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我国现阶段社会阶层结构分析.doc

我国现阶段社会阶层结构分析.doc

我国现阶段社会阶层结构分析.doc一、研究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重要意义  社会分层结构是指社会系统中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构成方式与比例关系,它是依据某些特定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对社会成员阶层归..

一、研究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重要意义社会分层结构是指社会系统中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构成方式与比例关系,它是依据某些特定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对社会成员阶层归属的划分,从而确定各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社会分层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不管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社会学对社会分层问题始终予以关注和研究,因为它反映的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最核心的社会层面,特别是在今天,它已成为中国社会大变革中的一个最具攻坚的难点和重点。作为轮训、培训高中级领导干部和培养马克主义理论骨干的中央党校,在许多班次和一些重要的专题讲座上,都开设了“我国当前的社会阶层结构问题分析”这一讲题,每次授课,教室里都座无虚席,领导干部们对此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和期待。为什么社会学的一基本问题会成为领导干部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成为了全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再进一步说开去,为什么每个历史时期的领导人都特别重视社会各阶层状况的变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的讲话和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为什么要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阶层构成的新变化做出新的总结、新的概括,并将此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要求大家进行认真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归纳起来,研究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其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它是关系到我们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社会的变化最终体现为人的变化,体现为各种不同职业、身份的人的分化与重组,由此引起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因此,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密切关系到我党的阶级基础能否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巩固,关系到我党的群众基础能否继续扩大,关系到我党的社会影响力能否不断提高。而上述问题又直接关系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关系到在这个党领导下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事关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和发展命运的大问题。2.它是了解国情和科学判断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途径国情的内涵非常丰富,了解国情的途径也多种多样。当今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结构的大分化、大重组、大整合,反映在社会成员那里,就是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地位和身份的变化,包括人的收入水平、社会声望、职务升迁、教育水平、价值取向等。在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里,当各种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最终通过人的发展来体现时,由各种不同社会成员构成的社会阶层结构自然是了解国情、科学判断一个社会运行状况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和途径。这种分析研究,反过来又有利于深化对“以人为本”的认识,有利于始终围绕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组织各项经济社会文化活动,有利于社会阶层结构的优化、升级。3.它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指出:“我们的调查目的是要明了各种阶级的相互关系,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然后定出我们正确的斗争策略,确定哪些阶级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哪些阶级是我们应当争取的同盟者,哪些阶级是要打倒的。

我们的目的完全在这里”。从建党初期到建国初期,从“三大改造”的完成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党都根据每个时期的不同情况做出了不同的选择。科学的阶级阶层分析是我们党和政府制定各项路线和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建党初期,****同志在深入农村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25年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解决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一“革命的首要问题”。建国初期,我们党对当时我国社会各阶级的基本状况和各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新的科学分析,明确了谁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阶级基础这一关键问题。1956年,当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又及时地分析了我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阐明了什么是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这一重大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在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上,彻底纠正了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对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状况的错误认识,平反了一大批冤假错案,调动和维护了一大批人的积极性,解决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根本问题。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其中,社会成员的角色、身份、地位在大变革过程中的激烈分化和重组是这一变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我们对此问题能否作出新的分析和概括,关系到对当前一些重大问题的判断。

4.它是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有效调整各阶层利益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分析中国社会阶层状况,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认识各个阶层、群体的现实情况,弄清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预测它们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得到一个动态静态相结合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图谱。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主要体现为各阶层、各群体之间利益上的矛盾,而搞清楚这些矛盾、冲突产生的根源与具体机制,明了各阶层、各群体之间各种利益冲突的状况,有利于把新时期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具体化、清晰化,有利于正确认识问题、把握方向,从而为化解矛盾、消除冲突,为调整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为构建新型的社会整合机制,为社会稳定做出切实努力,为社会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解决各方面的矛盾来实现。5.它是调动广大社会成员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因素划分阶层决不是为了激发各阶层之间的矛盾,造成各阶层之间的对立与隔阂,而是通过对阶层结构的分析,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获得向上流动、升迁的机会,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怎样分析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面对二十多年来急剧变化的社会结构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用什么理论、什么方法和标准来描述、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看法。以往关于社会阶层的划分主要有两种理论和方法:第一种是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为依据,但由于对“阶级”概念的理解不同,具体划分时彼此间存在差异。有的认为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持此观点的人引为经典的是列宁关于阶级的定义;有的认为它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范畴,否则就很难理解我们曾经为什么可以根据人的不同意识、思想划分出不同的阶级来;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不仅包括了劳动占有关系、社会分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教育程度,还涵盖了这些成员是否意识到自己的整体利益并建立起全国性的政治组织。理解上的差异导致在对社会成员作具体的阶级阶层划分时,出现了一元或多元的划分标准。第二种主要理论是以十九世纪中后期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社会学家,主张根据财富、权力、声望三要素对社会成员进行分层,三者分别代表经济、政治、社会三个方面,即“名、利、权”,它们共同构成一个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他认为这三种东西都是稀缺的有价资源,所以人们才“求名、逐利、争权”。

但三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且每一个都可以单独作为分层标准,具体操作时,究竟应该以哪一个为轴心,取决于当时的研究需要和特定情势。深刻影响中国社会分层理论与政策的是****。他在战争年代形成的社会分层思想,解放以后基本上被沿用下来。****十分重视各阶层的政治态度,同时指出这种态度又往往深受他们各自经济利益的影响。因此,有学者提出,****是用双重标准进行社会分层的。用经济标准分层是为了明确他们在生产关系和所有制结构中的地位,政治标准分层是为了解决好依靠谁、团结谁和打击谁这一革命的首要问题。例如,他将贫农、下中农、小手工业者、店员和小贩在经济上归为半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将他们视为革命的同盟军;将城市工人、农村雇农在经济上视为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则看作是革命的领导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是用阶级分析、阶层分析、群体分析等方法来进行的。 为什么要采用以职业为主的多元标准来分层?因为阶层分化是通过职业分化去完成的,社会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它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人们的收入来源、社会地位、权力大小、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发展机会等等很多方面。这些方面都可以通过人们的社会职业清晰、准确地反映出来。

在某种意义上,职业分层与经济分层、权力分层、声望分层、教育分层等多种分层方法可以统一起来。人们在谋职择业时的艰难选择,充分表明了他们选择的职业和将要从事的工作对他们生活境况和人生发展道路的重要性。而且,迄今为止,理论界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所做的各种调查与分析,大多数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人们基本的职业划分为主要思路和重要前提的。 在这里,阶层与群体是一种由大到小的涵盖关系,每一阶层又可划分出若干群体。但是在一种并列的同为阶层的序列中,有的阶层的规模可能还没有其它阶层中一个群体的规模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划分阶层的标准和划分群体的标准是稍有区别的,前者依据的主要是与各种利益有关的因素,这些利益,以及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地位、权力、生活方式等在一定条件下被整合起来后,就会形成具有同质同构性的群体。群体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分析单位,其成员的归属感、认同感强,是一个有着共同利益的集合体,他们的社会地位和价值观念也大致相同。群体的数量取决于它所属阶层的规模、属性和阶层内部结构的分化程度。如改革开放前的农民阶层,尽管规模很大,但分化小,彼此间差异不大,内部结构也很简单。 三、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总体描述与分析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经历了两次重大历史变迁,一次发生在建国初期,当1956年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原来的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变成了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与知识分子阶层)。

这一时期的特点:一是变迁的动力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二是政治因素成为社会分层的主导因素;三是制度因素中的身份制、户籍制、单位制对社会成员的分层影响很大;四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基本上处于停滞和不变状态。第二次大变迁发生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表现为:农民的比例明显下降,内部分化迅速;工人阶级队伍明显壮大,不少工人群众的工作岗位发生变化;以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为代表,恢复和新产生了一些阶层和群体;许多人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他们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频繁流动,使现阶段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仍处在不稳定状态,这种流动性、不稳定性和界限的模糊,在体制转轨时期,显然是一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象征。 由于研究者认识的角度不同、采用的方法不同、划分的标准不一,对今天中国社会阶层变化的总体概括的观点比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二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2)二个阶级三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个体劳动者阶层、私人企业主阶层;(3)三个阶级三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个体劳动者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雇主阶层、管理干部阶层;(4)四大阶层,即干部阶层、工农阶层、企业家阶层、知识阶层;(5)三形态论,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结构由基本阶级(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特殊阶层(总体上属于工人阶级但又相对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非基本的社会集团(如个体劳动等)构成;(6)利益群体结构论,根据共同的利害关系与要求、共同的境遇与命运,划分出了七个群体: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个体劳动者、亦工亦者与企业家群体。

此外,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的十个阶层说,等等。 笔者根据前面确定的阶层结构分析方法、分析路径和以职业为主的多元划分标准,将现阶段中国社会结构划分为八个阶层和三十多个群体。 八大阶层是指:农民阶层、工人阶层、知识分子阶层、私有私营者阶层、管理者阶层、防卫阶层、社会底部阶层和其它阶层。上述阶层及其所属群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原有的,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等;二是恢复性的,即以前有,后来取消,现在又出现的,如个体户;三是新产生的,如农民工、股民、自由职业者与中介组织从业人员。限于篇幅,下面对这些阶层及其所属群体略加描述和分析,从而得到一个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状况变化的总体概貌。 1.农民阶层 农民是指农村的全部劳动力。农民阶层由农业劳动者群体、农民工群体、乡村私有私营者群体、雇工群体、乡镇企业管理者群体、乡村管理者群体、农村知识分子群体、家务劳动者群体等八大群体组成。

上一篇: 记者手记:英国社会的“脱欧”反思
下一篇: 哲学社会科学的范围及介绍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