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思享 | 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与基本策略

思享 | 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与基本策略

思享 | 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与基本策略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刘芸秀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

刘芸秀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得到有效激活,乡村文化业态丰富发展,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乡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显著,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的背景下,通过艺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振兴乡村的重要抓手。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用艺术乡建引领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打通艺术文化服务乡村的“最后一公里”,不仅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也唤醒了乡村的文化自觉,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注入持久动力。

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积极探索

当今的艺术乡建,包含了当代艺术与乡村传统艺术、城市审美形态与乡村审美趣味、现代产业发展与乡村传统经济形态等多重维度,是继承、革新与再创造,延续了梁漱溟谈及的“以乡村为根,以老道理为根,另开创出一个新文化来”的基本思路。按照这一发展轨迹,我国在21世纪初就开始了诸多实践,形成了发展范式。如2004年,北京宋庄镇首次提出“文化造镇”发展思路,并在2005年举办了宋庄第一届文化艺术节,形成了通过节庆表演、艺术展演等方式形成以展演带动艺术产业、旅游业发展的升级模式。之后,全国各地纷纷瞄准“文化造镇”,“乌镇戏剧节”“田野双年展”“桐庐大地艺术节”等逐渐形成艺术品牌,为乡村社会发展注入艺术活力。

今日的乡村有着绿色可贵的自然资源、悠久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以及保健养生的休闲模式,正逐渐成为稀缺的消费景观,拓展着多元的产业发展。在工业化产业下,标准化、批量化使“物”“人”分离,而在艺术乡建中可以通过复兴部分产业,突出物与人的情感关联属性,建设实践共同体。比如景德镇陶瓷产业区、山东潍坊风筝年画产业区、宜兴紫砂壶产业区等,通过传统手工业,进行产业运营管理和文创产品设计研发,在新的消费市场中推广。艺术乡建通过艺术家进入农村,不仅激活艺术,形成地方性风格,成为新艺术形态的创造者,而且,通过建设农产品加工、游客体验、村民活动、活态博物馆等,筑牢产业链,艺术乡建为现代农业发展开拓了多样性产业路径。

在当下,艺术乡建正是以艺术为活水介入乡村建设,带来传承、吸收、转化与再造的可能。三江县独峒镇以“三江农民画”为切口,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勾勒出城乡互动的发展态势。秦安县石节子村,通过“一起飞——石节子村艺术实践计划”,使村民走出了甘肃,走向了北京、上海,更走向海外的艺术舞台。在艺术乡建的实践中,挖掘乡村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延伸乡村产业链,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畅通拓宽乡村产业面,对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艺术乡建进程中的制约性因素与发展瓶颈

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必然经历发展转型中的阵痛、乡村文化和都市艺术的磨合、传统产业形式与科技的交融,困难与挑战并存。当前,在艺术乡建进程中的制约性因素从主体到客体项目、再到乡建媒介都存在着发展瓶颈,亟待突破。

艺术乡建主体的缺位与错位。乡村振兴的过程就是对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乡村人口的减少是艺术乡建主体层面最直观的困境,人才外流、资源外流,导致乡村传统手工业技艺后继无人。传统工艺的复杂性、机械时代的可替代性从外部制约着传承者继续从事相关内容,新生代乡民价值观的变化从内在心理上也制约着传承者的职业选择。艺术介入乡建不仅是硬件的艺术美化,而且还应伴随着文化艺术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双重性和复杂性。这些外在与内在的因素,从主体的个人选择到主体的组织建构都需要更有效的措施调动积极性,激发能动性,以完成乡建主体的系统化建设。

艺术介入建设项目的失衡与失谐。艺术介入乡村的第一步往往就是项目建设,从硬件美化到基建设计,艺术者们会用艺术的眼光规划。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因对当地文化了解不足而造成的表象化、因过度模仿“网红”点而带来的同质化、因与当地需求不匹配而导致的短视化等等,这是对乡建缺乏整体性的设计,把“艺术”与“乡建”割离开,盲目移植“出圈”的场景,以片面的设计取代对乡村文化的整体挖掘,使艺术设计成为逐利的工具。究其根本,缺乏整体认识、缺少制度保障是重要因素。

艺术媒介发展不均衡带来的扁平化与空心化。艺术媒介作为将乡村艺术实践向外传播的重要一环,既有优秀的案例也有粗制滥造、恶趣味等作品充斥网络。猎奇的视觉盛宴、应接不暇的网络热点最终指向美学精神的虚空,当艺术只剩下形式、乡建只剩下景观,文化就失去了生命力。钱穆曾言,“农村永远为中国文化之酦酵地”,乡村是中国文化的根,乡村文化的空心化最终也会瓦解着中国作为农耕民族长期以来的审美逻辑、生命秩序,制约着乡村振兴的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艺术乡建的基本策略

以乡村发展来看,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是要构建新兴的乡村社区体系;从中国现代艺术发展角度看,艺术乡建也是中国当代审美的具体实践。

首先要明确的基本策略就是对艺术乡建目标的确认与综合效应的增进。面对中国乡村现状,艺术乡建需要通过艺术的介入增强乡村的开放性;通过艺术的介入改变中国传统农村既有的固定状态,促使向新状态演化。以艺术的介入,立足地区文化进行创意建设。有学者表述为“记住乡愁”、有学者表述为“中国式的文艺复兴”,本质都是增强地方认同感。艺术乡建试图以创造性的艺术形式,挖掘地域特色,唤醒乡村记忆,让村民在体验艺术审美的同时,增强认同感与凝聚力。

其次是对艺术乡建主体的重构与责任体整合。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的振兴”,艺术乡建的过程也应该是“人”观念转变的过程。艺术乡建中接触的最广阔的主体即是农民,通过艺术激发,由村民自发地进行艺术创作,依托艺术创意,打造文化品牌,将农产品转化为经过艺术包装打造成更适宜市场推广的文创产品。持续的发展离不开梯队式人才培养,通过艺术乡建进行美育教育,比如针对农村儿童教育的“端村模式”“川音艺谷”,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涵养当地艺术文化。艺术乡建的主体建设还应明确责任者的属性,将参与者的主体责任、权力、利益相匹配,才能调动各方的积极响应。

注重艺术景观构筑中传统与现代、自然与现实的融通。根据乡村景观的分类,可分乡村聚落景观、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景观三个层面。艺术介入乡村聚落景观,需要在原有的聚落空间布局、肌理特征和结构形态基础上,打造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统一的聚落。从人文景观看,通过传承其非遗文化内涵,保持其文化景观的多样性、生态性与文化性,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文化动力。从自然生态景观的角度,通过色彩、布局、疏密等方式呈现乡村万亩良田、复式梯田、缤纷果园等风貌,不仅使身在其中的乡民可感受到艺术农业的美感,而且游客可以通过采摘、农家乐等方式享受乡野之乐。艺术介入决不是现代艺术的“入侵”,而应该是传统与现代、自然与现实、物质文明与非物质文明的融通。

数字艺术赋能与生活、生态、生产的一体化提升。当今,城市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智慧化改造升级已具规模,乡村也将进入“智慧乡村”的阶段。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互联网+艺术乡建”高度融合与创新发展,有着广阔蓝图:通过数据采集、数据交换、形成云计算平台与数据应用平台,围绕乡村艺术文化为核心的历史信息、艺术活动、文化产业等进行全局实时分析并调配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搭建成数字艺术平台,形成艺术乡建中“线下乡村”与“线上乡村”。

艺术介入乡村对乡村文化复兴、激活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具有强大的推动力,有利于促进乡村内外融合和谐可持续发展。我们强调艺术介入乡村,是在乡村物质形态修复的同时用艺术去重建一种秩序,关切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共生关系的塑造,回应着中国传统的生态观与人生观。未来,艺术乡建必将以更完善、更智能、更系统性的方式介入乡村建设,也必将成为中国乡村振兴中一股强有力的乡建力量。

(作者系四川音乐学院副研究员)

上一篇: 有效推进社会慈善资源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下一篇: 经济关乎生活,而抗疫关乎生存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