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公共生活及其特点.ppt 108页

公共生活及其特点.ppt 108页

公共生活及其特点.ppt 108页公共生活及其特点.ppt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温故知新 1、提问学生第四章中的知识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 、“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新闻聚焦【教学目标】 A知识点:了解人类公共生活的特点、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意义和维护公共秩的基本手段;了解社会公德的特点和主要内容;理解公共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规范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B教育点:使学生自觉增强公德意识、实践公德规范,强化法律意识、遵守法律规范。 【教学要点】 A重 点:理论方面的重点,是人类公共生活领域的形成、发展、运作的特点,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手段;知识方面的重点,是我国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相关法律规范的立法精神和主要内容。 B难点:用所知的社会公德规范和公共生活的法律规范要求自己,自觉维护公共生活秩序,做一个现代的文明人,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道德观察】 【道德观察】 【道德观察】 名人名言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一)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这是人类生活中互相对应的两个方面私人生活的领域是家庭和个人活动。

私人生活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和隐秘性公共生活的领域是社会公共场所。公共生活具有社会性、公共性,以及与他人和社会整体的关联性。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二)当代公共生活扩展的促进要素社会公共生活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急剧扩大。人们的社会交往日益成为社会生活中须臾不可缺少的内容。它的促进要素有: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1)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飞机、汽车、火车、轮船,扩大了活动半径,加大交往频率。 (2)现代传媒手段的普及和推广。广播、电视、新闻载体,促进了信息便捷充分流通。 (3)现代通讯工具,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的扩展。电话、手机、互联网,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三)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点 1、 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涉及家庭以外的一切社会生活领域,活动半径不断扩大,交往的频率日益密切,覆盖的面越来越广泛 2、活动内容公开性。涉及内容公开性,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为自己的公共生活行为负责 3、交往对象的复杂性。社会交往的对象日益增加,逐渐由昔日的“熟人交往”转向“生人交往” 。社会对规范性的要求急剧增加。 4 、活动方式的多样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日益丰富,增强了对社会公共设施发展和完善的要求。

(网吧)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1、 公共秩序的定义和涉及的范围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有序化状态。它由公共生活规范来维持,由法律来保障。涉及的范围: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一切公关活动的场所,都需要相应的秩序。正确处理与他人、社会关系,在社会中准确定位,尊重别人。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国民十大陋习 1、随处抛丢垃圾、废弃物,随地吐痰、擤鼻涕、吐口香糖,上厕所不冲水,不讲卫生留脏迹; 2、无视禁烟标志想吸就吸,污染公共空间,危害他人健康; 3、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购物、参观时插队加塞,排队等候时跨越黄线; 4、在车船、飞机、餐厅、宾馆、景点等公共场所高声接打电话、呼朋唤友、猜拳行令、扎堆吵闹; 5、在教堂、寺庙等宗教场所嬉戏、玩笑,不尊重当地居民风俗;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十大陋习 6、大庭广众之下脱去鞋袜、赤膊袒胸,把裤腿卷到膝盖以上、翘“二郎腿”,酒足饭饱后毫不掩饰地剔牙,卧室以外穿睡衣或衣冠不整,有碍观瞻; 7、说话脏字连篇,举止粗鲁专横,遇到纠纷或不顺心的事大发脾气,恶语相向,缺乏基本社交修养; 8、在不打折扣的店铺讨价还价,强行拉外国人拍照、合影; 9、涉足色情场所、参加赌博活动; 10、不消费却长时间占据消费区域,吃自助餐时多拿浪费,离开宾馆饭店时带走非赠品,享受服务后不付小费,贪占小便宜。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2、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意义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和重要特征。如果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各行其是,随心所欲,社会就处于混乱状态。一个没有公共秩序和公共行为规则的社会是无法发展的。 政治动乱,交通混乱,治安瘫痪,欺老凌弱,无法无天,不符合人们的共同愿望。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随着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大,生产活动与日常生活交汇,关系越来越密切,公共生活是否有秩序,对生产活动产生了直接影响。只有有序的公共生活才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制假贩假,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三角债”现象,侵犯产权包括侵犯知识产权,就会严重阻碍和破坏经济的健康发展。导致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无法建立。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需要安定而舒适的生活环境,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对自身自由和权利的保护。只有建立良好的公共生活秩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治安状况不良,盗窃和侵犯人身权利的案件频发,风气中充满损人利己,就是对人民生活质量的最大损害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

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之中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现代化也包括人的思想意识的现代化和文明化。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不爱护公共设施,不维护公共卫生,不遵守交通秩序,不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的习惯,这样的社会就不是一个文明的社会,就会拖住社会进步的后腿。 三 、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1 、道德与法律追求目标的一致性道德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道德的规范作用需要法律的支持,法律的规范也要以道德的规范为基础。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更加清晰地体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 三 、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2、道德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特点强调人的 “自律”。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发挥作用的范围是广泛的。它引导人们通过道德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意识,产生自律,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保持在道德和法律的范围之内。 对于绝大多数人及其行为来说,是通过道德的建设和引导,纳入公共秩序的轨道。 三 、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3、法律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特点强调对人的“他律”。在公共生活中,法律发挥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它只是针对那些危害公共生活的行为进行强制性的限制和惩处,警戒人们遵守公共生活规范。

对于良好的社会秩序来说,法律直接干涉的行为,只是人口中的极少数“自律”失效,越出基本法律规范的人。如果一个社会法律直接处置的人越多,说明这个社会状况不是良好的状态。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2005年8月,丹东巡警五大队民警抓获了一名盗窃自行车的犯罪嫌疑人,此人名叫马广臣。在送往看守所的途中,马广臣告诉民警他家挺困难,希望民警关照一下他一人在家的儿子。为慎重起见,办案民警对他的家庭进行了实地走访,发现他的家境的确十分困难:他离异多年,独自一人与儿子相依为命,靠打零工维持生活。儿子上初中,学校离家太远,央求他买一辆自行车,因为买不起自行车,马广臣便产生了偷车的念头。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格。”(《论语·为政》) 讨论: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列举大学生不文明道德的表现及诚信缺失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四、 网路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一)涵义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人与人之间关系层面举止文明、谦虚热情、尊重他人、助人为乐 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层面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维护公共秩序、遵纪守法 人与自然层面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二)特点 1、 继承性: 社会传统礼仪传承 2 、基础性: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 3 、广泛性: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适用范围 4 、简明性:大多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简明扼要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 助人为乐 爱护公物 保护环境 遵纪守法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的道德要求,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 助人为乐:传统美德君子成人之美、博施济善 爱护公物:显示个人道德水平,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的标志 。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保护环境我国环境资源的统计数据淡水资源:2。83万亿立方米 ,人均淡水资源2200立方米,世界人均量1/4废气年排放:2000年年递增5.1%废水年排放:2000年373亿吨,86%的城市河段受到污染生物植物物种:15-20%处于濒危状态自然灾害损失(1949-1995)年递增3.1%2006年4月16日和17日的沙尘暴,共在京城降尘33万吨。

印尼印度洋海域2006年7月17日下午3点20分左右发生强烈地震达里氏9级,并因地震引发沿岸部分地区的大海啸。一时间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房屋倒塌,家破人亡,惨不忍睹,旅游天堂胜地顿成地域鬼门关,日月为之晦暗,全球为之动容。2008年春节前,我国部分地区正遭受50年来最严重的雪灾,部分地区经受长达半个月的大雪冰冻恶劣气候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发7.8级地震。全世界为之震惊。全国人民陷入莫大的哀痛之中。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遵纪守法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20世纪50年代:五爱 60年代:学雷锋 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 90年代:讲文明树新风“希望过程”、志愿者、手拉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等学雷锋 (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1981年2月25日,全国总工会、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文联、中国爱卫会、全国伦理学会、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等9个单位联合作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号召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为主要内容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

“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 (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手拉手”互助活动开始于90年代初,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发起的,旨在倡导城市和农村、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健康的和有残疾的以及不同民族的少年儿童之间相互通信交往,互帮互助,共受教益的一项实践教育活动。希望工程 大眼睛长大 春蕾计划①.主导创意为一只手托起初升的太阳。 ②.标志外型又象一个早春刚刚绽露红色的花蕾。③.此标志也象一个刚刚生根、钻出地面的小苗,上面椭圆部分象小苗的尚未挺起的胚叶。④.儿童是祖国的明天,左下面的红色斜线有一种速度感,它号召全社会都积极参与和投入,伸出有力的援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春蕾计划”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每年“六一”,春蕾女童代表都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的亲切接见。各界的爱心,让“春蕾”重返课堂,她们一张张稚嫩的小脸让人如此怜惜。据统计,已有6万余名辍学或濒临辍学的贫困女童能安心到校接受教育 。 姚明捐献骨髓 壹基金 社会公德的现状 社会公德的现状 社会公德的现状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二)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积极参与各种社会 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 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从小事做起, 从小节改 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 规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善小而为之” 四 、网路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讨论:如何看待在时代进步的当今社会盛开的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 这对“并蒂莲”?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的关系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之一。 法律是约束个人行为的最权威的公共生活规则,具有国家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 规范性是法律的主要特征一方面,法律通过确认具有约束力的公共生活准则,引导人们自觉守法,自觉维护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 另一方面,法律通过制裁破坏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强制人们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 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二)法律规范的主要作用 指引作用 预测作用 评价作用 强制作用 教育作用 指引作用 1、涵义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既定的行为模式,从而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作用。 是法律的最首要作用。 2 、实现形式授权性规范——可以做或有权做什么禁止性规范——不许做什么义务性规范——应当或必须做什么 预测作用涵义是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行为的趋向与后果。

评价作用 涵义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 强制作用 1、涵义是指法律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反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实施的作用。 是其他作用的保障。 2、主要强制手段国家强制力,包括警察、法庭、监狱,以维护法律权威。 教育作用1、涵义是指法律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而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2、实现方式了解和学习法律规定,制裁 违法犯罪行为,奖励先进和模范. 二 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 (二)《集会游行示威法》 (三)《环境保护法》 (四)《道路交通安全法》 (五)《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治安管理处罚法》 1、概况《治安管理处罚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05年8月28日通过,自2006年3月1日施行。 包括总则、处罚的种类和适用、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处罚、处罚程序、执法监督、附则,共6章119条。 《治安管理处罚法》 意义一方面,规范、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另一方面,规范、指导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执法行为。 《治安管理处罚法》2、立法目的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

《治安管理处罚法》3、基本原则以事实为依据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 教育与处罚相结合 《治安管理处罚法》 4、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是指扰乱社会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侵犯公私财产,情节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主要包括4类110多种行为 《治安管理处罚法》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细分为: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 《治安管理处罚法》 5、处罚种类 警告 罚款 行政拘留 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限期出境或驱逐出境(适用于外国人) 《治安管理处罚法》 行政拘留 按照不同的违法行为的性质: 5日以下 5日-10日 10日-15日 合并执行最长不超过20日 《治安管理处罚法》6、处罚程序传唤后及时询问查证询问查证的时间: 不得超过8小时;情况复杂不得超过24小时;治安案件期限,不得超过30日 《治安管理处罚法》 7、执法监督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应依法进行严禁刑讯逼宫或采取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手段收集证据。 集会游行示威法2009年1月中旬,遵义市两城区发生个别企业职工及民工堵路事件,引起城区交通混乱,给市民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为此,遵义市公安局于1月21日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严禁阻塞交通道路等违法行为。公安机关发表声明,无论什么原因都不能聚众堵路。道路是为了满足人们通行的,它不属于某一个部门。对有诉求的一方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无可厚非,但要通过正当渠道和方式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集会游行示威法根据我国《宪法》、《刑法》、《集会游行示威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及《道理安全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聚众堵路的行为是违法的。一旦发生阻塞道路交通行为等违法行为,公安机关有权立即制止,命令解散;拒不服从的,可依法强制驱散、带离现场或者立即拘留;拒绝、阻碍人民警察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处罚;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对组织、策划、指挥聚众围堵、制造混乱等违法行为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予以严惩。 集会游行示威法北京奥组委2008年7月23日宣布日坛公园、紫竹院公园、世界公园在奥运会期间作为游行示威区 。 《集会游行示威法》 集会游行示威法 1、概况1989年10月3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包括总则、集会游行示威的申请和许可、集会游行示威的举行、法律责任、附则,共5章36条。

集会游行示威法 2、立法目的维护社会安定和公共秩序的前提下,充分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和自由。 3、基本原则政府依法保障权利义务一致和平进行原则 集会游行示威法4、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均适用《集会游行示威法》。该法所称集会,是指聚集于露天公共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活动;所称游行,是指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行进,表达共同意愿的活动;所称示威,是指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活动。露天公共场所是指公众可以自由出入的或者凭票可以进入的室外公共场所,不包括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管理的内部露天场所;公共道路时指除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内部专用道路以外的道路和水路。 集会游行示威法5、申请和许可必须向主管机关提出申请并获得许可主管机关是举行地的市县公安局游行、示威路线经过两个以上区县的,主管机关为所经过区县的公安机关的共同上一级公安机关必须有负责人 。负责人必须在举行日期的5日前向主观机关递交书面申请。 公民不得在其居住地以外的城市发动、组织、参加当地公民的集会、游行和示威。

确因突然发生的事件临时要求举行的,必须立即报告主管机关。 集会游行示威法申请举行游行示威的有下列情形之一不予许可:第一、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第二、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第三、煽动民族分裂的;第四、有充分根据认定申请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将直接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 集会游行示威法 6、举行应按照许可的目的、方式、标语、口号、起止时间、地点、路线及其他事项进行。 《环境保护法》1、概况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上一篇: 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
下一篇: 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前景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