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语: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教育除了与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关系外,还与社会的生产力存在着直接的联系。政治、经济制度与生产力同时作用于教育,教育也同时反作用于它们。这两个方面与教育之间存在着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教育的某些方面和部分主要由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教育的另些方面和部分又主要为生产力所制约;而教育的同一属性与表现形态也可以同时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生直接联系,其中如教育的目的、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等等。
在考察教育这种社会现象时,应当象列宁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那末,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下面就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作出说明教育为社会 的生产力所制约教育的哪些方面为社会生产力所制约呢?社会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目的制定前面说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社会通过教育所培养的人,一方面,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制度和思想关系的体现者,是具有一定的阶级意识和世界观的人。
教育所要实现的这方面的目的,是由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但是,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当他们进入直接的生产过程时,又构成为社会生产力的要素。他们“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人所提出的要求,也必然制约着教育目的制定。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较早的一些国家里,早从十八世纪产业革命时起,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开始反映到学校教育中。
从那时起,在有些国家中推行了初等义务教育制度,这种包括劳动人民子弟在内的,人人都要受教育的制度的推行,就意味着,广大的劳动后备军都必须经过学校来完成其教育与训练。学校开始把培养劳动者作为它自己的任务与目标。当时,在有的国家里,还广泛建立各种技工学校、工艺学校和职业学校,这类学校则更是把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熟练工人、技术人员作为主要的目标。
此外,造就各种高级科技人才也开始列入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在我国,自从鸦片战争以后,近代的生产技术和方法也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处于长期封闭的社会中来。几千年来以培养官僚为主要宗旨的教育,在新的生产力影响下,也发生了变化。培养“体用兼备”,“通经济变之才”,开始纳人学校教育的目的而受到一定的重视。在这同时,以造就科技人才为主要宗旨的学校,如京师同文馆(1862年),格致实学书院(1876年)以及农务学堂、各种实业学堂、医学堂等也相继建立。
而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宗旨中,除继续提出尊孔、忠君以外,也开始普遍强调“人人有可农、可工、可商之才”以及“尚实”(即崇尚实用的科学技术知识)等方面。以上这一切都说明,学校的教育目的必然要反映生产力的要求,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管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怎样限制和破坏这一规律的实现,生产力的要求终究要在学校的教育目的中得到反映。
得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培养德智体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劳动者。这一教育目的正是科学地反映了大工业生产的需要。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指出:“大工业又通过它的灾难本身使下面这一点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承认劳动的变换,从而承认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当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有了更为迅猛的提高,生产力对于教育目的的影响和作用更为明显地表现出来。
无产阶级教育的鲜明的特点是能够自觉地运用教育与生产力相适应的规律,据此确定教育的目的与方针。社会生产力制约课程的设置以及部分内容课程门类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以及课程之间的联系与结构,它.方面为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另一方面也为生产力所制约。天车 在古代社会中,学校所设置的课程门类不多,大多数是属于哲学、政治、道德、宗教等人文学科以及语言,文字等工具课程,与生产力直接联系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课程很少,所占的比例甚微。
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传统等方面的原因外,更主要的还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低下。在古代,生产技术“整个说来从未超出积累制作方法的范畴,这种积累是世代相沿而逐渐增添的,并且只是很缓慢(统经验幸提每科手工业秘方)。“就是说,当地,一点点扩大的它主要是存在于个别劳动者的时的生产技术只是一种直接经验,成为与直接劳动相分离的独立的知技能中,大部分都还没有发展的方法。
而不是表现为一种科学识形态,它主要是表现为一种生产的理论。这种生产方法主要是通过直接经验来摸索,靠师傅带徒弟的方法来传枝的。因此在以传授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为主的学校课程中也就很少反映这种生产技术。此外,即使是那些已经上升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也还没有分门别类地形成各自的独立体系,它们大多囊括于自然哲学之中,这也就决定了学校课程设置的范围是很有限的。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联系日益广泛,人所能利用的自然物质及其属性不断扩大,人们对客观世界各方面的认识日益丰富,逐渐地系统化、理论化。各门自然科学逐一地从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各自构成独立的科学体系。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至此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以西欧学校为例,在十四世纪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仅有算术、几何和天文学。
从文艺复兴开始到十六世纪中期,这方面的课程增加了地理学与力学。到十七、十八世纪,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科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时学校的课程中又增加了代数学、三角学、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在我国,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
作者点评:随着新的生产力的出现,学校的课程也有所增加。在中小学中除了传授传统的学科以外,也加进了算术地理、博物、物理,化学、农业及外国语等课程。
本文由百家号:珊珊论教育原创;转载请注明百家号,原创作品,盗版必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