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自然的进化到自然的人化
自然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人类的出现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自然历史发展的历史结果。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生,改变了我们周围自然进化的本质,使自然的发展从单纯的物质演化过程提升到人化自然的历史发展阶段。
所谓自然的进化,不仅是指自然界经历了一个发生在时间中的变化过程,也意味着这个过程具有一定的时间方向,它是一个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考察自然界的发展史,我们清楚地看到,自然界漫长的演化和发展进程中确实存在从无序到有序和从有序到无序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进化,指的就是自然界中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演化趋势和过程;退化,则是指自然物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蜕变趋势和过程。总体上看,进化是我们周围自然物质发展的主要进程,而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出现,就是这一时间进化之矢的结果,是我们周围的自然界从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变高序的不可逆的发展过程与趋势的产物。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与自然史进化的方向完全一致,或者说从根本上就是由自然史的时间之矢所规定的。但是,人类的历史是一个更加复杂和丰富的全新发展过程,同时,随着人类历史的进步,我们周围的自然存在就在人类社会历史中同步延续和发展下去。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进化的产物。人类是在地球的怀抱里诞生的,这颗星球上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现代科学表明,在地球和地球周边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系统当中,具备了人类生命出现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太阳照射形成的稳定合宜的温度、地球构造中含有的各种化学元素和环绕地球表层的大气层的存在等等,都为生命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在地球诞生之后的前三十多亿年的历史中,蔚蓝色的表面上始终是漫无边际的死寂和荒凉,没有任何生命出现。在漫长的自然演化中,无机元素不断进行化合反应,逐渐形成了氨基酸一类的有机物;氨基酸再进一步形成蛋白质和核酸,这才产生了生命。生命的出现是自然演化进程中的一个质变,它是能够进行自我繁殖、自我复制、自我调节的新型存在,它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规律——生命进化规律在地球上开始发生作用。在生命进化规律的作用下,生物体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发展出微生物、植物和动物,进而形成人类的祖先——类人猿。至此,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大体具备。虽然,人类和人类社会都是从自然中产生出来的,但并不是自然界自发形成的产物,因此,仅仅用生命进化规律并不能充分说明人类社会的起源与现实性。生命的产生,尤其是类人猿的出现,只是为人类的出现提供了自然前提和可能性,假如没有新的生存规律发生作用,类人猿就无法进一步进化发展为人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社会起源问题上的伟大贡献,在于它提出并确定了劳动实践的观点,揭示出由自然历史向社会历史、由自然的进化向自然的人化转变的基础与机制。劳动生产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基础,人,是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自然的人化与人类社会历史,都是自然界被纳入人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去之后,在人通过实践活动,创造维持自身生存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料过程中最终形成的。
由此可见,自然的人化也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身力量的对象化,使被人类加工和改造过的自然日益成为属人的自然。我们周围的自然被纳入人类历史进化与历史化中去的过程,也是自然的人化过程,其结果就是“人化的自然”。
自然的人化过程是一个人类实践活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自然界的历史过程,其中发明和使用劳动工具是关键。黑格尔曾经深刻指出,“人为了自己的需要,以实践的方式同外部自然界发生关系;他借助自然界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征服自然界,……为了征服它们,人在它们中间加进另外一些自然物,这样,人就使自然界反对自然界本身,为了这个目的而发明工具” 。“人因自己的工具而具有支配外部自然界的力量……”列宁将这些思想高度而热情地评价为“黑格尔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胚芽!”
自然的人化过程包括这样几个方面。首先,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物的形态,强化自然物原有的某些符合人类自身需要的属性,甚至通过劳动为自然物创造出新的属性。例如,工业生产所用的原料本身就是采矿业、农业或者其它过程的产品,再经过无数道工序加工成品种繁多的工业品之后,我们从最终产品中往往完全辨认不出自然物原有的形态了,诚可谓“面目全非”!其次,自然的人化还意味着人们在改造自然物的形态,使之成为符合人类需求的各种物质生活资料的同时,也悄然改变了周围的自然环境。例如,人类长期的实践活动往往会显著改变自身生存环境系统中的地形地貌、气候气流、动植物系统等。再次,人类实践活动会改变自然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改变各种自然过程、特别是生物圈内的物质与能量流通与变换过程,也改变自然规律作用的范围和结果。这些改变常常是在无意中形成的,有些改变符合人们的主观意图和目的,另外一些则是意料之外的结果。人们的实践活动直接指向自然物和自然环境,但对其中部分的触动必然会影响整体,影响自地球形成以来,历经数十亿年的发展才最终建立起来的物质和能量大循环系统。
因此,自然的人化过程不仅是一个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过程,同时也可能会是破坏自然生态系统,进而殃及后世的过程。人类在让自然为人类服务的同时,反过来也对自然的进化施以深刻影响。而当今时代,过度的自然人化已引起了日益严重的资源枯竭与环境恶化问题,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正在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
人与自然的双重性关系是永不停歇的冲突与协调。我们不能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简单描述成从协调走向冲突、或者从冲突趋于协调的单一过程。人类社会始终是在协调和冲突交织的矛盾中前进和发展的,只是因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特定阶段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社会组织形式的不同,使人与自然的冲突和协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自然的人化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远古时代人们在简单劳动生产中对外部自然的直接利用;其次是古代农业生产形式下人们对自然的局部性改造和利用;最后则是近现代自然科学和工业生产技术迅猛发展之后,人类对自然的全面支配和重组。
远古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改造程度和影响力都是极其微弱的,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使人类无法深刻显著地改造自然,而是像婴儿依赖母亲那样依赖和求助于自然,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对自然牲畜般的慑服”。此时,自然界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威力无穷、难以驯服的神秘力量与人类相对立,原始的图腾崇拜和宗教仪式就是人对自然极其狭隘的依赖关系之神秘而形象的反映。在这个阶段里,人同自然的关系十分接近于动物对自然的依存关系。
当人类由采集经济和狩猎经济阶段进入农业文明进程之后,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类的生存状况已经不完全取决于自然提供的现成资源(野生的动植物),而更多地取决于人类自己的劳动(耕作)。当然,农业自然经济在总体上仍然依赖于自然,人们仍然在“靠天吃饭”,土壤和气候、地质和水源对农业生产来说至关重要。但这种依赖关系是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自然界已经作为人类劳动的对象和条件进入了人的实践领域。人,已经不是完全被动地在等待自然的恩赐,他们开始向自然索取、尝试用劳动改造自然条件。农业时代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比较和谐、温情脉脉,农民往往将自己的宗教虔诚转移到对土地的顶礼膜拜之中。以土地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宗法性的奴役关系,就是被人与自然田园诗般的温情关系悄悄掩盖了。
14至18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大幕掀开,特别是以机器系统为主导本质的现代生产的出现,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崭新的样态。如果说,农业文明是人类依靠水土资源、运用自身力量发展起来的话;那么,工业文明则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利用新的自然力,广泛开拓各种资源的结果。人们借助于自己发明创造的机器,极大地增强了自身改造自然的力量,特别是大工业生产时代的到来,使自然科学直接服务于工业生产过程,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增强了人类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与此同时,破坏自然、污染环境的问题已经开始在每一个工业化国家中都逐渐形成潜在威胁和隐患。
20世纪40至70年代,新一轮科技革命进一步提高了人类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一方面,人类开拓自然的利剑穿透了地球的表层,深入地球深处;另一方面,人类的征服脚步超越空间界限,走出地球、飞向宇宙空间。技术进步的同时,原先尚处于隐蔽状态的人与自然的矛盾急剧浮现并日趋尖锐,人类不得不面临自己肆意妄为所引发的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例如伴随高度城市化和工业化出现的人口急剧增长、森林面积锐减、沙漠化严重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等。在人们无止境的攫取之中,地球内部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甚至枯竭,环境污染愈演愈烈,甚至直接引发大规模的生态灾难等等。正是在这样严峻的现实面前,西方出现了各种密切关注生态危机问题的社会思潮与政治运动。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马克思早就说过,“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更明确地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特别是从本世纪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我们就愈来愈能够认识到,因而也学会支配至少是我们最普通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比较远的自然影响。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愈多,人们愈会重新地不仅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与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可见,自然界及其规律系统是经济发展乃至社会整体进步的基础,自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活动空间,它规定了人类活动,特别是人类经济活动的范围和边界,因而既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的前提,也带来了约束。其实,各种自然资源从来就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因素。经济与社会的进步作为一种现实的物质运动,是一个以资源为基础进行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因此必然要受资源的制约,尤其是要受到自然资源有限性的制约。
我国政府在全面深刻地总结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教训之后,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来推进改革和发展。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切实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理论的新发展,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能动地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平衡关系思想的直接实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