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徐林发现杭州市上城区的“公民警校”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徐林认为,杭州市上城区以“公民警校”为切入,以城市平安建设的现实需求为导向,探索出了一条城市警民协同共治、共创平安社区的新模式,值得总结推广。
用“三零服务”打造“平安金鼎”城区
徐林介绍,“公民警校”实行“零门槛入学,零学费上课,零起点教学”,着力为社会治理提供智力支持。紧紧围绕群众需求最迫切的防火、防盗、防诈骗等内容,采取“专业团队请进来,百名民警走出去”等方式,推出菜单式选课、送教上门等新型授课模式,并通过模拟“还原犯法”、受害群众“现身说法”、专家学者权威释法等方式,提高群防群治队伍的实战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为了激发居民的学习热情,“公民警校”还会灵活课堂教学,用反诈骗案例、模拟诈骗电话识别、配套建立禁毒、反恐、消防等主题体验馆等方式打造互动体验教学新模式。
此外,“公民警校”还开设了“上城公民警校”公众号推送网上微课程;与杭州电视台影视频道合作,推出《亲民尚和图》影视节目;自编自导自演了10余部防诈骗滑稽小品,在各街道开展巡回演出。
据介绍,上城区已连续三年实现总警情、刑事警情、治安警情下降,成为浙江省首批荣获“平安金鼎”的城区。最新数据显示:在过去三年时间里,在整个杭州市网络和电信诈骗案例不断攀升的背景下,上城区却持续下降;2019年1至2月,同比又下降了11.32%。
“公民警校”为“平安社区建设”助力
“‘公民警校’在社区层面建构了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的协同机制,通过政社互动、警民互动以及居民之间的互动,将平安意识根植到每一个居民心中,为平安城市建设奠定了雄厚的民众基石。”徐林认为,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平安社区建设是城市良治的基础。
其次,“公民警校”还拓展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现在社会居民往往仅参与了一些娱乐性活动,对社区公共事务少有问津,其中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居民缺少足够的参与渠道。”徐林说,“公民警校”让居民或以个体志愿者身份,或成立志愿组织参与到社区警务中,并强化其社区共同体意识,为社区自治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而警民共建社区安全体系在倒逼警务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也使广大居民加深了对警务工作和警务人员的理解,更好地促进了社会和谐。
此外,“公民警校”还提升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用“有学、易学、乐学、优学、享学”这“五学”让居民的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在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参与能力。
“公民警校”未来之路怎么走?
为了“公民警校”能够更好地发展,徐林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首先,“公民警校”可以将辖区内相关部门的工作和资源整合进来,形成一个社会法治共同体,共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他认为,“公民警校”的“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公安的“警”,而应该是平安联创的“警”,将政法、城市管理等工作结合进来。在组织上可以考虑成立包括辖区相关部门、社会组织、志愿者在内的“公民警校合作委员会”,整合辖区内的多方力量,形成合力。
其次,要以“公民警校”为切入,促进社区社会组织走向专业化,拓展居民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以“公民警校”为载体,统筹辖区内的各个部门根据自身的工作特点和要求,积极培育专业化的社会组织,使其在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形成特色、树立品牌,使社区社会组织建设走向专业化和品牌化,扭转当前小、散、乱的局面。
第三,进一步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徐林认为,未来“公民警校”的学习方式可以采取定期培训和不定期培训相结合、常规培训和临时培训相结合、线下培训和线上学习相结合、固定教材和因时讲义相结合、理论讲解和实际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融入“互联网+”技术建设网上“公民警校”,让居民能够更加便捷地学习。
最后,进一步深化“公民警校”的功能。“我们可以通过‘公民警校’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培训提升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和居民的自治能力,真正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并充分利用这个‘社会法治共同体’平台加强普法教育和基层法治建设,提升社会治理的“法治”水平。然后在公民警校这个载体上不断完善‘党建+社会治理’、‘党建+社会组织’等内容,寓党建于服务,强化党组织在社区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徐林对于“公民警校”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认为未来,上城区的“公民警校”还可以在城市安全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提升,并制定详细的发展战略,力争成为新时期“枫桥经验”的“都市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