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奇迹,总让人感觉到是那么遥远,似乎只有回忆。石门坎奇迹就是如此。《中国青年报》报道,从外表看,石门坎不像是个很有文化的地方。但在半个多世纪以前,这个位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最西部山区的小村,自从传教士柏格理将现代教育带入这里时开始,生长出了中国早期最优秀的现代教育的硕果。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双语教学学校,开了男女学生同校的先河,修起了贵州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球场……
然而,这个昔日中国西南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风雨飘摇几十年后,就象阳光转过山岗,又默默无闻地存在于中国最贫困的乌蒙山区中。如今这里是污水横流,苍蝇乱飞,茅草屋随处可见。那欧式建筑群、游泳池、篮球场……却难寻踪迹。石门坎奇迹告诉了我们,再贫困荒凉之地也能产生辉煌,成经济文化的繁荣之地;同时也告诉我们,繁荣之地一旦不懂得珍惜,就会荒废而变得苍凉。
石门坎奇迹的产生,是从传教士柏格理将现代教育带入这里开始的。由此可见,教育可以改变贫穷与落后,也可以使一个地方的文化与经济活跃起来;教育可以改变命运,它让这个最贫困乡村飞出一只只金凤凰。20世纪的上半叶,就是这样的山旮旯,却走出过10个省部级干部、20多个地厅级干部,以及200多个县处级干部,还有硕士、博士(那时硕士和博士不像现在满街都是,可说是稀少人才),这种教育难道不是一个成功的范本?
有人说,石门坎的奇迹,是一种“前赴后继、薪火相传”的教育,没有功利性。正因为如此,这些贫困山村的孩子才能读得书。这里没有应试教育,无论是柏格理还是他的继任者,都在发展教育、文化、技术、经济的同时,把体育放在很高的位置。学校除了开设有文艺课、体育课,还开展足球、篮球、乒乓球、排球、游泳、爬山、拔河、田径、骑马、舞蹈、歌舞等多项活动。在1936年举办的柏林奥运会上,中国足球队中就有来自石门坎的队员,而在1959的国家足球队里,石门坎人也不在少数。
我们不可否定这样的事实,农村教育已是日渐衰败,乡村优秀教师都跑进了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也集中在城市学校。过去那些有学生考取北大、清华的农村名校,也早已成了生源不足的落后学校。今年的教师节之前,《人民日报》报道了一个老师与10个学生的故事,而我工作的媒体却报道了一个老师与5个学生的坚守。乡村教育的败落,无疑会影响国民素质。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说过,目前在我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约占4.2亿人。高中毕业的农村青年如今是凤毛麟角,原因是读了高中的几乎都上大学去了,没有读高中的早就走上了打工之路。高中文化在我国农村悄然形成一个“断层”,这个“断层”凸显的是农民文化素质整体急下。这个“断层”的形成,势必影响新一代农民素质的提高,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乡村更加败落。
石门坎的败落,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现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