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香港,社会工作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首先,从香港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来看,其包括家庭和儿童社会工作 、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康复社会工作和社区发展工作等(吴亦民,2002:69)。这些不同的社会工作领域虽然存在交叉,但是其服务目标各有侧重。比如家庭和儿童社会工作以维系和巩固家庭, 促进家人互相关怀,以预防和解决个人及家庭问题,保障儿童权利及培养儿童成才为服务目标(香港特别行政区社会福利署编,1997:42)。而青少年社会工作则是针对青少年在社交、康乐、学业和成长方面的需要,协助他们健康成长,发展潜能,培养公民责任感, 贡献社会为基本目标。
其次,从香港社会工作的服务质量来看,专业化的社会工作队伍,为香港弱势群体和市民提供着各种专业且优质的社会工作服务。社会工作注册制度也已经非常成熟。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相关的学历还要进行有关的注册,以此保证社会工作者队伍的专业性以及人才质量。除此之外,香港政府和相关机构形成了一套对社会工作服务质量进行量化考核的指标体系,保证了社会工作服务的质量要求。
第三,从香港社会工作的发展体系来看,香港社工机构形成了庞大的网络,覆盖着各种潜在或存在社会问题的人群。服务提供方通过各种形式加强与案主之间的联系,同时机构之间的案件转接可以十分顺利地实现。另外,公民中还形成了“做义工,奉献社会”的良好社会风气。香港社会工作逐步形成了“以政府机构为主导,以民间社会工作机构为主体, 由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工作运行发展机制(李一凡,2007:60)。
2.
这些巨大的成就吸引着全球社会工作界的眼球,尤其作为刚刚起步的我国内地社会工作,向香港社会工作借鉴学习的呼声很高。不断有内地专家学者对香港社会工作及其发展状况进行相关的介绍和研究。通过整理和回顾这些介绍和研究,笔者发现介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香港社会工作及其发展的机制;
第二,香港社会工作的价值和服务内容、特点等;
第三,香港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 以及以上这些方面对于我们内地社会工作及发展的启示。
下面就以上三方面的内容进行简单整理和回顾。
关于香港社会工作及其发展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章有:吴亦民的《香港的社会工作及其运行机制》、何爱民的《 从香港的社工模式看内地社工的职业化》和李一凡的《借鉴香港经验培养社工人才》等 。这些文章都在不同程度上对香港社会工作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相关介绍和研究。内地学者比较普遍认为香港在发展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过程中,就比较好地解决了政府、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 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 、以非政府的社会工作机构为主体 、由社会志愿者广泛参与的社会工作良性运行和发展机制(吴亦民,2002:75)。这种运行机制不仅为香港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而且还为香港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社会动力。
国内关于香港社会工作价值和服务内容、特点等方面介绍的文献为数不少。一方面,很多内地高校使用的社会工作教材,有许多内容借鉴了香港社会工作中的价值、实务、理论、技巧等。另一方面,国内介绍香港社会工作价值和服务内容 、特点等的文章也有很多 。比如张著名的《香港社会工作的内容 、特点及启示 》、刘斌志的《 香港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 和朱红的 《香港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的培养和规范》等。这些文章一方面不仅介绍了香港社会工作的内容、特点、理念、价值等,而且还为内地社会工作发展的相关方面提供了启示和建议。
此外,内地学界对香港社会工作的介绍还集中在对于香港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这方面的论文有袁继红的《香港的社会工作教育对内地的启示》、陆士祯、酒曙光的《香港社会工作教育课程设置状况及其对内地社工教育的启示》等。这些文章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香港高校的社会工作教育,并对内地高校的社会工作教育提出了有见地的建议。当然还有很多网络、媒体等也对香港的社会工作及其教育进行了相关的介绍和报道,旨在借鉴香港社会工作取得的有益经验而自用,这其中包括人才培养、管理体制还有发展过程等等。
3.
笔者于近期前往香港,对香港社会工作及其发展状况进行了参观和学习,试透过专业化、职业化、产业化三个维度对香港社会工作及其发展状况进行新角度的介绍。实际上,各种介绍和研究文献已经对香港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有了较多的论述。 但是笔者在此基础上,从产业化的新角度来理解香港社会工作。
(一)专业化。众所周之,香港的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相当之高。这一点可以体现在社会工作教育的专业化、社会工作分工专业化。
1950 年 7 月 ,香港大学首次开办两年制的社会工作课程,开始为香港培养本地的专业社会工作者。这也是香港最早的社会工作高校课程,有学者认为,高校本土化社会工作高等专业教育的设立,是实现社会福利服 务专业化的重要条件和标志(吴亦民,2002:72)。从1961年开始,港英政府社会福利署就设立社会工作训练基金,用于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培训。 在此期间,香港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纷纷设立并实现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到目前为止,香港八所大学都有社会工作或者社会政策相关课程。
另一方面,香港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还体现在社会工作的分工上。首先可以从不同的社会工作领域区分不同的社会工作分工,比如家庭和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康复社会工作和社区发展工作等等。不仅如此,很多领域之中还有很多细小的社会工作分工,比如康复社会工作中,包含有戒赌社会工作、戒毒社会工作、罪犯社会工作等等。香港社会工作在社会工作的专业分工上之细之多和其机构的分工细密紧密相关。比如笔者访问的“风雨兰”———处理妇女性暴力的机构、明爱展晴中心———戒赌辅导服务机构、明爱乐协会———戒毒服务机构、仁爱堂———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等。这些机构分工都十分明确,对于案主的界定也有清晰的明文规定。
(二)职业化。其实,香港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是和职业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专业化在社会上得到了实际的应用和认可,再通过正式的制度规范就逐渐转化为了职业化。
当然相对于专业化来说,职业化的进程相对是要缓慢许久的。1972 年香港正式宣布实行社会工作专业化规定凡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社会工作人员必须接受社会工作专业训练,助理社会工作主任以上职级的社会工作岗位,只准聘用有社会工作学位的人士担任。1997 年,《社会工作者注册条例 》获立法局通过,香港开始正式实行社会工作者注册制度。1998 年,香港成立了由社会福利署代表和社工选举的注册社工组成的社会工作者注册局,制定并颁布了 《注册社会工作者工作守则》、《纪律程序》、《评核准则及认可学历》等政策法规。截止2009年12月24日香港社会工作注册局共有注册社会工作者15188名。①这些注册社会工作者活跃在香港的政府、NGO、社区等组织中。
(三)产业化。随着香港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社会工作正逐渐改变着市民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业已催生新的产业的诞生和发展,即笔者认为的社会工作产业化。
香港一些社会工作机构正越来越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学习交流等活动的中心。比如笔者到访过的非营利慈善团体———仁爱堂,在其总部一幢七层的大楼内,有市民各种各样的休闲娱乐、学习交流场所,比如保龄球馆、游泳池、课程培训中心、医疗中心长者地区中心、图书馆、体育馆等等。而且有源源不断的市民来到这里或进行娱乐放松、或接受服务、或学习交流等等。虽然这些设施和服务都是低偿乃至无偿的,而对于市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实实在在的。
当然这些设施和服务供给的背后是仁爱堂雄厚的实力。到目前为止,仁爱堂有 72 个下辖单位,2008 年度善款数字累计超过 3900 万元 (占总经费的 40%),再加上政府部门的经费,仁爱堂每年的经费超过亿元 。(仁爱堂堂务报告,2009:48) 如此庞大的机构组织再加上如此雄厚的经济实力,不免使笔者想到了“集团”一词。要知道在香港像仁爱堂这样的大型非营利慈善机 构 多 达13 家 。 在 过 去 的 十 多 年 间 , 政 府 拨 款 从1997~1998 年度的204 亿元增长到 2006 ~2007 年度的343 亿元,社会福利经常性开支已占政府经常性开支预算的17.3% ,已超过卫生 、保安的开支仅次于教育 。除了政府拨款以外,香港还大力倡导社会捐助。众多慈善家、明星、基金会(如香港公益金 、赛马会等基金组织)每年都捐助大量资金,资助各种社会工作机构提供社会服务。
这些庞大的 “集团”以及其他社会工作机构一同构建起来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想必用“产业”来形容是不为过的。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香港的服务产业链中形成了一条与专业化和职业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工作产业。这条产业联系者政府、社会和公众,涵盖香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社会工作产业正是建立在香港政府推动、社会需求、公众选择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基础之上。反过来,由于社会工作产业化发展的作用下,对于香港社会的政治改革(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政策倾向)、经济发展(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服务体系和社会秩序建立)、文化进步(慈善义工文化的宣扬、社会风气的净化)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4.
显然,社会工作在香港已经不只是一个专业和一种职业,同时还是一个庞大的产业。而且这个产业在社会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于公众、政府、NGO、NPO 等社会体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香港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和产业化之间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并形成了相互之间的内在耦合和良性发展。可以说社会工作在香港,专业化促进了职业化的发展,职业化又进一步要求专业化推进,专业化和职业化在规模和质量上的发展客观上形成和促进了产业化是发展。总之,香港的社会工作既是专业化的,也是职业化的,还是产业化的。(来自社工客 《社会工作月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