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政区历史上屡经演变。今市境夏朝,东夷族寒浞封子浇在这里建立过国,治所过城在今莱州市城区北20公里过西村东,是当时胶东半岛最早的封国。后被夏后灭掉,仍归夏朝,属青州。
商时为莱侯国,莱都在今城区西南30余公里的胶莱河附近,属营州。
莱州属于哪里(烟台莱州属于哪里)
周、春秋时为莱子国。周灵王五年(前567),齐侯灭莱,开始称东莱,属齐国。
战国时,齐国在此设置夜(通掖)邑,治所在今城区附近。
秦时属于齐郡的东部。
汉承秦制而设县。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掖县,夜邑始称掖县,为青州东莱郡,掖为郡治所。东莱郡领县十七,其中掖、当利、曲成、临朐、阳乐、阳石六县皆在今莱州市境内。东汉,属青州东莱郡。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年(26),东莱郡徙治于黄,领县十三。其中曲成、掖、当利皆在今莱州境内。三国魏时还治于掖。
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东莱改郡为国,属青州,领县六,治所在掖。改曲成为曲城。东晋,后赵石勒元年至南燕太上六年(319—410),东莱废国为郡,掖城为郡治,属青州东莱郡。刘宋义熙六年(410),东莱郡徙治于曲城,领七县,仍属青州东莱郡。
南北朝时,北魏皇兴四年(470),分青州东部置光州,因掖有光水而得名。延兴五年(475)改为镇。景明元年(500)复州,辖东莱、长广、平昌三郡,领县十四,掖城为光州、东莱郡治所。皇兴中,分曲城县为东曲城县、西曲城县。东魏武定二年(544),分出光州东部设置东牟郡(治所在黄县故城),分出平昌郡隶属于青州。北齐文宣帝天宝七年(556),将当利县和东、西曲城县划归掖县。北周因循北齐。
隋开皇五年(585),废东莱郡,改光州为莱州(莱州之名自此始),领九县,掖城为莱州治所。大业三年(607),废州复郡,以莱州为东莱郡,隶属青州,掖城为东莱郡治所。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改东莱郡为莱州,掖城为莱州治所。从掖县分出当利、曲城、曲台三县,仍属莱州。至太宗贞观元年(627),将当利、曲城、曲台三县又并入掖县。玄宗天宝元年(742),改莱州为东莱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复为莱州。五代时,梁、唐、晋、汉、周均为掖县,隶属莱州。属河南道。
宋沿唐制。属京东东路莱州东莱郡。金天会十五年(1137),改京东东路为山东东路,属山东东路莱州。金太宗天会九年(1131)划出掖县东部原东曲城县地和黄县西南部地设置招远县。
元隶属山东东西道,初属益都路,后改属般阳路莱州。
明洪武元年(1368)升州为府,辖两州(平度州、胶州)五县(掖县、昌邑县、高密县、即墨县、潍县),属山东布政使司莱州府,府治所在掖城。
清因循明制,光绪三十一年(1905),莱州府割出胶州和高密、即墨两县,时领一州(平度州)三县(掖县、潍县、昌邑县)。
民国初期,1913年裁府留道,属胶东道;1925年改属莱胶道;1928年废道留县,由山东省直辖。1938年,日军侵入掖县,国民党县政府解体。
1938年,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战,建立了掖县抗日民主政府—掖县政府,属胶东行署北海区。1940年11月,胶东区党委在掖县成立西海地区行政专员公署,以掖城大十字口为界,以南划出掖县南部成立掖南县。掖县、掖南县均隶属于西海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仍为掖县、掖南县,县政府分别驻掖城和湾头村,1950年5月,改属莱阳专区。1952年掖南县政府迁沙河。1956年3月,掖南县全境并入掖县。1958年11月,改属烟台专区。1983年11月属烟台市。
1988年,撤销掖县,建立莱州市,为山东省辖县级市,由烟台市代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