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极端重要”四个字,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摆在治国理政更加重要的位置。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国内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推进了重大理论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入新境界。文明生生不息,思想与时俱进。距今约5000年前,黄河流域飘起缕缕炊烟,中华民族点燃了文明火种,经过先秦的百家争鸣、汉唐的儒释道融合、宋明的集成创新,中华文明圣火千古未绝。但近代以来,中华文明被蒙上了厚厚阴霾,人民的文化自信跌落谷底,直到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才逐步重构中华文明的自信内核。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长期的浴血奋战和艰苦奋斗过程中,锻造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华文化注入了红色基因。改革开放后,兼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经历从仰视到平视,从跟随到交融,更加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达到空前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以更加宏阔的历史视野、更加深远的战略考量,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2013年8月,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大命题,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以“九个坚持”概括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2021年7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两个结合”重大论断首次正式提出,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从五个方面重点部署文化建设工作,要求“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总结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对于“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进行了深刻阐述。同时,总书记就文艺工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传承发展等各个领域,进行通盘考量、系统部署、分类指导,构建了一个科学的、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文化思想体系,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并伴随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实践过程不断丰富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关于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集大成,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系统总结、日益完善,开创了基于历史寻根、理论追溯、现实思考基础上的重大理论创新,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全面彰显文化主体性的思想结晶。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明确了实践遵循,奏响了我们党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强音。文脉国脉紧相连,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二十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吹响“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号角,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国人民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紧紧聚力这一伟大进程,极大焕发了中国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文化自信心显著增强,文化主体性得到极大巩固,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迎来新辉煌。但是,我们也要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当前俄乌战争、巴以冲突正加速百年变局演进,大国竞争泛意识形态化、西方意识形态联盟对抗、意识形态妖魔化污名化等风险挑战日益剧增。越是奋勇前行,越需要文明支撑、精神激励。面对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挑战,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紧扣“明体达用、体用贯通”鲜明特点,牢牢抓住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价值观念、优秀传统文化这个“体”,紧紧把握理论指导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经世致用这个“用”,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体现我们党以果敢的创新锐气、深刻的实践勇气,全面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信心决心,进一步明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的历史阶段以文化人、凝魂聚气的重大历史使命,在文化建设层面深刻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指引,绘制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图景。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升了中国文化竞争力与话语权,开启我们党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崭新篇章。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不同民族创造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从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郑和七下西洋、“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中华文明始终以开放姿态、包容胸怀立足于世界。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中华文明的对外交流互鉴,既不是搞文化输出,也不是要输出中国的价值理念、制度模式、发展道路,更不是要搞文化霸权、“党同伐异”的小圈子。“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刚刚闭幕的杭州亚运会,在虚实结合的科技加持下,在传统与现代的古今碰撞下,良渚文化、西湖文化、拱宸桥文化等中华文化绽放独特魅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为世界打开了一扇观察中华文化的时代新窗。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同样精彩纷呈,向全球展现了中华文化兼纳百川、包容四海的雍容气度。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目前已成功举办六届,历届敦煌文博会全方位展示丝路文化魅力,以文明互鉴与文化交流合作为主题,高质量推动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成为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支撑。除此之外,中非合作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北京文化论坛等一系列主场外交活动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介绍中国经验,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得到充分释放。在当今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中华文明正以其独特而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展现新气象、发挥新作用。
习近平文化思想精确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共同价值,坚持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深入开展中外文化对话,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必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注入更多的正能量,必将为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推动人类文明新的演变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张新科,作者为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