革和意识形态改革的领域,也就是要进行社会的全面改革,否则,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大陆改革同历史上的商鞅变法,王安石改革,"洋务运动"等相比,在社会上作用上以及其自身命运上区别不大。理论不完善,导致实践偏移,在医治社会弊病的同时,产生了严重的副作用。
在邓小平本人及接班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中,淡化了达到共同富裕的另一些必要条件,他们淡化的必要条件是:一、社会的全面民主化。没有社会全面的民主化,人民的权利就会被剥夺,人民的权力会被集中于个人或社会集团的手中成为特权。当权力能与金钱结合时,权利就会成为一种比货币还要特殊的商品,并能以特定的方式转化为资本,这样就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人才是生产力的能动要素,没有社会的全面民主化,人才就难以得到最大的发挥,就无法彻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民主意识形态不能主导社会,社会主义新人就无法成长,经济,政治改革的成果就不能得到巩固。二、不断壮大公有制。没有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及其在经济竞争中的不断胜利,就不可能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制(真正的民主制只能建筑在公有制经济的基础上,详论见本章第三节)。没有社会的全面民主化必然是有权者富裕,没有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和公有制经济在经济竞争中的不断胜利,必然是有钱者富裕,哪里有共同富裕?
如果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以社会的全面民主化和公有制在经济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为前提,就基本构成了中国新社会主义的主题思想。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等思想给新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前提,其"共同富裕论","混合经济论"等理想打下了中国新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内容,邓小平领导下的社会改革实践对新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是解决了大多数中国大陆人的吃饭穿衣问题,也就是基本解决了社会暂时的生存问题。面对世界上资源之争愈演愈烈,弱肉强食的局面,中国只有快速地发展成为世界强国,才有中国的立足之地,快速发展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中国发展的翅膀过于沉重;事实已证明,二十世纪末的摸索经济改革并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由于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改革呈现为挖肉补疮,捉襟见肘,社会的运行机制在被迫应战的情况下成了一件"百纳袄"。大多数中国人的才能仍然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中国大陆如果能够在人民中发掘出增一倍的社会奉献,那将是多么巨大的社会力量!中国人民中蕴藏着这种力量,中国的现实社会却挖掘不出这种力量。中国需要全面,深层的社会改革,这种社会改革需要新的意识形态,新的精神支柱,需要一套崭新的科学的改革理论,中国新社会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上,开始成长起来。
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官场"条件下,缺乏完善的途径,其内容只是领袖的语录和学者对领袖语录的诠释,仍处在内容贫乏,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情况下。在实践中,自我矛盾开始显现,滋生出的自我否定的力量??特权精英主义已经羽翼丰满,它同新自由主义联手,以"权力割据"的方式和"腾挪"的手段对抗中央的领导,剥夺工人、农民、劳动知识分子的法定权利,形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腐败浪潮,人民开始在又一次的痛苦中寻找新的精神力量,中国需要新型的社会主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人执政,"三为民"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视,产生了新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溶合的条件。这种溶合,还有待于社会发展的进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