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浅议社会公平.doc

浅议社会公平.doc

浅议社会公平.doc什么是公平?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是与公正、正义、平等意义相近的词。所谓社会公平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阶级中对于平等地实现自..

什么是公平?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是与公正、正义、平等意义相近的词。所谓社会公平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阶级中对于平等地实现自身权益的一种价值判断。人类进入有阶级的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了极大的不平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始终贯穿着对社会公平的追求与向一、社会公平的历史思考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开始了对社会公平问题的思考。孔子提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表现出追求一个公平、均等的社会的强烈愿望。墨子主张“兼相爱”,并勾画出一个令人向往的“爱无差等”的公平的理想社会。董仲舒则从“大富则骄,大贫则忧”的思考出发,提醒圣者应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的“均产论”主张。宋朝王安石推行改革变法,主张抑制豪强,促使社会公平。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孙中山提出用“三民主义”改造中国,其民生主义就是均贫富,使人人有平等的地位生产生活。但是,这些对社会公平的追求大都带有强烈的封建主义和平均主义色彩,在实践上无法实现,只能陷于空想。

在西方,古希腊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首先提出了公平和正义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等书中,认为公平就是公正、平等,强调公正是一切德性的总汇。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分别提出了“实业制度”、“和谐制度”、“共产主义公社”等设想,主张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各种奴役及不平等,使所有的人都有平等的劳动机会、平等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平等享受的权利和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由于历史的局限,空想社会主义者不能正确说明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找不到实现社会公平的途径与阶级力量。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公平的实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指明了社会不公平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只有在实现基本制度变革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正义。这就是整个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发展生产力,消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体力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劳动是衡量公平和实现公平的尺度与基石,广大劳动群众是推动社会公平的主体和真正力量。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思想为我们推进公平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高度重视社会公平,他在领导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对分配制度、工资制度、就业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以及农村体制的思考都包含着对公平的追求,但在实践中,却走进了平均主义的误区。

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提出社会主义要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从而把实现社会公平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之中。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强调通过政策、制度及社会保障等来逐步实现和满足人民利益,大力推进扶贫工作,把社会公平问题作为涉及全社会的重要战略问题加以解决。二、社会公平建设的主要内容以****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适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从中国当前发展的实际出发,把促进社会的公平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公平不仅是一种理性原则和道义要求,更是一种现实的社会价值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应将公平贯穿在人们从事各项活动的起点、机会、过程和结果之中,着力构筑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公平保障体系。权利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内在要求,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立足点。公平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体现的是社会对所有成员的“不偏袒性”,使他们在平等的起点上融入社会。因此,社会公平要求并首先体现在人们各项权利的公平上,这也是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的逻辑起点和实践起点。

没有权利公平,就不可能出现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权利公平具体体现在政治权公平、劳动权公平、分配权公平等方面,归根到底体现在各社会成员具有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上,并通过法律、制度以及社会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安排及调整予以实现。机会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前提基础,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存在,机会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是公平的首要标志。它要求社会始终为每一个人提供均等的生存、发展、享受机会。它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平等的参与机会,主要体现在自由择业、职务升迁、资源利用等方面;另一方面,有获得平等的发展潜力、施展才干的机会,主要体现在接受教育和培训、获得信息等方面。在权利公平的基础上,机会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首要前提。如果机会不公平,权利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就会流于口号和形式。机会公平虽然不一定必然导致结果公平,但没有机会公平就必定没有结果公平。对于心理、身体和能力方面有缺陷或相对较弱的人,社会应优先提供给他们发展的机会,这种看似“不公”的倾斜,实质上是机会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机会公平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实现形式。规则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环节,是社会和谐的必要保障。

公平的深层意蕴就是由社会政策、制度、机制、运行等方面因素所构成的社会规则在现实社会发展阶段的合理性,合理的规则是公平的社会存在形式。而合理性就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从社会制度或国家制度层面上讲,一方面要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又要合乎最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要求与愿望。因此,规则公平要求社会主体在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面对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如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都必须正确地、真实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体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权利公平给了每个人平等地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权利,机会公平给了每个人平等地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机会,而规则公平使每个人受着同样的行为规范的约束,在同样的规则中展开竞争,体现着过程的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环节,并为最终实现结果的公平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理想目标,是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分配公平是指每个劳动者都有获得正当利益和社会保障的权利,不因素质、知识、能力、性别等的差异而使其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生活享受等方面产生巨大的或本质上的差异。分配公平是整个社会公平的根本内涵、实质所在和最高层次,它体现着社会财富分配的合理性和平等性,是人们评判社会公平与否及公平程度的直接和主要依据,是社会公平的实际体现和最终归宿。

公平分配的尺度必须是平等的、合理的,这一尺度只能是社会成员的劳动。社会成员中的老弱孤寡、体残多病、下岗失业者,无法从事正常的社会劳动,并不表示他们不从事社会劳动或不愿从事社会劳动,他们理应在分配方面得到特殊照顾,这也是公平的、合理的。三、社会公平建设的努力方向公平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主人翁精神不断发挥和创造活力不断迸发的真正源泉,它从最真实、最普遍的意义上体现着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公平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与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推进社会公平建设必须着眼于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立足当今中国的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树立社会共同理想,形成促进社会公平的政治环境。必须引 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和共识,切实促进社会公平。这 需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把公平等同于绝对平均主义,一是脱离具体 历史条件去追求公平。应当看到,公平具有历史性和相对性:公平总 是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具体的社会制度制约,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 实现公平的方式和手段都是不同的;公平不是无条件的,它总是相对 某种规则或相对某种不公平状况而言的。我们应当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生产力还不发达这个实际出发,既尽力而为,大力促进社会公平; 又量力而行,根据实际可能切实维护社会公平。

一个社会的公平状况 如何,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公平作为社会广大成员普 遍接受的价值目标,它能为整合社会各种力量提供强大的动力,也是 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二是深化社会改革,形成促进社会公平的体制环境。落实新的科 学的公平观,各级政府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在推进发展中实现社会公平。坚定不移地按照党中央关于深化改革的 各项部署,着眼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市场取向的 改革不动摇,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的改革,为促 进社会公平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主要应做到: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 组织分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继续 推进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继续 深化集体企业改革,认真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 政策;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建立健全 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大力支持国有金融企业股份制改革,稳步 发展多种所有制中小金融企业。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加快社会 信用体系建设。

三是强化社会保障能力,形成促进社会公平的政策环境。要按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制定和执行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放在 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充分体现和保障不同社会群体 的基本权益,使人民群众普遍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首先,要完善 就业政策,促进劳动机会和就业公平。要破除人为的行业垄断、市场 壁垒、资源独享等不公平现象,推进公平竞争,创造人尽其才、才尽 其用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其次,要完善分配政策,形成合理的分配机 制。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 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要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 移支付等措施,扶助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再次,要建立促进教育 平等政策,把实现教育公平作为实现社会公平的突破口。现在迫切的 问题是要增加政府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化 的面向所有贫困地区的社会教育体系,减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劳动 者的整体素质。最后,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 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整体公平。扩大和完善以社会救助、社会保险、 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住房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 现行的“三条基本保障线”扩大到覆盖全社会的所有劳动者,切实解除劳动者的养老、失业、疾病医疗、职业伤害等后顾之忧。

四是建立利益冲突解决机制,形成促进社会公平的机制环境。和 谐社会并不是无矛盾的社会,公平也不是没有权利和利益的侵害。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利益群体、社会组织和个人之间产生利益矛盾与 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关键要有表达利益诉求的顺畅渠道和及时解决利 益冲突的有效机制,特别是对弱势群体予以更多的话语权。然而利益 表达和利益均衡机制的建立过程通常相当艰难,必须要在利益表达和 社会稳定之间取得平衡。其底线是社会的稳定,上限是利益的表达, 两者之间的阈值就是形成利益表达制度的空间。要统筹解决经济社会 发展过程中的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协调好改革发展稳定中各方面的利 益关系,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 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理顺社会情绪,化解社会矛盾,更进一步地推 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使公平与效率统一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 史进程当中。

上一篇: 在“两个确立”中继往开来迎接党的二十大
下一篇: 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环境监测服务活动监督管理办法(暂行)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