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理论陈雪娇(九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1116)摘要:马克思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产生于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理论陈雪娇(九州 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摘要: 马 克思的 国 家与 社会的 关系 理论是马 克思主义理论的 重要组成部分。 马 克思主义认为 国 家产 生于社会, 社会决定国 家, 国 家与 社会的 二元化在人类历 史进程中 具有不 可逾越的 重要性, 并提出 了 国 家与 社会最终统一的 历 史性方向及其深刻 内 涵。 研究学习 马 克思主义的 国 家与 社会的 关系 理论, 对于我们今天经济体制 和政治体制 改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根本性的 指导意义。关键词: 国 家与 社会; 马 克思; 和谐社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类思考了几千年的话题,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政治学、社会学和政治经济学关注的理论核心。马克思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 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 科学地界定了国家和社会的本质, 探讨了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化在人类历史进程中 不可逾越的重要性,提出 了国家与社会最终统一的历史性方向及其深刻内涵。 从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的高度来探讨解决中 国 的社会问题。国家职能的转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问题等等从根本上讲都是要正确处理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因 此, 从根本上搞清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进过程, 对于深刻认识中国的现实问题、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 马 克思 对国家与社会概念的区分马克思关于国家与社会的理论, 是从批判黑格尔对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关系的歪曲而开始的。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的思想, 形成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科学理论,社会的需要决定了国家的产生, 国家的存在只是对人类社会自 身的缺陷与不足的一种弥补, 国家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工具。在全面地考察了国家的起源后, 恩格斯写下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什么 是国 家的 著名 论断: “社会陷 入不可解决的 自 我矛盾, 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 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 己 和社会消灭, 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 把冲突保持在‘ 秩序’的范围以内; 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 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 就是国家。”[1]马克思认为, “社会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范畴。“社会不是由 个人构成, 而是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

”[2]社会是一个起源于物质生产过程的具体历史范畴, 人们在生产物品的同时也生产他们之间的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 构成为所谓社会, 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 社会, 具有独 特的 特征的 社会”。[3]二、 马 克思 主义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思 想马克思主义强调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产生的, 人类社会经历了从无国家的社会到国家与社会的双向互动,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国家也必然走向消亡, 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对马克思关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加以概括, 可以总结出 三个基本思想:一是社会决定国家的理论。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 发,对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首先把国家和社会的分离看作是历史的过程和现实的存在, 然后从中发展自 己的思想。马克思认为, 市民社会与国家作为所有制和利益分化的必然产物, 始终是相伴相随的。 在马克思看来, 政治国家只不过是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而已, 市民社会是基础, 政治国家则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上层建筑。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阐明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真实关系: “国家, 政治制度是从属 的东西, 而市民社会, 经济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 素。

”[4]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 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产生出来的。“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 它们是国家的必要条件”。[5]国家不过是为了缓和冲突, 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从而 “使这些对立面, 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 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 己 和社会消灭”。的需要决定了国家的产生, 国家的存在只是对人类社会自 身的缺陷与不足的一种弥补, 国家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工具。在马克思看来, 市民社会决定国 家具体表现为以 下两个方面:第一, 国家的政治本质是由 市民社会所决定的。人类社会自 产生阶级以来, 总是一个阶级掌握并占有生产资料, 在经济上压迫和剥削 被统治阶级。 国 家作为表面上凌驾 于社会之上, 缓和、调和阶级矛盾的“公共权力”, 实质体现的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整体意志。 国家是市民社会的政治反映和正式表现。这实际上也体现了市民社会对国家的制约性, 即国家形式必须适应“市民社会”, 从而保持社会内 部以 及社会与国 家的相对稳定性。第二, 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是由 市民社会决定的。马克思阐明, 市民社会是一种“交往形式”、“物质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 并且受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 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市民社会”, 从而就有什么样的政治国家。国家的产生、发展、更迭甚至消亡都是“市民社会”内部运动的结果, 市民社会是国家全部活动的根本动力和舞台。 而这种决定国家走势的市民社会内部的运动实质上是阶级斗争, “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 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二是, 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化理论。从国家的起源于社会关[6]可见, 是社会Vol.10 No.52013 年 5 月第 10 卷 第 5 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May.20137··

上一篇: 社会主义国家比资本主义国家优秀
下一篇: 帖文:对当前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