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重在建设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重在建设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重在建设来源:吉林日报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

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并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突出强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对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锲而不舍地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使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得到新提高。

汉语的“文明”一词,最早出自《周易》。《乾》卦:“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有“光明”之意。在其他典籍中,文明一词更多意指人的教养和开化。《尚书·舜典》称赞舜:“浚哲文明,温恭允塞。”《后汉书·邓禹传》:“禹内文明,笃行淳备,事母至孝。”古诗《寄怀楚和尚二首》中有精彩诗句:“何得文明代,不为王者师。”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我们党高度重视运用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讲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时指出:“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社会文明事关民族和国家发展进步,社会文明程度影响和制约着其他文明的发展程度。因此,要持之以恒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使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建设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文化导向和文化功能,为文化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时代性、创造性的鲜明品格,是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结晶,是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指南。我们要坚持用这一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持续推进。在多思多想、学深悟透上下功夫,在系统全面、融会贯通上下功夫,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上下功夫,特别是在文化建设、文明实践中不断领悟真谛,持续提高理论素养、政治素养,使党的创新理论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武器,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初心的本质要求。共产党人只有树立了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做到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一是要加强“四史”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要将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作为“必修课”,常学之、慎思之、践用之,既要深入准确掌握其历史脉络、道路沿革、厚重意义,更要深刻体会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从而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三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化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养成,从落细、落小、落实入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是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要求落实到城乡基层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持续深入推进该活动能够进一步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要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让志愿服务成为社会新风尚,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要弘扬诚信文化,使诚信规范内化为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质,通过诚信教育,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大兴勤俭节约之风,将其付诸实践、见诸行动,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使其成为自觉追求、时代新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文明用网,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教育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网络观,遵守法律法规,规范网上行为,争做网络道德模范,努力在网上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张彬,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上一篇: 速览!二十大报告中的法治金句
下一篇: 社工中国网年终特辑:回望2021 关于社会工作的共同记忆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